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園課程是實現幼兒園教育目的手段,是幫助幼兒獲得有益的學習經驗,促進身心全面和發展的各種活動的總和,在區域游戲中開設生活區,使孩子的早點活動自主化,然而“走班式”區角活動的目的就是讓孩子根據自己現有的經驗以及學習能力和興趣,去選擇適合自身發展層次的游戲。
關鍵詞:幼兒園課程;區域活動;游戲化;自主化
一、 前言
區域活動是從幼兒的發展需求出發,通過多樣化的自主活動形式,引導幼兒在區域活動中進行自主選擇以及合作交往,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自主探究能力與創新思維,將兩者進行有機結合,可以充分發揮其優勢,提高課程游戲化的實踐性及區域活動的知識性,從整體上實現幼兒的全面發展。那么我園開展的課程區域活動形式多種多樣,真正體現了課程的游戲化和自主性。
二、 幼兒園課程區域活動中投放“微課”,使活動游戲化和自主化
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廣泛應用,以信息化引領教育現代化。我園在幼兒園課程區域活動中投放“微課”,使活動游戲化和自主化。幼兒園微課是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或呈現幼兒園教師教學過程,為幼兒提供隨時隨地學習和游戲的資源;時間短:3~5分鐘;教學內容少,一個知識或1個小活動;內容具體,可操作性強;以游戲性為主。
微課是孩子自主學習的資源。微課主題的選定是重點、難點或疑點的知識,如《會走路的樹》,本次微課是以闡釋一個知識點,以短小的在線視頻為表現形式,以學習為目的的在線教學視頻。對于大班幼兒來說,能夠關注到繪本的主要內容,培養幼兒的閱讀能力、表達能力。提供一體機,刻錄好的光盤,投放在閱讀區,讓孩子在區域活動游戲的時候,通過播放這個微課,激發幼兒閱讀的興趣,提供孩子自主學習的資源,讓幼兒的視角觀看畫面;畫面清晰、干凈、美觀;語音標準、清晰;使用局部近景、特寫鏡頭;有語音和文字提示。
觀察實錄:區域活動開始了,玥玥來到了閱讀區,她坐在一張椅子上認真地觀看老師投放的一體機里播放的微課視頻,接著她在新書推薦的墻上開始找視頻里播放的那本書,她東找西找,終于找到了,臉上露出了笑容,開始自己認真地看起書來,她在模仿老師教的方法,先用手指指著封面上的字,嘴里說:“會走路的樹。”接著她翻開第二頁,她左看右看,正在發愁,然后自言自語道:“哪個是作者的姓名呢?”然后她一行一行地找,可是費了很大的勁都沒有找到,然后又翻到第一頁,突然她想起來了,就是這個,頓時興奮起來,嘴角露出了滿意的笑容,接著她高興地往下翻書,嘴里還不斷地數,1頁、2頁、3頁,到了最后,她很快就把書看完了。這時亮亮吃完自主早點也過來了,亮亮伸出了手,并說:“我來放吧!”她拿起了一片光盤放了進去,玥玥也想放光盤,她左看右看,也伸出手來按進倉按鈕。接著她倆開始玩放光盤,玥玥放完后,亮亮又放,顯得異常興奮,笑逐顏開。
三、 幼兒園課程區域活動與自主早點整合,使活動游戲化和自主化
早點活動是幼兒在園一日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生活環節,對幼兒的身心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是幼兒學習生活的保障,也有利于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長期以來,受到“集體化”保教模式的影響,我們在組織幼兒生活活動時慣性地以集中組織為主要形式,教師在其中扮演絕對權威的地位,幼兒只能被動接受和執行,忽視了幼兒的興趣和自主性。在這個學期,我們幼兒園開展了區域游戲與自主早點整合,自主早點就是在區域游戲中開設生活區,幼兒可在其中自由決定用餐時間、用餐量、種類和用餐同伴的一種活動,開展這種活動的意義是符合幼兒學習方式和特點的,是幼兒自主發展的需要,避免了幼兒消極的等待,自主早點就是挖掘點心活動的教育價值,發展幼兒自主、自律、健康等方面的一項活動,指導了幼兒進餐的七步驟。
(一)自主早點中的環境創設從以下七個板塊進行考慮。
第一板塊:今天你吃了嗎?牌子的設計,由小朋友自己畫的蛋糕,老師打印孩子的名字,把孩子畫的蛋糕圖片和印有孩子名字的圖片剪下來,然后進行過塑,最后變成區域牌。
第二板塊:美味加倍板塊的設計:四個紙杯盒,蛋糕牌,如果今天有孩子缺勤,生活老師就將缺勤的幾個孩子的蛋糕牌放到紙杯里,吃了一塊還想吃的小朋友,可以去拿掉一塊蛋糕牌放到總的紙杯盒里,再去夾面包或者蛋糕。
第三板塊:創設進餐流程圖:①拉椅子——②翻牌子——③洗手、倒飲品——④夾糕點——⑤安靜進餐。
第四板塊:準備裝有糕點的盒子,放有兩個夾子的一個橢圓形盤子。
第五板塊:餐桌上放有壺子、測量器、墊子。
第六板塊:短期忌食、長期忌食、忌食備忘錄。
第七板塊:推車上放裝有豆漿或飲品的大壺子、抹布。
(二)自主早點中的常規制定
在區域游戲中開設生活區,幼兒在活動中必須遵守一定的常規,第一要遵守進餐的五步驟:①拉椅子;②翻牌子;③洗手、倒飲品;④夾糕點;⑤安靜進餐。順序不能顛倒,可以在其中自由決定用餐時間、用餐量、種類和用餐同伴的一種活動,拉椅子時要求幼兒目測椅子和桌子的距離,不能太寬,也不能太窄,要剛剛好,倒飲品之前一定要拿測量器,測量器要和壺子相對的位置,測量器和杯子的距離不能太寬也不能太窄,牌子一定要翻,老師才知道哪個孩子已經吃了,吃完點心椅子要歸位,漱口和擦嘴巴必須遵守三部曲:漱口時先接半杯水,第一口水不仰頭咕嚕咕嚕吐出來,第二和第三口仰起頭咕嚕咕嚕吐出來。擦嘴巴時,第一步先擦嘴,第二步打開第一層擦嘴巾擦臉,第三步打開第二層擦嘴巾擦手,去吃早點時可以自己邀請同伴一起去吃,吃的過程中可以小聲交流,吃完后提醒自己區中沒吃的人,現在有位置可以去吃了。
