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龍虎 段召



摘要:通過對西藏大學援藏教師課堂教學情況的調查,可得知當前援藏教學的實施情況和學生對援藏教學效果的評價。調查發現,西藏大學學生對援藏教師的教學效果整體比較滿意,但在部分環節,也存在“眾口難調”的問題。在問卷調查以及與援藏教師、學生訪談的基礎上,調研團隊發現,基礎教育水平差異、師生聯系密切程度是影響學生對援藏教學效果評價的兩個的最重要因素。調查結果啟示我們在高等教育援藏進一步發展的背景下,除了要進一步擴大援藏教師來西藏大學授課的規模、吸引更多的援藏教師前來西藏大學授課之外,還要做好與援藏教師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方面的溝通工作。
關鍵詞:教育援藏;教學效果;西藏大學
基金項目:西藏大學政法學院科研支持項目“援助制度創新與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項目編號:2017ZFZC00302);西藏自治區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西藏大學援藏教師課堂教學效果研究”(項目編號:2017QCX057)
中圖分類號:G64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096-5982(2020)01-0086-07
一、問題的提出
2015年,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李克強總理強調,西藏要同全國一道實現全面小康,任務繁重,要加快補上教育這個“短板”。在中央政府諸多的援藏政策或者實踐中,教育援藏是中央對口支援西藏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西藏和平解放起來,中央政府就把幫助西藏發展教育事業作為自己的一項重要責任。①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援藏制度的確立,教育援藏政策也穩定發展,初步形成了教師援藏、教育對口支援、內地西藏班辦學、農牧民子女義務教育“三包”等多種教育援藏形式。進入新世紀,教育援藏也進入一個新時期。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推進對口支援西藏自治區高等學校工作的若干意見》中規定,要盡快實現西藏高校團隊式教育援藏全覆蓋。201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聯合多個部委印發《“組團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實施方案》,決定由北京、江蘇等17個省市和教育部直屬高校附屬中小學,選派800名援藏教師,組成20個團隊對口支援西藏20所中小學。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時間里,教育援藏在推動西藏教育事業進步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目前,學界關于教育援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梳理教育援藏形成的歷史脈絡。通常,這類研究側重對教育援藏政策在不同時期內容、方式等方面的階段性特征進行概括,從而確立教育援藏形成的重要歷史節點。② 二是考察教育援藏的實施效果。一般而言,研究者都會肯定教育援藏在推動西藏教育事業方面等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的作用。③ 三是通過研究教育援藏的制度結構及相關主體之間的關系,分析教育援藏制度的制度邏輯。例如,肖鋮等通過對教育援藏制度的研究,認為教育援藏的制度過程體現了“觀念推動—政策借鑒—政策實施—政策修正—有效制度沉淀”這一中國公共政策形成的基本邏輯。④ 謝偉民通過研究教育援藏過程中的組織因素認為,援藏干部選派是組織權威、組織對援藏的意義構建、個人對援藏的理解和收益—成本計算互動的結果,教育援藏制度存在價值邏輯與市場邏輯的沖突。⑤ 總體而言,上述研究有助于幫助我們了解當前教育援藏形成的歷史過程及運作的基本情況,但已有研究更多地側重于對教育援藏政策或者教育援藏制度進行探討,缺乏基于調研基礎上的實證研究。
西藏大學系西藏自治區唯一一所“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是“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高校和教育部與西藏自治區“部省合建”高校。從西藏大學建立開始,西藏大學就與教育援藏政策密切相關,也在教育援藏措施創新方面有諸多創舉。2002年,在全國第三次教育援藏工作會議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明確了“內地一所高校或一個單位對口支援西藏大學一個學院或一個部門”的援助體系,確定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四川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西南財經大學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對口支援西藏大學。2010年,在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又印發了《教育部關于組建高校團隊對口支援西藏大學的通知》,組建了由北京大學牽頭,武漢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高校協同工作的對口支援西藏大學高校團隊,并討論通過《高校團隊對口支援西藏大學方案》,簽訂了《新一輪高校團隊對口支援西藏大學協議》。⑥ 教育援藏作為一種國家政策,其最終目標是提高西藏的現代化教育水平,所以教育援藏的成果很大程度上應該表現在援藏教師的教學效果上。我們通過對西藏大學援藏教師課堂教學情況的調查,分析援藏教學的實施情況和學生的基本評價,以增進對高等教育援藏的認知。
本文的資料來源于2017年5月—7月研究團隊對西藏大學學生的問卷調查,以及對西藏大學相關援藏教師、援藏教師授課班級學生的訪談。在問卷調查方面,調研團隊自制了援藏教師課堂教學效果研究問卷,在西藏大學兩個校區六個學院共發放問卷273份,回收268份,其中有效問卷260份,有效率97%。在訪談方面,調研團隊深入訪談了10多位西藏大學援藏教師,援藏教師授課班級學生30多位。我們希望通過對西藏大學援藏教師課堂教學的調查分析,一方面系統評估援藏教師教學的基本現狀,另一方面試圖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而為更好地促進西藏大學的課堂教學效果提供對策、建議。
二、援藏教學效果的實證分析
我們將通過對西藏大學援藏教師課堂教學情況的調查,對援藏教學效果進行實證分析。具體說來,我們將從教學行為、教學內容、教學互動、教學方式等四個方面來評估援藏教學的總體效果,并在總結影響援藏教學效果的一些因素。
(一)援藏教學效果的總體評價:眾口難調還是水土不服?
