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俊欣
摘 要:大學生作為即將步入社會的青年,為了更好的適應社會工作,參加志愿服務活動是一個必要可行的方式,也是新時期適應新形勢的,有益于社會、又利于自我的活動。參加活動需要大學生明確思想,積極主動的參與其中,通過活動總結歸納出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定的解決辦法,為今后的大學生提供參考。
關鍵詞:大學生;志愿服務;思考
2019年7月24日,中國志愿服務聯合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召開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為推進新時代志愿服務工作指明了方向,并對志愿服務工作給予肯定。志愿服務是為促進社會進步和公益事業發展而提供的服務,是新形勢下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途徑。自從志愿服務活動進入高校大學生視野以來,大學生志愿者發揮主力軍作用,推動志愿服務活動發展,本文將通過對本校大學生參與的志愿服務的活動現狀進行研究,以此來思考志愿服務的深遠意義、探索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筆者的看法,達到提高志愿服務活動和培養實踐型人才的效果。
一、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現狀
自20世紀90年代共青團中央發起實施中國志愿者行動以來,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服務領域不斷拓展、影響不斷擴大,學校對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支持力度不斷增強,社會對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認同度不斷提升。為響應號召,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自主成立了校級青年志愿者協會和眾多院級青年志愿部,本校志愿者主要通過參與校內和校外兩種形式的志愿活動,來豐富大學校園生活,鍛煉社會交往能力,提升思想道德素質和自我價值。
(一)大學生志愿者的校內服務活動
校內是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一個方面。現在諸多高校都成立了青年志愿者協會,服務同學,共建美好校園。比如本校每年9月開學季時,學校志愿者們會分布在校內各個地方,包括校門口、報到處、宿舍樓下等,協助新生順利報道,熟悉校內環境,遇到新生一個人拿著行李的情況,會主動上前幫忙。志愿者們的這一系列舉動將團結、友愛、奉獻的精神完美的融合到實際行動中,溫暖人心,傳遞愛心,拉近同學與同學之間距離,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新生,每到開學季,志愿者們的身影都會成為校內美麗的風景線。
(二)大學生志愿者的校外服務活動
校外是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另一個方面。社區為本校志愿活動提供了最直接和有力的舞臺,主要服務對象有孤寡老人、退伍老兵、留守兒童等困難人群,本校志愿者和服務對象之間建立起了溫暖的關系紐帶,力所能及的幫助著困難群眾。在暑期社會實踐中,投身于為期15天的“三下鄉”社區活動,活動人員分為兩支隊伍,分別到長順社區和資陽鄉下兩個地區展開服務活動,其活動主題是“關愛留守兒童,攜手共創美好生活”,內容包括課堂教學、參觀博物館等。活動內容策劃具體、細致,既傳遞奉獻服務精神,又關愛留守兒童內心,為他們帶來溫暖、光明。這是本校歷屆的特色志愿活動,延續、發展至今,雖活動對象、主體不斷改變,內容不斷創新發展,但活動初衷一直堅守在每個志愿者心中,也能滿足大學生服務于社會的美好追求,所以這樣的志愿活動會一直發展下去。校外志愿活動與校內相比,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幫助大學生積極實現社會角色的轉變,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的社會化,培養他們的交往溝通能力,為青年大學生提供了一個了解現實社會的好機會。
二、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深遠意義
隨著時代的發展,參與志愿服務的大學生也相應增多,志愿者在傳遞愛心、傳播文明的同時,提高自身道德素質,對個人層面產生了重要的積極意義。志愿工作,提供社交和交流平臺,有助于構建和諧社會,對社會層面也有非凡意義。
(一)個人意義