如,區域活動開始了,萱萱來到了生活區,她用雙手拉了一把椅子,接著去翻自己的牌子,然后去洗手和拿杯子,她先拿起了測量器,然后拿壺子到豆漿,倒了一會兒,她左看右看,正在發愁,怎么豆漿沒出來,然后她使勁地倒,還是沒有出來,嘴里一直在嘆氣。這時,我以為壺子里沒有豆漿,我打開蓋子,結果發現還有很多,所以我用語言提示她,上面的一只手的大拇指用力往下壓,另外一只手要在壺子的底部往上托起來,這樣豆漿才能出來,倒了一點后,我就讓她自己倒,結果豆漿很快就出來了,頓時她非常興奮,嘴角露出了滿意的笑容。接著她就去夾糕點,糕點夾倒手里后,她忘記了把蓋子蓋好,就直接去吃了,我過去提醒她。這時萱萱高興地吃著蛋糕,吃完后,她把椅子進行了歸位,她拿起了自己的杯子去漱口,她接了半杯水,咕嚕咕嚕地漱起來,漱完后,她把杯子放到臉盤里后拿起了毛巾在擦嘴巴,接著她回到自己的畫藝坊,又開始完成自己的作品,最后她把一幅作品完成了,顯得異常興奮,笑逐顏開。
總之,自主早點就是挖掘點心活動的教育價值,為幼兒提供自由、自主的生活區,真正體現我的點心我做主,使幼兒在活動中得到快樂。創設游戲區域,開展自主活動,拋開過多的顧慮和演繹,學會閉嘴、退后、觀察和支持,給孩子一個開放的環境,讓孩子自己去嘗試。
四、 幼兒園課程區域活動中運用“走班式”的活動模式,使活動游戲化和自主化
我們大班年段自從上學期開展了“走班式”區域活動以來,通過在3個大班創設不同的區角,鼓勵孩子自主選擇喜歡的活動,大班每個班級的主題都是不同的,如大一班的“西游記”,區角設置:芭蕉洞、西游劇場、花果山、藏經閣等;大二班的“動車開到我家鄉”,區角設置:我的動車我做主、印象老街、客家戲臺、我設計的動車;大三班的紅軍圣地,區角設置:軍備處、紅軍食堂、根據地、總參謀部、紅軍舞臺、杭城集市等。前一天的傍晚老師就把三個選區牌放在一起,第二天孩子們8點來園就開始到固定的班門口去選區,這么多的不同都是讓孩子興奮不已的理由,每天一到區域活動時間,都會有小朋友來問我:“闕老師,我今天可以到大一班嗎?”“闕老師,我想去大三班。”“闕老師,我想在自己班做手工。”“闕老師,我喜歡看書。”每天我都會不厭其煩地告訴他們:“你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班級去參加區域活動。”同時,你會發現班級中玩得好的孩子,他們會在一起討論今天想去的班級,想玩的區角,當討論目的達成一致時,他們會開心地背著挎包,包里裝著自己的游戲計劃,快樂地走到別班的教室。它也是現實社會生活的縮影,讓孩子在這個小型的社會中學習交往與合作,滿足孩子情感體驗的需求,促進其社會性發展。
通過自主走班,孩子之間會交流本班及其他班級的區角規則,能在各種材料的吸引下積極參加活動,也能聽信號結束游戲,并將玩具材料收放整齊,能和同伴共同協商解決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在“走班式”區域活動中,將“以人為本”“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的科學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讓教師們懂得:每一個孩子都充滿了無限的可能,孩子的需要是選擇教育形式的首要依據,只要我們立足孩子的身心需求,努力創設更好、更適合孩子的游戲環境,讓孩子們自主選擇、自主探究,就能更好地促進他們的發展。課程游戲化建設讓我們學會了“睜開眼睛豎起耳”發現孩子!“閉上嘴巴管住手”把真游戲還給孩子!省課程游戲化的項目推進和“六個支架”的出臺給我們指明了方向,也給我們增強了動力,讓我們進行了真思考、真實踐和真改革。
總之,幼兒園課程區域活動是當前幼兒園實施素質教育,推進幼教改革的一種重要教育活動形式,它使幼兒教育過程真正建立在多方面的主體性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從而促進幼兒全面素質的形成、發展和提高,是能夠推動幼兒教育改革的重要教育教學活動形式,能夠促進幼兒教育建立于多方面的實踐活動之上,有效促進幼兒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和提升,實現區域活動的游戲化和自主化。
參考文獻:
[1]趙淑英.淺談幼兒園課程游戲化[J].學周刊,2020(1):185.
[2]張樂.我是班級小主人——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大班幼兒的自主管理初探[J].中國農村教育,2019(9):128.
[3]陸倩旎.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幼兒園建構游戲的創新改革[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12):208-209.
作者簡介:
闕秀霞,福建省龍巖市,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城東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