問卷選取了教學行為、教學內容、教學互動、教學方式等4個方面13項指標進行調查。在教學行為、教學內容、教學互動效果,我們采取直接打分制的方法,最高分為5分,最低分為1分,學生根據援藏教師的授課情況進行打分。在援藏教師教學方式上,我們讓學生在援藏教師的授課方式、參與的課程活動以及學習到的內容這三個問題的相應選項中,進行不定項選擇。具體調查結果如下:
1. 教學行為方面
在援藏教師教學行為研究方面,我們采取了五個指標。一是“援藏教師講解中注重提出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學習”,二是“援藏教師授課過程中,安排時間讓學生思考或回答問題”,三是“援藏教師善于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顧及各個層次學生學習需求”,四是“援藏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五是“援藏教師講課中關注學生的動作、表情與反饋,及時調整教學”。
從表1的統計結果,可以看出,西藏大學學生對援藏教師課堂教學行為評價均值介于3.55—3.77之間,總體得分比較高。總體得分偏低的是“善于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顧及各個層次學生學習需求”和“講課中關注學生的動作、表情與反饋,及時調整教學”這兩項。在“善于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顧及各個層次學生學習需求”這一問題上,有將近45.39%學生的評分在3分及以下;而在“講課中關注學生的動作、表情與反饋,及時調整教學”這一問題上,則有高達46.92%學生的評分在3分及以下。
調研團隊試圖通過“注重提出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學習”、“安排時間讓學生思考或回答問題”、“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這三個指標來反映援藏教師對學生問題意識及創新、發散思維的培養。而通過“善于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顧及各個層次學生學習需求”和“講課中關注學生的動作、表情與反饋,及時調整教學”這兩個指標來反映援藏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是否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針對性教學。調研結果表明,西藏大學學生對援藏教師關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批判和創新思維的評價較高,而對援藏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是否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針對性教學的評價相對較低。
2. 教學內容方面
在援藏教師教學內容研究方面,我們采取了兩條指標。分別為“援藏教師注重將教學內容與生產、生活和社會實際相結合”和“援藏教師注重將教學與科研相結合,重視課程內容的前沿性”。
表2顯示,西藏大學學生對援藏教師的課堂教學內容評價比較高。其中,“將教學內容與生產、生活和社會實際相結合”的平均得分為3.68,“將教學與科研相結合,重視課程內容的前沿性”的平均得分為3.69,兩者相差不大。在“將教學內容與生產、生活和社會實際相結合”這一問題上,評分在“4”分及以上的學生占57.31%,3分及以下的占43.69%,在“將教學與科研相結合,重視課程內容的前沿性”這一問題上,評價在“4”分及以上的學生占62.31%,3分及以下占37.69%。
“將教學與科研相結合,重視課程內容的前沿性”指標在高分上比“將教學內容與生產、生活和社會實際相結合”指標高,在低分上比其低,這說明援藏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教學與科研的關系更加重視。同時,這兩項指標得分差異也很小,這意味著援藏教師在授課方面比較好地處理了教學與實際相結合、教學與教學內容前沿性之間的關系。
