摘 要:在學前教育快速發(fā)展的今天,幼兒的發(fā)展越來越受到大眾的關注。家庭是幼兒出生、生長的地方,而幼兒園作為幼兒接受教育的重要場所,與家庭的關系日益密切。如何讓幼兒教師更好地了解家庭、家庭教育的模式與方法,讓家長了解幼兒園的教育理念,使幼兒在家園和諧共建過程中得到良好發(fā)展,是進行幼兒家庭教育的主要問題。本文通過總結家園溝通的主要方式,采取案例詳解的方式闡述良好的家園溝通是如何促進幼兒發(fā)展的,以期對廣大幼兒教師有所幫助。
關鍵詞:家庭教育;家園溝通;幼兒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459?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095-624X(2020)02-0012-02
引 言
在幼兒園日常教育過程中,教師常常會面對家長反映的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在一定時間內細致解答家長的問題。但教師發(fā)現(xiàn),幼兒園的教育相對于家庭教育來說更加系統(tǒng)、科學和有針對性,在不同家庭中長大的幼兒有不同的個性,只有意識到每名幼兒、每個家庭的不同,才能更好地進行家園共育。本文將對家園溝通的渠道進行細致的闡述。
一、幼兒園親子活動
1.家長半日開放
家長半日開放是幼兒園常規(guī)且具有特色的活動,在這樣一次為期半天的活動中,雖然更多的是家長對幼兒園的觀察,但也是幼兒園不斷輸出豐富的教育理念的過程。早鍛煉、盥洗、進餐、集體活動、分組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家長們了解到幼兒的一日作息,幼兒的健康、生活和學習情況。尤其對于小班幼兒的家長來說,當?shù)谝淮慰吹阶约旱暮⒆影凑沼變簣@的規(guī)則參與活動,認真地融入集體生活中,這將會是家園攜手的一大步。在一次家長半日開放活動結束后,一位家長感慨地說:“我從未在家中看到自己孩子如此認真地吃飯。”說明吃飯規(guī)則后,幼兒在集體中會自然而然地遵守與執(zhí)行,家長開始反思孩子在家的進餐情況并表示接下來會在家中同步實行,保證規(guī)則的一致性。由此可見,一次成功的家長半日開放活動會推動家庭教育質量的穩(wěn)步提升。
2.親子游戲
幼兒園會定期組織多種多樣的親子活動,如親子運動會、親子制作、親子春游等。組織這些活動的目的是讓家長在與孩子合作的過程中有所收獲。在科技發(fā)達的今天,越來越多的電子產品進入家庭生活,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電視已成為家庭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家長拿著手機,孩子拿著平板,這是許多家庭親子互動的現(xiàn)狀,試問這樣的陪伴真的有效嗎?家庭教育的基礎是建立良好的家庭關系,如果親子陪伴來自冷冰冰的電子屏幕,那么家庭教育便無從談起。
另外,幼兒園一般提倡父母來參加親子活動,雖然現(xiàn)在家中負責教養(yǎng)孩子的多是爺爺奶奶,但教師依然希望喚起父母的責任心,讓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承擔更多責任,從而為親子關系奠定良好的基礎[1]。
在親子活動中,幼兒會與爸爸、媽媽一起運動、放松身心;一起制作手工,感受動手的樂趣;一起去郊外踏青,呼吸新鮮空氣。多種多樣的親子活動不僅使幼兒開闊了眼界、家長放松了自己,在增進親子關系的同時,也會使孩子向父母學習。有一位幼兒的父親曾向筆者提過,他的孩子性格內向,不愿表達,在家中無論家長如何鼓勵都不愿意邁出交往的第一步。在幼兒園組織踢足球比賽時,這位爸爸踴躍報名,他希望自己的孩子看到爸爸在集體活動中的開朗與活潑。當這位小男孩看到自己的爸爸教別的小朋友踢球時,他露出了自豪的神情,向旁邊的小朋友介紹道:“這是我爸爸!”可見,有效的親子活動在促進良好家庭親子關系形成的同時,也會使幼兒產生歸屬感與榜樣意識。
二、家園訪談
1.家長會
家長會是學校常用的家園溝通方式之一。從幼兒園的家長會中,家長可以使家長了解到幼兒的大致發(fā)展水平,而閱讀專業(yè)書籍可以使家長了解促進幼兒發(fā)展的能力有哪些方法。幼兒園的課程不同于其他學段,教師的仔細講解會使家長對幼兒園的教育理念理解得更加透徹[2]。因此,每學期的家長會非常有必要。當然,每一個家庭都有其獨特性,因此,為了促進家庭教育的有效發(fā)展,一對一的家庭訪談也必不可少。
2.約談
幼兒園的約談會發(fā)生在很多時間段,可能是放學后,教師隨機地針對幼兒最近的情況向家長進行反饋。例如,本班一位幼兒最近一周早上來園時總是無緣無故地哭鬧,筆者沒有在幼兒園中找到原因,便向家長詢問該幼兒在家中的情況。孩子媽媽說,孩子一直由奶奶照顧,最近孩子奶奶回老家了,所以孩子心情不好。了解這些情況后,筆者在放學時,與孩子的媽媽進行了一次簡短的談話,并向其反饋幼兒近期的情況,媽媽表示會增加陪伴孩子的時間,逐步緩解孩子的分離焦慮。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學校教育不僅與家庭教育相輔相成,還能為家庭教育服務。
3.家訪
