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華
摘? 要:古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與文學的瑰寶,其語言精練、文字優美、思想深邃、表達內涵,是具有獨特魅力的文字藝術。通過學習古詩詞,能夠豐富學生情感,提高審美能力,踏實語言基礎,提升文學品質,陶冶高尚情操,具有非常全面且深刻的意義。該文從課堂教學的三大要素出發,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引導,以教學內容為核心,通過對古詩詞教學現狀的調查,分析和總結學生的特點,從而優化教學內容,改善教學形式,探討和研究高效教學的方法與策略。
關鍵詞:高中語文? 古詩詞? 高效? 教學策略
1? 高中古詩詞教學現狀
(1)學生主體地位未落實。新課標規定,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但是在目前的古詩詞教學中,教師依舊以主導地位控制著課堂教學的一絲一毫,教學過程主要以教師講述為主,一般對于學生的狀態、變化以及即時反饋有所忽略,這就導致教師所講述的教學內容與學生想學習的內容產生了巨大的偏離,這種師生之間的不對應是造成學生學習狀態低下、教學效果差的重要因素。
(2)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一方面,高中階段的古詩詞具有字詞理解上的難度,學生們本身的知識儲備不夠,所以常常會感到晦澀,對于其中的背景、思想和意境沒有共鳴,還經常需要核對工具書進行對照學習,繁瑣的教學程序,導致學生逐步出現抵觸與厭倦的心理。另一方面,則由于教師的教學內容沒有趣味性,教學形式缺乏新意,難以誘發學生的熱情與積極心理。
(3)應試教育造成局限性。高中教學的核心目標是為了高考,由于高考對于古詩詞考核的題型固定,大大限制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內容與內涵。一方面受到默寫詩詞的影響,學生對于大部分古詩詞的掌握程度,僅僅停留在背誦和默寫的階段;另一方面則受到古詩詞鑒賞題型的干擾,學生們對于詩詞的理解停留在技巧層次,為了得分而形成了固定的回答套路,讓學生對古詩詞的品鑒產生了局限。
2? 高中古詩詞教學策略
(1)以積累與整合為基礎。古詩詞的學習與文言文相類似,積累與整合是學習過程中最基礎,也是最關鍵的一部分內容,教師必須要緊抓學生的學習出發點,引導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做好積累與整理,將繁雜眾多的知識內容,通過長時間的積累,形成一定的知識結構,讓學生可以通過系統性的學習,完成理解與記憶。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就極為注重該方法,通常需要訓練學生養成勤記筆記的習慣,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一點一滴的總結,然后每隔一段時間,則需要拿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整理自己的總結內容。一般來說,總結的內容分為3類:第一,以字詞理解為中心,讓學生將具有多種詞義、詞性的字詞進行匯總,分析不同語境下的字詞含義,比如在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摧眉折腰”的“摧”字表示“低”,而在李賀《雁門太守行》“黑云壓城城欲摧”中的“摧”卻表示“倒塌”,由此當學生學習到《蜀道難》時,就會發現在“地崩山摧壯士死”的語境下,“摧”字意為“倒塌”,這就是積累字詞含義為學生理解古詩帶來的益處。第二,以詩句思想為中心,比如一提到思鄉,大多數學生想起來的只有《靜夜思》,但是通過積累,學生就能隨口說出《芙蓉樓送辛漸》《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回鄉偶書二首》等詩詞。第三,以理解技巧為中心,此處的技巧并非刻板的套路與模式,而是讓學生掌握一種能力,比如在賞析《蜀道難》一詩時,全文以一個“難”字為核心,由此展開具體的細節化分析,進而在《書憤》一詩的學習中,學生們就能掌握同樣的技巧,圍繞一個“憤”字進行研究,從而更加輕易地找到古詩詞賞析的捷徑。
