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教學要圍繞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進行課程設計,教師要從三維教學目標入手,把學科核心素養滲透于日常教學中。要在課堂教學中體現歷史時空觀念,要在課堂教學中結合史料論證,要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評價能力,要組織相關活動,增強學生歷史思維能力。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20)10-0092-02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的進步,教學方法的改進一直是近年來教育界的熱門話題,在歷史學科教學中要如何體現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也成為歷史教師研究的重要課題。教師要在歷史的課程設計中做好充分準備,在教學中不斷滲透歷史學科素養。學科核心素養通常認為是三維教學目標的綜合體現,主要體現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教師要在問題設計、課堂導入等教學環節,展開滲透歷史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和學科素養,實現課堂教學價值最大化,從而實現學生歷史學科能力的真正提升,為強化學生的綜合素質打好基礎。
一、在課堂教學中體現歷史時空觀念
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是指在特定的歷史時間和空間中對歷史事件進行觀察分析的一種觀念。基于時空觀念,學生要按照一定的時間和空間順序將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等要素聯系起來,進行整體研究和關照。這樣有助于學生系統性、整體性地看待歷史事件和研究歷史問題,能有效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有效提高學習效率的方法。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結束一個專題的學習后,自主繪制思維導圖、框架圖、時間軸等,將不同空間和時間中出現的人物、事件、現象進行整合,發現這些要素之間的聯系,從而形成基本的歷史時空觀。
以時間軸的繪制和應用為例,教師可以在復習課上帶領學生繪制時間軸,為學生做好正確的示范,讓學生從一開始就養成良好的習慣。如在部編版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教學中,教師針對史前我國境內的各地區原始人類活動做了簡要介紹。在單元復習課上,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做一個時間軸,讓學生對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域的原始人類活動有一個整體認識,并且為發現他們之間的聯系奠定基礎。如時間軸可體現:距今約170萬年前,發現元謀人的活動痕跡;距今約70萬~20萬年前,發現北京人在周口店山洞中的活動;距今約3萬年,在北京周口店、黃河流域發現山頂洞人。以此類推,學生可將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居住的空間、活動的主要時間段以及該地域的特色手工藝品及農作物品種等,做出相應的整理。這樣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回顧學過的知識點,更好地建立起歷史時空觀念,對提高復習質量、實現長效精準的知識點記憶、培養歷史核心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二、在課堂教學中結合史料論證
史料是進行歷史研究的基礎,也是歷史課堂教學展開的重要輔助手段。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包括多媒體的投影技術、音視頻技術等來多方面呈現立體化的史料。恰當的史料論證,能夠讓學生明白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能幫助學生在思考與分析中實現對歷史知識的深度掌握,進而培養學生歷史研究的實證精神。例如在“戊戌變法”這一課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切實體會康、梁等先賢思想的發展路徑以及對人們思想產生的影響,也為了培養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整體和綜合分析能力,教師可以運用史料論證的方式來展開教學。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展示相關人物圖片及發表的報刊資料,比如展示梁啟超主編的《時務報》、嚴復主持的《國聞報》等報刊圖片資料,摘錄《孔子改制考》《新學偽經考》的部分文字論證內容,讓學生通過史料明白這是一場托古改制的較為和緩的改革運動。通過展示“戊戌六君子”的圖片,學生會更直觀地感受這些為國呼號奔走的歷史人物,更好地接受這一部分知識所傳達出來的歷史思想,從而對歷史事件能有更加全面的認識,樹立正確的歷史價值觀。
三、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評價能力
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等做出客觀的評價是研究歷史不可或缺的技能。學生只有對歷史事件、人物等形成正確認識和理解,才能做出理性、客觀、公正的評價,從而避免空談和主觀臆斷。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講解基本知識點后,面對歷史事件的意義、對歷史人物的評價這類問題時,可以設計開放性的問題,為學生搭建自主分析的平臺,讓學生能分享自己的看法,進而幫助學生形成客觀、理性的評價思路,逐步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如在進行“甲午戰爭”的教學時,為了讓學生能夠對李鴻章這個歷史人物有一個客觀的認知,可以先組織學生觀看李鴻章與伊藤博文談判的相關資料、文獻綜述等,讓學生認識到清政府的衰敗,讓學生對歷史人物的歷史局限性做出分析。之后,學生再以小組為單位,對教材和補充的相關素材進行理解和分析,結合各個階段李鴻章的行為和思想,對這一人物進行整體評價。
四、組織相關活動,增強學生歷史思維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排演情景劇,讓學生對歷史教材中的事件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認識。如介紹“諸侯爭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演不同的霸主,設計相關情景劇,讓學生能更直觀地認識到不同霸主勢力的差異,以及控制的具體區域。教師可以擔當旁白解說的角色,讓所有學生對這一知識點都能夠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在表演結束后,教師可鼓勵觀看的學生進行討論,培養學生運用歷史思維分析歷史問題,從而為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奠定堅實的基礎。另外,教師還可以設計相關專題探究等活動,帶領學生對某個歷史專題進行探究分析,將課堂上所學到的歷史分析方法在實踐中進行運用,從而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真正實現學以致用。
綜上所述,歷史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著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并探究有效的方法來實現對學生歷史綜合能力的培養,包括在時空觀念、史料論證、歷史評價、歷史思維等方面完善課程設計和教學生成,實現對學生學科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葉敬玉.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實踐探究[J].江蘇教育研究,2018(32).
[2]徐燦華,衛平.以核心素養培養為目標的初中歷史微課程設計策略初探[J].中學歷史教學,2018(09).
[3]田紅彩.基于學科素養的“初中歷史項目式學習”實施策略[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18(02).
[4]王藝潤,劉芳.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選擇有效史料的原則[J].教學與管理,2015(27).
[5]萬棲利.初中歷史教學融入音樂教學資源的實踐探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7.
[6]李麗梅.史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4.
作者簡介:俞云(1984-),男,江蘇無錫人,中學一級教師,從事歷史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