3. 教學互動方面
在援藏教師教學互動研究方面,我們采取的指標分別為:一是“援藏教師對于課堂氣氛的調動情況”,二是“援藏教師回答學生提問的情況”,三是“援藏教師與學生的課下溝通情況”。
如表3所示,西藏大學學生對援藏教師的課堂教學互動評價均值介于3.60—3.72之間。其中,“回答學生的提問情況”這一指標分值最高,其次是“與學生的課下溝通情況”,分值最低的是“對于課堂氣氛的調動情況”。在“回答學生的提問情況”這一問題上,有60.76%學生選擇“4”分及以上;在“與學生的課下溝通情況”這一問題上,有58.46%學生選擇“4”分及以上;在“對于課堂氣氛的調動情況”這一問題上,有54.61%學生選擇“4”分及以上。
調研結果表明,西藏大學學生對援藏教師回答其提問的情況滿意度最高,這意味著援藏教師在解疑答惑方面做得比較好。在援藏教師與學生的課下溝通情況方面,學生的評價處于中等水平,這意味著學生對援藏教師的課下互動情況一般。在課堂氣氛調動這一方面,學生的評價分值比較低,這顯示出援藏教師相對缺乏調動課堂氣氛的舉措,且學生對援藏教師授課時課堂氣氛的調動程度不是太滿意。
實際上,針對課堂氣氛調動不高這一現象,援藏教師們也有所察覺。在調研團隊與援藏教師LXB的訪談中,援藏教師LXB說:“課堂氣氛調動不起來,主要是一些學生(藏族學生占絕大部分)比較靦腆,上課不敢說話,不好意思參與討論。針對這一現象,最近我正在做一個UMU的互動平臺,學生來上課的時候,用手機掃碼進入系統簽到,然后大家在這個系統里互動發言,可以發匿名消息,這樣就可以解決一些學生不敢講話的問題,從而提高課堂參與氣氛。”⑦ 援藏教師LMS也表示,創新教學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關于課堂氣氛這塊,其實內地教學也遇到這樣的問題,所謂的低頭黨、手機族嘛!西藏地區也是一樣。我的做法是盡量創新一些教學形式,增加師生間的互動,效果會好一些”。⑧
4. 教學方式方面
關于這方面,我們主要考察了以下三項內容:一是“與本校教師相比,你覺得援藏教師在哪些教學方式上有所不同”,二是“你在援藏教師的課程中做過以下哪些活動”,三是“你從援藏教師的課堂中學到了什么”。
圖1為“與本校教師相比,你覺得援藏教師在哪些教學方式上有所不同”這一問題的問卷統計結果。我們根據援藏教師平時的授課方式以及學生的聽課反應,讓調研對象在“談話式”、“談論式”、“歸納講授式”、“重難點講授式”、“實踐活動式” 等五種授課方式中進行不定項選擇。如圖1所示,有超過一半(145人)的學生選擇“歸納講授式”,有接近一半(分別為126人和124人)的學生選擇“談論式”和“重難點講授法”,“談話式”和“實踐活動式”的選擇人數不足三分之一(分別為87人和80人)。數據表明,與本校教師相比,歸納講授式是援藏教師的最主要授課方式,同時談論式和重難點講授式的授課方式在援藏教師的課堂上也比較常用,但談話式和實踐活動式的授課方式相對較少。
圖2為“你在援藏教師的課程中做過以下哪些活動”這一問題的問卷統計結果。如圖2所示,在問及“你在援藏教師的課程中做過以下哪些活動”時,有接近三分之二(172人)的學生選擇“制作、講解PPT”,接近二分之一(121人)的學生選擇“寫讀書筆記”,超過三分之一(95人)的學生選擇“品讀經典原著”,而選擇“寫論文”、“建立微信、QQ群”、“其他”的人數均不足四分之一,分別是43人、42人、30人。
由調研數據可知,與其它選項相比,選擇“制作、講解PPT”的學生人數遙遙領先。實際上在筆者的訪談過程中,學生自己制作、講解PPT也是最常見的課堂活動。援藏教師CLH要求班級每位學生找一個自己感興趣的,與專業有關的話題,在全班同學面前做一個課堂展示,最后教師再對其作出評價、給出成績,這部分成績計入期末考試平時成績。學生ZBY描述:“在援藏教師ZL的課上,她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派出代表,平時回答問題、做課堂展示,小組之間互相點評,說出對方的優點和不足。”⑨ 援藏教師讓學生制作、講解PPT,進行評價,在這一過程中,既鍛煉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學會角色轉變,換位思考,又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