大學三年期間,筆者參與過許多不同類型的志愿活動,通過不斷的“輸入”與“輸出”,宣揚當代新思想、觀念,獲取傳統美德,也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對我自身發展也有影響。首先,志愿服務有利于豐富大學生活體驗和經歷。筆者利用空余時間,參與各種志愿服務活動,擴大自己的生活圈子,親身體驗社會中的人和事,能幫助自我拓展視野,加深對社會的認知。其次,志愿服務有利于提高專業知識技能。通過每次志愿服務活動策劃、人事對接、人員分工等前期準備,都能提升綜合能力,學習新知識和完善實踐技能,每次活動過程都存在不確定性和風險性,也能鍛煉反應力和處理危機力,活動結束后,大家互相交流反思,為下一次更好的完成志愿活動做充分準備。此外,志愿服務有利于奉獻社會,通過志愿者工作,結合專業知識和技能,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盡到公民的義務和責任,反饋社會。最后,志愿服務有利于樹立和深化積極正確的價值觀念。通過參與各種志愿服務,弘揚尊老愛幼、關愛他人、尊師重道、正視歷史等思想觀念,提升個人修養和品德,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爭作優秀大學生榜樣。
(二)社會意義
志愿活動的對象是社會群體,每個群體串聯成完整的社會,不斷向每個鏈條傳遞溫暖,長期以往對社會也有積極意義。首先,志愿服務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志愿者把關懷和溫暖帶給社會的同時,也把“愛心”和“文明”傳給另一個人,形成傳遞愛心的循環過程,最后匯聚成一股強大的社會暖流,讓更多需要關愛、陪伴的人群,真切的感受到社會對他們的照顧,有利于構建平等、美好的社會。其次,志愿服務有利于健全政府服務機制。志愿者通過這種自發組織的志愿活動,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服務體制存在的人員、資金不足和覆蓋程度低的遺漏,滿足不同地區、不同群體對社會保障的特別需求,緩解政府的壓力,有利于穩定人心、維持社會秩序。最后,志愿服務有利于緩解就業壓力。一方面,志愿工作為公眾提供一個參與平臺,鼓勵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進來,增加新的就業形式和機會,讓大家能夠平等而直接的參與社會生活。另一方面,在參與志愿活動的過程中,可以學習新知識和能力,培養人際交往能力和領導能力,豐富工作閱歷,為以后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堅實基礎。
三、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中存在的不足及看法
在當代大學生普遍認同志愿精神以及志愿服務多樣化的同時,也有一些問題暴露出來,產生制約大學生志愿者活動的問題。
(一)不足
1.志愿活動內容實用性不強、專業程度薄弱
組織者們沒有很好的結合專業性知識和技能對活動主題進行創新,內容簡單,形式單一,大多數活動內容是掃大街、志愿表演等,缺乏新意,不能達到對大學生進行教育的目的。
2.女生的安全隱患問題
在青年志愿者活動中,女同學參與比例大于男同學,那么女生出行的安全問題更應該受到重視,社會外部環境復雜,作為志愿者的大學生們社會經驗不足、思想單純,可能被當作壞人下手的對象,所以這就需要政府、高校加大保障力度,確保女生在志愿活動中的人身安全。
3.社會大眾對志愿活動的懷疑,服務對象有隔閡、抵觸心理
社會上還是存在懷疑志愿者活動的聲音,對志愿者事業缺乏了解,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偏見、誤解,認為大學生志愿活動沒有實際意義,是在敷衍、作秀,這些想法阻礙了志愿事業的深遠發展,導致有些孤寡老人、留守兒童等主體服務對象對志愿者們產生抵觸、排斥心理,以致于志愿工作無法順利開展。
(二)看法
本校一直在延續開展志愿者活動,積極提倡在校大學生加入青年志愿者協會,參與志愿者活動,并從每次活動中總結不足加以改善。本校與長順社區達成長期合作的意向,每個月都會組織開展一次志愿活動,結合本校在志愿活動中好的做法,對大學生以后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筆者有以下個人想法。
1.領導者組織協調好活動流程,把握方向
因為參與人員較多,活動的自由性大,就需要領導者提前與社區協調溝通,分配人均任務,促進活動順利有序的開展,避免造成活動場地混亂,有人員松懈,接受方應對不足等情況的發生,達不到活動預期的效果。
2.結合自身專業,創新志愿活動內容
因為是大學生志愿者,教育水平應該有高要求,專業技能也在不斷提升,應該開展能實際幫助到服務對象的活動,本校志愿者利用新媒體運營的相關專業知識,為長順社區長期經營志愿者公眾號,公開宣傳每次的志愿精神。
3.提供獎勵補貼,提高參與積極性
雖然志愿活動是非營利性公益活動,提倡奉獻、無私精神,但是長期下來志愿者們需要有動力支持他們完成這項事業,激發積極參與的興趣,保持工作熱情,也鼓勵更多的大學生參與到志愿者工作環境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