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歷史新課改要求教師進行歷史教學的時候,必須重視學生人文素養方面的熏陶,將歷史學科的育人功能很好地發揮出來,幫助學生健全其人格,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高中階段是學生價值觀念、情感態度形成的重要時期,因此在歷史教學中的時候,不但需要重視知識的傳授,還需要注重培養正確的人文素養。只有學生的人文素養出色,才能夠更加深入地研究歷史史實和歷史現象,提高高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高中歷史;新課改;人文素養;培養
隨著新課改的進行,對高中歷史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人文素養是其本質和核心,其對于學生正確歷史觀念培養和正確公民意識養成,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和愛國主義精神有著重要作用。筆者主要探究了高中歷史教學中人文素養培養的策略,希望能夠在幫助學生掌握歷史知識的同時,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 人文素養內涵和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意義
(一)人文素養內涵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人文素養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其核心是對人生存價值和生活意義的關懷。歷史中蘊含的人文素養和其他學科有一定區別,是一種意識世界中誕生并升華的觀念和感受。所以,在高中歷史教學的時候,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不但需要引導學生在知識中理解道德觀念,還需要教師重視人文素養的培養。
(二)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意義
人文素養是和人的生命價值有直接關系,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能夠讓學生更加尊重生命,養成平等的觀念,若是學生在生活中能夠將這些觀念融入進去,能夠逐步地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和人生觀念。此外,培養人文素養還能夠幫助學生解放其思想和行為,在學習的時候,將自己的個性和創造性體現出來,能夠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歷史學科研究的是以往的社會政治問題和道德問題,所以,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不但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完善自己,還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
二、 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策略
人文素養培養是高中歷史教學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教學的時候,必須認識到這一點,并根據實際的情況和需要不斷地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更新教學手段,在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的同時,切實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一)準確定位人文素養培養的目標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教學方案設計應該根據新課改的要求進行,根據三維目標來設計教案。筆者在講到《歷史必修·第二冊》專題一《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一課時中“水利的興修”時,通過相關模型、圖片和視頻等方式來幫助學生了解: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余縣市、面積近千萬畝,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都江堰水利工程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18年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引導學生通過思考得出:該工程重在疏導,維護了生態平衡,保護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認識,進而升華到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建立生態文明的歷史高度,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這一人文素養。
(二)重視隱形教材挖掘,將學生參與熱情調動起來
現行高中歷史教材中,除了有很多文字性的敘述,還有很多知識鏈接、圖片,并且在課后還有一些活動建議和課程測試內容等。若是教師進行歷史教學時,能夠充分地挖掘這些隱形教材,必將推動高中歷史教學更好地進行,讓學生的高中歷史學習更加豐富。筆者在講到《歷史必修·第三冊》專題二《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一課時,運用多媒體展示目前世界上最早有明確刊印日期的印刷品——《金剛經》圖片;唐代創立的歐體、顏體、柳體的圖片;帶領同學們共同朗讀《早發白帝城》《蜀道難》等耳熟能詳的“詩仙”李白代表作,進而引導學生思考李白這些作品的藝術風格。這樣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唐朝的繁盛,從而激勵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產生民族文化自信,并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的人文素養。諸如此類,《歷史必修·第三冊》涉及古今中外思想文化藝術的時候,其中許多作品往往比較抽象,教材簡單的文字描述,學生很難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比較差,甚至可能會走神,所以,在教學中,教師適當補充、有效運用圖片、影像資料等多媒體手段,適當地挖掘這些隱形教材,不但能夠將學生歷史學習興趣很好地激發出來,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這也能夠促進高中生人文素養的養成,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
(三)更新教學理念,做好教學和教學評價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教師進行高中歷史教學的時候,必須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跟上社會和時代發展的步伐,指導學生更好地學習歷史。高中歷史教師教學的時候,應該根據教學的需要進行多樣化教學情境的創設,讓學生在情境中更好地思考,提高學生提問方面的能力,通過情境還能夠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來進行問題分析,讓學生通過不同的方法和思路來進行問題的解決。對于一些結論性的知識,教師不應該直接告知給學生,而是應該指導學生進行問題的探究,讓學生主動積極地研究問題,得出相關的結論,這樣學生的記憶才會牢固,對知識的理解也會更加的深刻。
在教師的引導下,高中生需要很好地掌握歷史知識,內化自己的人文素養。并且,高中歷史教學的時候,每節課的設計都應該考慮到學生的情況,根據高中生的需要來設計。比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來進行導學案的設計,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這樣能夠讓學生更加主動積極地進行相關問題的思考,在探討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小組合作模式運用進去,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質疑,這樣不但能夠提高高中生的協作意識,還能夠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到自身的價值,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快樂,學生的人文素養也能夠真正地提高。
此外,進行高中歷史教學的時候,教師也需要認識到學生學習過程評價的重要性,在教學的時候,教師需要及時地捕捉到相關的信息,并根據課堂變化來進行活動內容的調控,確保活動評價的合理性。在評價的時候,教師不但需要重視結果還需要重視過程。筆者結合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這一時政熱點,開展題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歷史故事”的演講比賽,評選出若干獎項,并將競賽成績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這樣既調動了學生對中國現代史的學習熱情,又有助于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只有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真善美,才能夠對人生、社會以及歷史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切實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社團活動對于學生人文素養培養也非常重要,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寒暑假的時候深入到社會中去,參與社會實踐,這樣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社會問題,能夠幫助學生通過多種途徑來豐富自己的人文知識,切實提高學生的人文意識,高中歷史教學的效果也會有明顯提高。
(四)結合時政熱點,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有人說,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镀胀ǜ咧袣v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應堅持基礎性、時代性,應密切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生活,關注學生全面發展。”在歷史教學中滲透時事,尤其是一些近期時政熱點,有助于學生的人文素養也能夠真正的提高。培養學生愛國主義家國情懷。2019年12月20日是澳門回歸祖國懷抱20周年,筆者在講到《歷史必修·第一冊》專題四《“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及其實踐》一課時,通過播放歌曲《七子之歌》、習近平主席考察澳門的視頻等方式來幫助學生加深感受回歸澳門的史實,并理解:改革開放,中國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為有關方面接受;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共同愿望等深層次歷史背景;以及澳門回歸標志著中國國土上徹底結束了外國列強的占領,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標志著中國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等重大歷史意義。從而有效滲透學生對祖國熱愛之情這一人文素養的培養。
2019年中國近現代史類似時政熱點還有: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五四運動100周年;中國現代史的開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中美兩國關系正式實現正?;忻纼蓢浇ń?0周年等等。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巧妙結合每年時政熱點,必定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這一人文素養。
三、 結語
《新課標》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痹诟咧袣v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非常重要,要做到這點,教師必須不斷地更新自己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將學生放在首要的位置,對學生人文素養培養進行積極的引導,切實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學生人文素養培養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師和學生長期的努力,教師只有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不斷地改革教學方法,才能夠切實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培養出更多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莊佳.試析新課標下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9(14):16.
[2]朱漢國.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必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黃文龍.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分析[J].中國新通信,2018,20(19):192.
[4]林冬英.淺談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8(23):47.
[5]楊紅玉.新課標下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J].西部素質教育,2016,2(22):232.
作者簡介:
高定海,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建陽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