(2)以感受和鑒賞為發展。古詩詞作為一種具有藝術性質的文學作品,其鑒賞過程必須要讓學生具備文學審美的能力,以及感受詩詞意境的方法。教師通常可以利用重復誦讀、修辭分析、流派探討、意象分析等方式,促進學生對于古詩詞的感受,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更快速地體驗詩詞的意境美。
比如,在學習《歸園田居》這首詩時,筆者在講述了詩詞和作者背景之后,優先安排學生進行重復誦讀,當學生不斷體會“暖暖、依依、狗吠、雞鳴、戶庭、虛室”等詞句時,通過陶淵明質樸的語言風格,心中就會逐漸產生一幅曼妙的畫面:初晨時分,太陽升起,普照著整個山村,小狗在不斷狂吠,公雞也隨著打鳴,院落里干凈整潔,房間也綽綽有余。這種想象中的場景能夠讓學生一瞬間就抓住了這首詩的情感核心,從根本上體會到詩人對于自然、生活、美好的熱愛,獲得對于詩詞真諦的解讀,從而完成對于古詩詞的感受和鑒賞。
(3)以思考和領悟為提升。新課標提出,高中語文應當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而對于古詩詞教學而言,教師也需要給予學生一定的獨立時間,讓他們展開自我分析與思考,從中獲取領悟和啟迪,也可以隨時提出疑惑和意見,通過師生之間的交流,解決相應的問題。
比如在學習《春江花月夜》這首詩時,筆者就安排學生進行10min的自我思考與領悟,總結其中的問題以及對于學習的建議,而后就有學生提出,在學到“江畔何人初見月”一句時,他聯想到了李白的“青天明月來幾時”以及蘇軾的“明月幾時有”兩句詩,他認為這兩句與原詩具有異曲同工之妙,筆者進行了積極回應,與學生共同探討其中的奧妙,并大膽提出假設,李白和蘇軾都存在化用《春江花月夜》的痕跡。通過這樣的思考和交流,能夠讓學生更愿意主動進行思考和分析,這對于學習古詩詞來說非常重要。
(4)以應用與拓展為價值。學以致用是學習的最高境界,更是教師教學的終極目標,對于古詩詞教學而言,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課本中的詩詞內容,更要讓學生拓展古詩詞的學習范圍,并且能夠脫離書本,超越考試的局限,讓學生真正掌握古詩詞學習的方法與和能力,能夠將古詩詞靈活應用于日常交流、寫作練習、作文內容等之中,能夠真正實現古詩詞學習的價值。
筆者就極為注重學生的古詩詞拓展學習,比如在學習《山居秋暝》一詩時,就讓學生尋找更多的描寫秋天的詩詞進行匯總,學生通過各個渠道搜集信息,一邊完成拓展,一邊進行積累;而后筆者在寫作練習課中,就以“秋”為主題,讓學生進行作文練習,這時學生的作文中就不會單調的出現那幾句詩,而是存在《金陵晚望》《秋風辭》《秋風引》《秋涼晚步》等多樣化、個性化的詩句,既體現了學生的個性思維,以不同的詩句選用表達了他們的不同喜好,又豐富了作文內容的獨特性和文學性,同時通過不斷應用,學生們對于古詩詞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是一舉多得的有效手段。所以,在古詩詞高效教學的追求中,教師還需要立足于學生的實踐應用,讓學生通過運用獲得能力的升華。
3? 結語
高中古詩詞教學現狀并不完美,對于現存的問題而言,教師必須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優化教學內容,改良教學手段,讓學生通過積累、感受、思考、應用以及創新,加深對于古詩詞的文化、文學、意境的品鑒和賞析,從而促進學生對于語言文字的進一步掌控,對于情感表達的深化處理,對于思想品德的升華,以及對于情操素養的陶冶與釀造,由此塑造兼具新時代氣息與古文化素養的杰出人才。
參考文獻
[1] 李元,施風花.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和方法[J].課程教育研究,2019(31):44.
[2] 劉敏.高中語文古詩詞的教學策略[J].學周刊,2016(13):54-55.
[3] 韓艷青.通過吟誦,做好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3(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