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校立足辦學定位和價值理念,整體改造學習生態,整合學科與活動、課內與課外、學校和家庭,堅持環境浸育、活動潤育、課程涵育、家校共育“四育”協同育人機制,提出夢想教育理論,并探索行之有效的實施路徑,構建夢想教育體系,讓“充滿夢想、實現夢想、超越夢想”成為全校師生共同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
關鍵詞:夢想教育;課程建設;評價體系;教育管理;路徑
中圖分類號:G420;G4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20)10-0044-02
立德樹人是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作為一所創辦僅有五年的新學校,杭州市育才京杭小學辦校之初就在思考:如何培養擔當國家和民族未來之重任的接班人?學校從傳統文化和時代精神中汲取營養,把“成就夢想”作為辦學目標和方法,貫穿立德樹人的每一個環節,積極探索基于“夢想教育”的管理機制、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德育途徑和評價手段。
一、夢想教育的內涵
1.什么是夢想教育
夢想教育立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面向兒童、面向未來,以自我實現、成就幸福人生為終極價值取向,以“讓每一個孩子充滿夢想”為辦學理念,以培養“有趣、有智、有禮、有夢”的“新四有”少年為育人目標,用積極心理學和多元智能理論來指導教育工作的開展,把追求夢想的過程與道德養成、知識內化、潛能開發的過程結合起來。
實施夢想教育的過程也是學校育人的全過程,其包含三層含義。一是筑夢,要讓學生敢于樹立夢想,在學校的過程管理、全員育人氛圍中點燃自己的夢想;二是追夢,要讓學生勤于踐行夢想,將“讀、思、做、寫、展”有機結合,在讀書中滋養底氣,在思考中增長靈氣,在實踐中培養勇氣,在展示中提升硬氣;三是圓夢,要讓學生勇于正視夢想,正視歷經各個學習階段所獲得的品格和能力,正確認識和理解夢想,感受到夢想的力量和歷練。這三層含義,體現了夢想教育的動態性、生成性和教育性。學校通過營造筑夢空間、實施追夢行動、建立夢想德育體系和圓夢課程體系,為每一個學生打下夢想的三大根基,即身體基礎、學力基礎和精神基礎,讓每一個學生擁有健康的身心、良好的習慣、堅毅的品格和厚實的基礎。
2.夢想教育要培養怎樣的人
夢想教育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細化落實,明確“讓每一個孩子充滿夢想”的使命,讓所有學生都擁有自己的夢想,獲得實現夢想必備的知識和能力,擁有實現夢想的自信和勇氣。注重細化夢想教育的八大要素:會運動、會審美、會學習、會思考、會感恩、會交往、有責任、有目標,簡單表達就是“四有”:有趣、有智、有禮、有夢。為了使各課程與活動更好地落實夢想教育目標,學校進一步細化“十個一”目標來增強學生實現夢想的力量,展示辦學理念。即有一個健康的身心,有一套良好的習慣,寫一手漂亮的漢字,說一口流利的英語,有一項自豪的特長,練一身交際的本領,有一個成長的規劃,有一種自學的能力,有一種負責的精神,有一種高雅的氣質。
二、夢想教育的實施路徑
學校立足辦學定位和價值理念,緊緊圍繞校園特色文化,堅持環境浸育、活動潤育、課程涵育、家校共育,通過“四育”協同育人,構建科學的夢想教育體系,培養時代英才。
1.文化浸育:學段進階,設計相匹配的環境與活動
為促進夢想教育更好地落地,學校將低、中、高三個學段按照夢想教育進程分別命名為啟夢期、逐夢期和圓夢期,形成“夢想教育進階方案”,確定了三個學段的主要任務。啟夢期:以習慣培養為主,呵護興趣;逐夢期:強調知行合一,培養樂趣;圓夢期:樹立理想信念,激勵志趣。進階式的設計可以幫助學生找尋成長的無限希望,助他們信心滿懷地去追求美好夢想,創造美好未來。
在環境和空間設計方面,結合校園文化和學生個性特點精心安排。在啟夢期,以象征中國心的紅色為主色調,通過走“夢想大道”、過“習慣門”、按“夢想指印”、畫“夢想T恤”、上“夢想墻”、進“新生習慣訓練營”系列入學活動,上好開學第一課,促成學生養成良好習慣,打好學業基礎。在逐夢期,以象征國際視野的藍色為主色調。學校通過“百夢園圖書館”“夢想菜園”“夢想球場”“夢想大舞臺”“夢想驛站”等活動設計,讓學生感受學習和創造的樂趣,在具有挑戰性的過程中磨礪意志,培養感恩之心,提升責任感。在圓夢期,則以紫色為主色調,寓意中國心與國際眼的有機融合。學校通過“青春課堂”“走進中學”“研學之旅”“校史墻增添新磚”“種植畢業林”等活動,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索的興趣,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增強勇于擔當、感恩于人的意識和能力,不懈追求遠大的夢想。
2.課程涵育:學科育人,實踐主題式的課程群
夢想教育要體現在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就要通過課程建設來落地。夢想教育課程包括有助于學生立志筑夢、追夢、圓夢的所有課程。筑夢基礎性課程,重在夯實夢想根基,以國家規定的學科學習內容為主,包括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以及重在培養習慣養成的“小習慣大夢想”校本特色課程。注重從禮儀、行為、學習、安全、環保、美德等六個方面,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追夢實踐性課程,重在培養實現夢想所需的基本能力和素養,主要由“小腳丫走運河”綜合實踐課程、“夢想社區”課程、校園節日圓夢活動課程三大課程群組成。圓夢拓展性課程,指向個性發展和興趣培養,重在夢想規劃與理想體驗,主要包括圓夢體驗課程和場館游學課程。
