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遠珍
【摘要】隨著新型冠狀肺炎疫情的蔓延,為預防中小學生在上學過程中發生感染,教育部門針對疫情期間的教育工作做出了緊急部署,通過采用“停課不停學”的教學措施,利用線上網絡教學模式,使學生的假期生活得到有效充實。由于農村地區網絡沒有得到全面普及,教學資源和系統有待完善,導致在農村地區開展“停課不停學”的網絡教學模式較為困難,為確保農村地區的學生能夠在家進行網絡教學,本文主要針對農村地區的五、六年級語文網絡教學存在的困難進行分析,并通過采取相應的教學措施克服疫情期間存在的教學困難,使學生的假期生活得到充實。
【關鍵詞】新型冠狀肺炎;網絡教學;教學對策
由于受到新型冠狀肺炎疫情的影響,我國小學生春季學期的開學時間在不斷延期,為避免學生在假期期間過度放松,對學習產生倦怠感,我國教育部門通過開展“停課不停學”教學模式,使學生能夠在家中完成基礎課程的學習任務,使學生在家中能夠通過網絡授課的方式有效規劃自己的假期,從而保持高效的學習狀態。但是在疫情期間大規模開展網絡教學模式在我國屬于初次嘗試,在實施過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問題,為避免網絡教學受到影響,應針對網絡教學探究相關的教學對策。
一、疫情期間實施網絡教學存在的問題
第一,網絡教學模式偏向傳統化管理。網絡教學是一種在疫情期間衍生出來的一種新興教學模式,與網絡培訓班不同,該教學方式是面向所有在校學生的一種教學方式,因此存在的問題也較為繁雜。由于農村地區學校的學生分布較廣,學校資源和師資力量有限,學校在開展網絡教學管理的時候,為了能夠對學生進行統一管理,采取的管理方式仍是線下教學管理模式,在教學過程中采取班級制度,利用簽到、打卡等模式對學生上課、課后作業等情況進行監督。同時,按照傳統的課程設置方式,沿用課程表制度,導致在教學過程中存在按部就班的情形發生,不利于教師進行拓展教學。
第二,網絡硬件、信號等存在差異。由于農村地區網絡覆蓋面網尚不全面,導致不同鎮村之間的網絡信號存在差異,忽好忽壞的網絡信號限制了網絡教學的開展。同時由于學校資源和硬件措施有限,在實施網絡教學過程中,設備、硬件老舊等問題也會導致教學開展不順利。另外,不同學生家庭使用的網絡設備、硬件、軟件不一樣,導致在學習過程中容易發生不同步等現象。甚至有的家庭對網絡設備的使用熟練度較低,在進行網絡學習時,容易與其他家庭拉開差距。
第三,“主播”式教學方式限制網絡教學推廣。很多教師在開展網絡教學過程中,通過在家進行網絡教學,將書房、臥室等打造成“主播間”,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向學生進行授課、提問、改作等,但是在網絡教學過程中,采取“主播”式教學方式容易限制網絡教學多樣化的發展和推廣,導致教學效率偏低。尤其是在農村地區,開展“主播”式教學方式,容易導致教師和學生出現走神現象,不利于學生思維發散和課堂互動。
二、疫情期間實施網絡教學的有效對策
第一,注重基礎教學。為有效實現 “停課不停學”的教學目的,在疫情期間,通過開展網絡教學的模式,能夠有效實現學生在家也能學的目標。但是相比于線下教學而言,網絡教學缺乏一定的互動性,教師通過網絡平臺進行教學時不能及時發現學生對知識難點、重點的理解程度,不利于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因此在疫情期間開展網絡教學應從基礎教學出發,相比于難點、重點教學而言,教師在網絡教學過程中應更加偏向于基礎知識教學。在網絡教學過程中,不能過于拔高教學難度和要求,應從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出發,制定相關的教學計劃,進行基礎性教學。例如在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教學中,教師在進行《魯濱遜漂流記(節選)》一課教學時,應將教學內容回歸于教材本身,通過分析教材中主人翁魯濱遜歷險的時間順序和代表性事件,特別是重點講解魯濱遜流落到荒島時生活狀態和面對現實的思考,使學生通過分析感悟魯濱遜身上具有的敢于冒險、積極樂觀等精神。通過基礎性教學,減少教師講學的時間,使學生多一些自主思考的空間,提高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消化能力。
第二,采取多元教學。在確保學生的基礎知識得到有效提高和鞏固的過程時,學校在開展網絡教學過程中,應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和個性,對學生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在網絡教學過程中,除了對學生進行教材教學外,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教材內容進行一定的拓展學習。教師根據教材中的“積累運用”“口語交際”等環節,使學生與家長進行互動,提高學生的拓展能力。尤其是針對農村地區的學生,在確保安全措施和疫情防控到位的情況下,教師可以通過“口語交際”中的知識進行拓展,使學生走進田野,近距離感受自然風光,從而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在拓展學習中能夠更加留心觀察生活、熱愛生活和大自然。例如,在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學習中,通過《古詩三首》《祖父的園子》《月是故鄉明》等課文的學習,都是在描寫鄉村中的兒童生活。通過多元化教學模式,教師鼓勵學生走進農村中進行拓展學習,感受家鄉、農村地區的變化等,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使學生利用網絡媒體等手段,上傳自己在拓展鍛煉中的所見所聞,可使學生之間相互分享,相互啟發。
第三,團隊配合教學。在網絡教學過程中,為避免出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網絡硬件、信號等存在差異、“主播”式教學方式等,學校可以利用現有資源,采取團隊配合教學方式,提高網絡教學效率。由于農村地區部分教師對信息技術的使用能力較弱,為有效彌補該教學短板,學校可以組織網上教學團隊,利用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能力,將教學實踐與教學模式有機的聯動起來,同時發揮團隊優勢,組成語文網絡教學小組,共享教學資源,通過集體備課、共享課程和教學課件等方式,使教師的教學效率得到有效提高。例如在六年級教學中,教師通過探討教材知識和內容,制作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并通過團隊合作的方式進行資料搜集、教學設計,通過分工合作的方式,提高網絡教學效率。比如,在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教學中,《北京的春節》《臘八粥》等都是有關中國傳統節日的文章,教師通過收集相關傳統節日的資料,并共享教學內容,通過合作教學的方式,不斷完善網絡課堂。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網絡教學過程中,由于網絡教學模式仍在探索階段,導致在開展網絡教學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其中包括網絡教學模式偏向傳統化管理,學生、學校的網絡硬件、信號等存在差異,“主播”式教學方式限制網絡教學推廣等。為了能夠改善網絡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可以通過基礎教學、多元教學、團隊配合教學的方式使網絡教學效率得到提高,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具有自主性、趣味性和探究性。
參考文獻:
[1]朱碧婷.淺析如何有效開展小學語文網絡教學[J].中小學電教,2017(05):48-49.
[2]陳宇.鄉鎮學校開展網絡教學的實踐探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08):2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