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澤 南嬌嬌 饒黃云



摘?要:本文分析了當前中學物理思維導圖的缺陷,結合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利用MindManager軟件構建適合課前預習、課堂教學、復習回顧三個教學階段的中學物理思維導圖,以達到提升教學質量的效果。
關鍵詞:中學物理;思維導圖;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
一、 當前思維導圖的缺陷
自2017年新課程標準發布以來,針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越來越重視,核心素養也提出在教學目標中除了物理觀念、科學探究、科學態度與責任之外,重點強調對學生科學思維的培養。以廣東省深圳高級中學為例,在小學階段就已經開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甚至將思維導圖布置成作業讓學生自行設計,借此發散學生的思維,增加學生的聯想能力。
筆者借教育見習與教育研習的機會,對當前中學生對思維導圖的認知情況現狀進行調查。
選取江西省撫州市部分學校共395名學生進行調查,有效問卷共有372份,有效率達94.18%。其中談及學生接觸中學物理思維導圖的來源,有79.3%的學生是從教輔材料中接觸了中學物理思維導圖,然而這里有一個很大的問題:當前教輔材料的思維導圖并不適合用于課堂教學抑或課前預習,只能起到復習回顧的作用。
二、 理論分析
當前思維導圖的缺陷主要源于現有的思維導圖大多缺乏理論的支撐,同時目的主要在于幫助學生復習,忽視了課前預習以及課堂教學中思維導圖的應用,為此可以融入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構建全新的中學物理思維導圖。
早在1989年,王青云老師便提出了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在評價體系中的運用,宗秋榮老師更是在此基礎上展開了對教育目標分類學的論述,然而在當時并沒有引起廣泛的關注。直至2010年后,此一理論才得到教育者們的青睞,研究趨勢日益上升。
目前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將認知領域分成了六個層次,分別是:記憶(C1)、理解(C2)、應用(C3)、分析(C4)、評價(C5)和創造(C6),具體內容如表1所示。
三、 構建中學物理思維導圖
為了使學生更加清晰地從思維導圖中獲取知識、增強能力、發散思維,思維導圖的構建必須簡潔且詳細,為此筆者采用MindManager軟件構建中學物理思維導圖,接下來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選修3-4第十四章電磁波為例進行描述。
(一)結合2017年版《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
在構建思維導圖之前,要結合2017年版《新課標》對本章節課程內容的大致要求。不難得知,本章節內容在《新課標》中屬于選擇性必修2的四個主題之一——“電磁振蕩與電磁波”,基本內容有:初步了解麥克斯韋電磁場理論的基本思想,初步了解場的統一性與多樣性,體會物理學對統一性的追求,通過實驗了解電磁振蕩,知道電磁波的發射、傳播和接收,認識電磁波譜。從內容可以得知,本章節在《新課標》中主要是知道或者了解,為此相關基本觀念可以列為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的第一層。
(二)結合《2019-2020年高考課標實驗版物理考試大綱與解讀》
在當前的教育模式下,學生高階思維能力中的第三層——“應用”更多的是體現在考試以及習題訓練當中,相比于傳統的思維導圖而言,在這一方面并沒有達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構建新的思維導圖應該將知識的應用方向融入其中。為此有必要結合《2019-2020年高考課標實驗版物理考試大綱與解讀》的相關內容,考試內容及要求如表2所示。
從表中可以得知,電磁波章節在考試內容中有五項作為考點出現,不過都只做Ⅰ類要求,即對所列知識要知道其內容及含義,并能在有關問題中識別和直接使用,與課程標準中“了解”和“認識”相當,同樣對應的是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的第一層或者第二層。
(三)結合教材構建思維導圖
以上兩項工作完成后還要結合現行使用的教材,確定具體的內容。按照課本知識,可以先將其分為4個模塊,分別是:電磁波的發現、電磁振蕩、電磁波的發射和接收、電磁波譜。然后根據具體的內容分為20個部分,包括接觸麥克斯韋認識電磁波、振蕩電路相關內容、電磁波發射和接收過程、電磁波的具體分類等等。其中必須融入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理念,囊括高階思維的全部6各層次,最后成型的思維導圖如圖1所示。
四、 利用思維導圖進行教學
(一)課前預習
新課教學之前,將上圖交于學生,提醒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準備。此時的思維導圖相當于課前學習單的存在,能夠讓學生提前知道學習的具體內容,方便學生事先查閱資料以及預習課本,確定自己的不足,在課堂過程中針對性地進行學習。同時還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知曉學習的重難點以及具體的學習方向。回憶初中部分更是會提醒學生將本章節的內容與過去知識聯系在一起,加強自己對本章節內容的理解和認識。課前就能夠達到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發散學生六層高階思維的能力。
(二)課堂教學
在思維導圖中,明確標注了各部分知識所對應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的各個高階思維層次,教師可依照其理論合理制定教學策略方針。對于“記憶(C1)”可以采用情景引入的方法,主要目的是過渡,對于相關知識只需簡單敘述。“理解(C2)”需要在原來的基礎之上強化學生的認知,同時配合相關習題“應用(C3)”加強學生的認知理解能力。在知識過于冗雜的情況下,利用“分析(C4)”對現有知識進行梳理整合,幫助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網絡。為更加徹底發散學生的思維,還應引入“評價(C5)”啟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層認識,幫助學生剖析其蘊藏的真正用意,主要以學生自身思維認知為主體,教師在一旁加以引導。最后讓學生理解“知識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讓學生自行利用所學創造現實意義的存在,發散科學思維的同時,經歷科學探究,意識科學態度與責任,達到“創造(C6)”的目的。
(三)課后復習
復習階段,針對上述思維導圖,將其中重點內容進行標注,幫助學生取舍相關知識。根據具體內容重難點情況,設計符合自身的復習策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重點內容加強記憶,其余知識作為橋梁,構建知識網絡,同時聯系現實,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
(通訊作者:饒黃云)
參考文獻:
[1]黃曉澤.探討深度學習理念下物理思維導圖在教學中運用的可行性[J].青年與社會,2019(20):111-112.
[2]Gunawan I dan Palupi A R 2012Prem. Educandum[J]. Pendidik. Dasar Pembelajaran 2 98.
作者簡介:黃曉澤,南嬌嬌,饒黃云,江西省撫州市,東華理工大學撫州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