3.家校共育:學校主導,實施多樣化的融通機制
夢想需要引領,夢想更需要培植,而教師和家長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師要擁有夢想,尊重學生的夢想,引導學生實現夢想;家長要深入了解孩子的夢想,支持孩子擁抱夢想,更要參與夢想教育。因此,在學校的主導之下,“七彩課堂”要把家長引進課堂,通過他們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展示,讓學生有夢想實現的期望和體驗。
在啟夢期,“親子365堅毅行動”是家校共育的主陣地,融合了起床四步、洗漱六步、用餐四步、出門六步、進門六步、作業九步、整理七步和睡前六步等學生在家一日常規。在逐夢期,學校設置了十個紅領巾實踐崗作為校內夢想實踐基地,提供了參加創造性勞動的機會,幫助學生獲得實現夢想的基本素養。在圓夢期,利用假日,開展假日小隊研學活動,通過慰問孤老、社區服務、小課題長探究活動等引導學生走出校園,力所能及地履行一個公民的義務,近距離地了解自己感興趣的歷史文化或現代科技,拉近夢想與現實的距離。
三、夢想教育的評價體系
學校以“育才京杭小學學生成長評價方案”為導向,探索體現學校內涵的學生評價體系,制定立體的、全方位考察學生的考評細則。按照“人人都有優點,人人都能圓夢”理念,探索并實施符合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和夢想教育成效的星級夢想評價制度。注重從德智體美勞及延伸方面評價學生,符合相應條件的給予相應榮譽稱號和獎章獎勵,以調動更多學生生發夢想,從小夢想走向大夢想。
學校根據辦學理念和育人目標,采用過程性評價和等級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確立“日評(棒棒章)——周評(喜報)——月評(月度之星)——期評(七彩榮譽勛章)”評價序列,制定了較為完善的“七彩榮譽勛章”評價辦法,設計了“運動、藝術、閱讀、學習、服務、禮儀、習慣”七彩榮譽勛章,每月一評,助學生展示自我,隨時得到圓夢成功的體驗。學生獲得一定數量的七彩勛章之后可換取“四有少年”章,并且可將自己的照片永久貼在學校的七彩榮譽勛章柱上。畢業之際,如果集齊不同的“四有少年”章,學生將獲得學校頒發的“四有少年”證書(最高榮譽),同時學校也為獲得者頒發一套七彩勛章和一套“四有少年”章作為永久紀念。這樣,可以不斷激勵學生自主養成一個個良好的小習慣,為將來實現大夢想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馬宏,吳倩,等.基于學科育人功能的課程綜合化實踐與評價[J].人民教育, 2019(01).
[2]竇桂梅.成志教育——兒童成長的指南針[J].人民教育,2019(01).
作者簡介:莫慧萍(1976-),女,浙江杭州人,高級教師,浙江省杭州市育才京杭小學校長,從事教育管理與數學教學研究。
Study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Dream Education in Yucai Jinghang Primary School in Hangzhou
Mo Huiping
(Yucai Jinghang Primary School,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Hangzhou 3100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orientation and value concept of running a school, the school will transform the learning ecology as a whole, integrate disciplines and activities, in class and out of class, schools and families, adhere to the "four education" coordinated education mechanism of environment immersion, activity enrichment, curriculum inclusion and family school Co education,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dream education, explor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paths, build a dream education system, and make "full of dreams To realize and surpass the dream "has become the common value orientation and behavior mode of all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school.
Key words: dream educatio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evaluation system; education management;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