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易錯題是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面臨的棘手問題,針對易錯題分析發(fā)現大部分易錯題都不是難度很大,是由于學生自身在思維習慣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基于此,仔細分析易錯題產生的原因,并積極總結有效的教學策略對于解決小學生的易錯題問題會起到很好的幫助作用。本文首先針對小學數學易錯題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之后舉例分析典型易錯題,最后提出有效的糾正建議。
關鍵詞:小學數學;易錯題;出錯原因;糾正方法
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易錯題問題必須要引起教師的重視,很多的易錯題之所以會出錯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學生自身粗心大意而導致,另外一部分易錯題的出現則是因為學生本身的數學基礎與理解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之所以出現易錯題,最主要的原因是小學數學在教學過程中存在某些問題,作為教師必須要進一步強化小學生的學習習慣,不斷鞏固小學生的數學基礎,進而達到改善小學生易錯題問題的目的。文章基于小學數學教學經驗,將從以下幾點進行探討:
一、 小學數學易錯題產生的原因
長期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計算題中的易錯題主要在于知識點學習存在問題,其次就是自身學習中的粗心,還有就是基礎知識不扎實等,具體將從以下分析原因:
(一)知識點之間呈現負遷移
小學生的思維處于發(fā)展階段,在很多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其中定勢思維較為常見。眾所周知,數學知識點之間往往會存在某種內在聯系,但是如果學生不能將前后的知識點進行有效連接,進而導致之前所學知識點影響新知識點,使學生不能將知識點進行有效遷移、連接,最終在實際解題時出現各種錯誤。
例如:有一道“(50×11)+(50×15)=( )”的題目,在解題的過程當中,大部分同學都可以很自然地將“50”提取出來,之后將“11+15”,最終得出正確的答案。但是,如果題目改成了“(50+11)×(60÷15)=( )”的時候,勢必會有很多小學生會在定勢思維的影響之下解出錯誤的答案。雖然教師在進行混合運算授課時會反復地講先算乘除后算加減,但是在實際進行解題的過程當中依然會有很多學生會在定勢思維的影響之下將題目算錯。
(二)計算過程粗心不認真
很多易錯題的出現并不是學生沒有掌握相關知識,也不是解題思路的問題,而是在日常解題過程當中由于自身學習習慣的規(guī)范性差,而且在上課時注意力不夠集中,導致某些環(huán)節(jié)沒有掌握,使其在解題時相關細節(jié)的處理存在問題。另外,一部分學生在解題時受到情緒等原因影響,導致審題不仔細等問題出現,最終導致易錯題出現。
例如:如果要做成一個高度為6分米,底面半徑為2厘米且?guī)в猩w的圓柱體模型,需要使用多少平方分米的紙呢?一部分學生在解題的過程當中忽略了“高度6分米,底面半徑2厘米”的題目要求,在運算的過程當中忘記進行單位的換算,最終導致錯誤產生。
(三)數學學習基礎不扎實
一部分學生對于課上教師所講授的某些概念并不完全理解,而且課上以及課下也沒有及時向教師、家長或者其他同學請教,針對某些知識的構建較為模糊,而且一部分學生自身基礎不夠扎實。在具體解題過程當中,由于自身對于相關知識之間的規(guī)律沒有進行有效樹立,針對相關的概念與公式僅僅是機械記憶,缺乏深層次理解,解題時不能靈活應用。另外,一部分學生解題都是模仿例題進行,一旦題目出現一部分變化,就無法進行解答。
例如:在三角形知識的教授過程中,教師會反復闡述有一個角大于90度的三角形為鈍角三角形;有一個角等于90度的三角形叫作直角三角形;三個角都小于90度的三角形叫作銳角三角形。可是一部分學生之前就沒有理解鈍角、直角和銳角的概念,僅僅是知道有這三種類型的三角形,在實際做題時經常會出現錯誤。
另外,學生計算題中易錯題還有其他書寫錯誤,也有答題不規(guī)范的原因,總之教師需要認真分析學生錯題中的原因,部分錯題需要引起教師的教學重視。
二、 糾正數學計算中易錯題錯誤的方法
針對以上學生計算題中易錯的現象,教師需要針對具體問題進行分析,利用多種有效方法有效解決,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上能提升自身學習習慣,有效奠定自己的數學基礎知識,掌握數學學習的基本應用能力。下面結合具體教學經驗進行探討:
(一)擺脫思維定式
在思維定式的影響之下,小學生在解數學題的時候會產生較多的易錯題。而且在定勢思維的影響之下,會導致小學生產生積極以及消極兩種情緒,而定勢思維所產生的積極影響主要表現為其能夠進一步提升小學生的解題速度,進而達到節(jié)約小學生考試時間的目的,而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則主要是由于很多小學生會在解題時逞一時之快而導致錯題出現。
例如:某公路工程隊要建設一條長度為2200m的公路,該路段已經按照每天210米的速度建設了5天,接下來為了盡快完成公路建設改為每天修建230米,請問:該公路完成建設還需要幾天?在一次考試過程中,教師改變了題目當中的一個字,將題目最后提問改變成為“該公路完成建設共需要多少天?”由此,計算的結果也會產生變化,但是受到之前題目的影響,很大一部分學生為了逞一時之快,沒有發(fā)現教師改變了題目,最終很多學生都答出了錯誤的答案。