幼兒教師常會在學期初、學期中走進幼兒家中,對幼兒的生活情況進行了解,同時對家庭教育提出一些建議,促使家長與教師更好地合作。例如,本班的幼兒恩恩是一位比較“特別”的孩子,他在幼兒園基本不開口說話,而且說話多數(shù)以“嗯啊”來回應,因此,恩恩也很少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其上廁所、喝水、進餐,基本以教師詢問為主。筆者決定到恩恩家進行家訪,了解他的生活情況。通過家訪,筆者了解到恩恩由一個遠房的奶奶撫養(yǎng)至十七個月,后來這位奶奶家中有事不能繼續(xù)照顧恩恩了。恩恩哭了很長一段時間才安定下來,之后媽媽生了弟弟,因此,恩恩缺乏安全感,這也是他不愿意在幼兒園表達自己想法的原因所在。筆者向他的父母建議,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盡最大可能去陪伴孩子,讓恩恩在家中建立安全感。由此可見,當面對較為棘手的家庭教育問題時,教師可以嘗試走進幼兒的家庭,深入了解幼兒的生活,從而促進家園的良好溝通。
不管開展哪種活動,我們都希望通過家園共育方式為幼兒提供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使其在有序、有規(guī)則、有目標性而又輕松自由的氛圍中長大,因此,加強家園溝通非常有必要。
三、多媒體溝通
1.微信
在科技迅速發(fā)展的今天,家園溝通方式更加便捷與快速,發(fā)一條微信、傳一張照片都能讓家長及時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同理,為了配合課程主題的需要,教師可以讓家長實時拍攝一些幼兒在家中活動的照片,不僅能使教師更加全面地了解幼兒的整體情況,而且能拉近教師和家長的距離。例如,在主題為“勞動”的活動中,教師可以發(fā)一條介紹主題的微信,鼓勵家長在家中引導幼兒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并將幼兒在家中勞動的照片發(fā)送給教師。這樣在一周總結中,不僅加深了幼兒對主題的認知,更突顯了家園合作的價值。
2.各類手機軟件
手機已經(jīng)成為當代人生活的必需品,每所幼兒園、每個班級都有自己分享班級動態(tài)的手機軟件,能夠讓家長及時了解幼兒當天的活動與狀態(tài)。教師要及時上傳照片、視頻等,以保證家長能夠獲得動態(tài)的、延續(xù)性的幼兒園活動信息。此外,有的班級建立了以網(wǎng)盤為依托的家長資源庫,家長找到適合幼兒發(fā)展的資源,或可供幼兒操作的資源,可以直接上傳至共享網(wǎng)盤中,然后教師以階段進行分類匯總,尋找適合家園共育的資源。
數(shù)據(jù)時代,人們溝通和交流的方式增多、速度加快,這就為家園溝通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與此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更多要求。消息的時效性、有效性、高質量都決定了家園溝通的效果。此外,在拉近家園關系的同時,教師不能忘記家園互動的真正意義,應當有計劃地將幼兒園的課程理念、教育觀念傳遞給所有家長,同時將合理的教學資源與教學方法納入幼兒園教育中。
結 語
《科爾曼報告》中曾提道:“你無法確定,能留給孩子們任何財富,如果給他們良好的教育,那是任何人都無法剝奪的。”由此可見教育對幼兒的重要性。陳鶴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一書中提道:“一切為了孩子,為了一切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家庭教育既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又是一門嶄新的學問。陳鶴琴先生不僅為我們總結了前人的經(jīng)驗,也為我們帶來了更多的思考。孩子的教育問題一直困擾著很多家長,那家長到底應該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出生后最先來到的地方不是學校,而是陪伴自己不斷長大的家庭,因此,家庭教育意義非凡。陳鶴琴先生也曾在《家庭教育》的序言中提道:“我們知道幼稚期(自出生至7歲)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時期,什么習慣、諺語、技能、思想、態(tài)度、情緒,都要在此時期打一個基礎,若基礎打得不穩(wěn)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形成了。”本文通過對幼兒園親子活動、家園訪談、多媒體溝通等活動的總結證明,當幼兒園真正成為家園共育的橋梁時,家園共育才能真正取得其應有的效果。因此,家庭教育這門學問需要教師和家長共同深入學習。家園共育應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教師與家長有著共同的目標,通過協(xié)作努力,為幼兒的良好發(fā)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穆彥青.家庭教育該如何與幼兒園教育實現(xiàn)互補[J].當代學前教育,2010(03):39-42.
國麗.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互補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630(04):143.
作者簡介:林昀(1994.2—),女,江蘇蘇州人,二級教師,多篇論文、教案分獲國家級、省級、市、區(qū)級一、二、三等獎,獲區(qū)新教師基本功競賽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