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才 陳麗
摘??要:如今,社會在進行著不斷發展,使得教育隨之也在進行著不斷革新。在這種背景下,教師的教學任務更重了,不僅要注重對學生的知識的教學,還需注重對學生的德育教學,以此使得學生能夠獲得綜合性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轉變自身的教學態度,更新自身的教學思想,從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出發,實施針對性的德育教學?;诖?,本文將以初中德育為例,談一談有效的初中德育教學方法。
關鍵詞:初中;德育;教學策略
處在初中階段的學生,三觀尚未完全建立,容易受不良因素的影響,走上歧途。因此,初中生需要接受良好的德育教育,建立較為健全的三觀,提升自身的品格。但是,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很多初中教師卻忽視德育教育,使得學生只能一味性接受文化知識的教育,從而使得學生不能獲得綜合性的發展。面對這種現象,初中各學科教師都需要從學生的特性出發,轉變教學思想,加強德育教育,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基于此,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談一談初中有效德育教學方法,希望能夠為廣大教師同胞們提供有效地借鑒。
一、注重與學生的溝通,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引導
初中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對學生進行合理地引導,及時地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使學生糾正錯誤的思想,讓學生因此能夠更好地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質。
教師可以在平時的教學中,多多關注班級上的學生,了解學生的一言一行。教師也可以借助互聯網,關注學生的微信朋友圈動態、QQ空間動態以及微博動態,了解學生的想法。當發現學生的想法或者是一言一行出現問題時,教室就應該及時的與學生溝通,對學生進行合理地引導。如,當教師發現班級上的一名學生有偷東西的習慣時,教師可以借助閑余時間,將該名學生叫到辦公室,與該名學生進行溝通。在溝通的過程中,教師應該以朋友的身份委婉性的說出該名學生當下存在的問題,并多多傾聽學生的所思所想,提供合理性建議,使得學生能夠轉變自己的思想,意識到自己偷東西這一錯誤的行為,從而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
總之,初中教師有必要密切關注學生,及時對學生進行溝通和引導,使得教師能夠解決學生身上所出現的問題,讓學生改正自己不好的行為習慣。
二、引入現代信息技術,提升德育教學的效率
科技的發現下,現代信息技術逐漸地被教師所廣泛的應用。初中教師在進行德育教學時,有必要引入現代信息技術,展現視頻、圖片等多樣的資源,以此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使得學生更好地接受德育教學,從而提升教師的德育教學效率。
教師可以充分地利用閑余時間,每周設定一個德育主題,巧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學。如,假如教師要開展以“學會感恩”為主題的德育教育活動時,在活動開始前,教師可以在網上搜集與這一主題相關的視頻,可以是展現父母對孩子的愛的視頻,可以是教師對學生辛勤的教學的視頻,也可以是展現與“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這句話相關的故事視頻。教師可以將這些視頻資源匯集在一起,放在課件中。在活動開始后,教師便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打開課件,展現自己所搜集的視頻,使得視頻能夠借助形象地畫面和生動的聲音,營造良好的意境,使得學生能夠在該意境的影響下,了解到他人對自己的愛,學會感恩,并能夠感恩他人,從而提升教師的德育教學效率。
總之,初中教師有必要借助信息技術所具備的特點,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德育教學,提升教師的德育教學效率,使得學生的道德品質因此能夠獲得有效地提升。
三、家校聯合,使學生接受到全方面的德育教學
家長對學生的影響十分大。因此,初中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學時,應該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使得學生能夠接受到來自家長和學校的雙重德育教學,從而讓學生的道德水平獲得有效地提升。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借助互聯網構建一個家長微信群,引導班級上的學生家長都加入該微信群中。教師可以每天搜集一些與德育相關的文章,分享到家長微信群中,引導家長進行文章的觀看,使得家長能夠了解到最新、最科學的德育教學方法,讓家長因此能夠掌握良好地德育教學方法,對自己的孩子進行有效地德育教學。當班級上的學生出現了道德上的問題時,教師也可以與學生家長進行及時的溝通,委婉地說一說他們的孩子當下存在的德育上的問題,引導他們能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使得他們能夠采用針對性的德育教學策略,對自己的孩子進行教學。通過這種方式,使得學生能夠更好地改正自己所存在的道德上的問題。總之,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自己的孩子,初中教師有必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在家校聯合的教學策略下,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學,使得學生能夠接受到全方面的德育教學,讓學生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
綜上,初中生正處在發展的關鍵時期,初中教師有必要承擔起屬于教師的職責,豐富教學內容,不僅使得學生能夠接受到文化知識的教學,還使學生接受到良好的德育教學,從而讓學生的道德品質獲得有效地提升,使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趙英超,王丹,葛英偉.初中學校德育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J].經貿實踐,2018(11).
[2]趙光元,傅敏.論初中德育教學中的轉化與結合[J].皖西學院學報,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