由此可見,以上問題的出現主要是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形成的思維定式而導致的。究其原因,主要是日常教學過程當中,教師自身教學方法相對單一。為了讓學生學會某類題型的解答,在平時訓練過程當中大量的布置此類型題目,由于學生多次應用同樣的答題方法來進行答題,而形成一種思維定式,最終導致學生在之后答題過程當中一遇到類似的題目,在題目看到一多半甚至一半的時候就會想起自己以前接觸過此題,于是就會憑記憶想當然的按照以往的解題方式來進行計算,根本不會顧及題目是否產生了變化,因而導致錯誤產生。
為此,對于因為思維定式而產生的錯誤,作為教師必須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來加強學生逆向思維的訓練,在日常訓練的過程當中必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來展開必要的分析以及對比,并且通過有目的開展順向與逆向思維的轉化訓練來幫助學生提升解題思維的靈活度。在日常進行典型題目講解的過程當中,要在解題完成之后采用逆向思維來進行題目的重新解讀。在上例解答完畢之后,如果學生擁有逆向思維,則很容易發(fā)現其中所存在的錯誤,進而更好的避免錯誤的出現。
(二)以端正的態(tài)度認真審題
良好的態(tài)度對于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尤為關鍵,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必須要養(yǎng)成認真、謹慎的態(tài)度。避免在學習過程當中丟三落四,很多學生并不是不完全不會解題,只是在審題的時候不夠認真,甚至會出現重要信息的遺漏。
例如:題目A:小剛家養(yǎng)了兩種山羊,其中黑山羊9只,白山羊6只。請問:黑山羊比白山羊多幾只?
題目B:小剛家養(yǎng)了兩種山羊,其中白山羊6只,白山羊比黑山羊少了3只,請問:黑山羊有幾只?
以上兩個例題較為相近,很多學生在讀題的過程當中很難將題目分清楚,如果單憑自己的記憶來進行解題勢必不能很好地找出其中所包含的規(guī)律,甚至有一部分同學直接會采用加法計算。
在上面兩道例題中,導致學生在解題過程當中出現錯誤的主要原因是粗心大意,另外一部分同學在學習過程中養(yǎng)成了不仔細看題就解題的壞習慣。一部分學生一看到“多幾只”就想當然的使用加法進行解答,“一看到”少幾只就使用減法解答。沒有認真地將整體題目地要求仔細看清楚,就盲目地進行答題,最終答錯題目。其實,針對此類題目,教師可以教給學生一個不易混淆的方法。在解此類題目的過程當中,可以在草稿紙上比較。例如題目A,首先在草稿紙上寫黑山羊9只,白山羊6只,通過此可以很明顯地發(fā)現黑山羊比白山羊多3只;題目B,則應該首先在草稿紙上寫明白山羊6只,而黑山羊則比白山羊多3只,也就是黑山羊比6只多3只,便可簡單地算出黑山羊的只數。
作為教師,在學生答題的過程當中必須要給予適當的肯定以及鼓勵,要相信學生能夠答對此類問題。在學生出現錯誤之后,必須要針對學生出現錯誤的原因進行仔細地分析。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逐步的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審題習慣,避免學生在解題過程當中出現粗心大意,這對于提升小學數學的教學效率乃至于小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都具有重要意義。
(三)合理利用錯題資源
“犯錯是孩子的權利,也是孩子成長的資源”,而孩子在解數學題過程中所做錯的數學題本身就是一種在數學學習的過程當中所動態(tài)生成,并且?guī)в型嫒の兜囊环N非常寶貴的教學資源。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必須要緊緊地抓住這種教學資源,及時的追查錯誤產生的原因,并且使用反思教學的方式來改進教學,進而最終將“壞事變成好事”。
例如:在一次春游的過程當中,一個班級共有15名教師和學生,游湖船只每條最多能載4個人,那么需要租幾條船?針對此題,很多學生的解答是:15÷4=3(條)……3(人)。
就這道題而言,如果單純地看問題的解答,這部分學生的解答也不能算錯,但是,最重要的一點是學生在解題的過程當中并沒有將生活的因素考慮其中。為此,教師在針對此類題目講解時,可以先跟學生開一個玩笑:“另外剩下的那3個同學我們不要了?還是他們自己在湖里游泳啊?”原來剩下的3個學生也要坐1條船。通過此種方式很容易就能夠讓那些做錯題的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而且通過玩笑還加深了學生的記憶,避免在之后出現類似的錯誤。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學過程當中,易錯題問題是難以避免的,尤其是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容易馬虎大意,因此易錯題的出現更是十分的普遍。作為小學教師而言,必須要及時地查找出小學生易錯題產生的根源,并且針對性的展開研究分析,并且采用合理的干預措施來進行解決,以此來避免同一類型的錯題重復出現。
參考文獻:
[1]王秋華.讓德育之“苗”在數學課堂“開花結果”——芻議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9).
[2]張盛才.以生為本,游戲讓數學課堂生生不息——小學高年段數學游戲式教學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18(34).
[3]周艷梅,肖立燕,周緒福,等.小學數學“教學等待”問題的解析——基于重慶市兩江新區(qū)白馬小學校的個案調查分析[J].華夏教師,2018(17).
作者簡介:
劉蘭芳,福建省龍巖市,福建省上杭縣通賢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