圖3為“你從援藏教師的課堂中學到了什么”這一問題的問卷統計結果。如圖所示,在談到“你從援藏教師的課堂中學到了什么”時,有超過二分之一(分別為152人和137人)的學生選擇“思考方式”、“學習方式”,有超過三分之一(分別為119人和108人)的學生選擇“理論知識”和“實際應用技巧”,僅有8人選擇“什么都沒學到”。這表明,通過援藏教學,學生在援藏教師的課堂學習到很多,理論知識、思考方式、學習方法、實際應用技巧等方面都有比較大的收獲。
(二)影響援藏教學效果的因素分析
在問卷調查以及與援藏教師、學生座談的基礎上,調研團隊歸納了影響援藏教學效果的相關因素。大體來說,基礎教育水平差異、師生聯系密切程度是影響學生對援藏教學效果評價最重要的兩個因素。
一方面,基礎教育水平的差異是影響援藏教學效果評價的主要原因。在我們的訪談中,援藏教師WY這樣評價他授課的班級學生學習情況:“學生基礎知識較為薄弱,漢語水平差導致聽課能力、理解專業術語能力受到一定限制。”⑩ 援藏教師WGS表示:“由于基礎教育水平較差,所以一些學生在基礎知識等方面有些劣勢,這種情況可能是援藏教學過程中要特別關注的一點。”{11} 學生DZQZ就直言:“援藏教師上課講得太深了,還比較快,帶著方言,根本不知道哪里是重點,哪里是難點。課堂上幾乎學不到東西,慢慢地就對這門課程不感興趣了。”{12} 總的來說,由于基礎教育水平的差異,讓援藏教師在授課時,可能出現援藏教學效果不甚理想的問題。
另一方面,師生聯系密切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援藏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價。在整理問卷時,調研團隊發現在調研的九個班級中,有兩個班級對援藏教學效果的評價普遍較低,相反有三個班級對援藏教學效果的評價普遍較高。通過對幾個班級援藏教學的深入了解,我們發現,師生聯系的密切程度對援藏教學效果影響非常大。評價較高的三個班級的援藏教師除了課堂教學外,還通過建立微信、QQ課程學習群的形式,與學生建立了較為密切的聯系。在微信、QQ課程學習群中,老師會適時發布課程學習的相關信息,學生也可以及時反饋學習情況,在互動中形成的良好師生關系也直接反應在援藏教學效果評價上。例如,對援藏教學效果評價較高的三個班級中的一位同學就坦言:“非常喜歡老師,老師對我們很關心,不僅課堂效果,私下也在微信、QQ里面回復我們,非常貼心!”{13} 而援藏教學效果評價較低的兩個班級的師生關系則不是很密切。在回答“覺得援藏教師的教學還有哪些改進空間”的問題時,一位身處援藏教學效果評價較低的班級的同學就直言:“希望老師不僅僅光課堂上跟我們接觸,課下也可以多聯系聯系。不然一個星期才見一次面,上課聽不懂,課下有不知道通過什么途徑問老師。”{14} 通過這些訪談可以發現,密切的師生關系可以加強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彌合基礎教學水平差異帶來的問題,而疏離的師生關系則將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放大。
三、總結與討論
通過對西藏大學援藏教師課堂教學情況的調查,我們分析了當前援藏教學的實施情況和學生對援藏教學效果的評價。從教學行為、教學內容、教學互動、教學方法等四個方面來評估援藏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我們認為,整體來說,西藏大學學生對援藏教師的教學是非常滿意的,如在“安排時間讓學生思考或回答問題”、“注重提出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學習”、“回答學生提問的問題的滿意度”這些指標上,學生的評價均值在3.70分之上,評價分數比較高。但是在部分環節,學生對援藏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也呈現“眾口難調”的狀況,援藏教學效果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如在“善于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顧及各個層次學生學習需求”、“講課中關注學生的動作、表情與反饋,及時調整教學”、“對于課堂氣氛的調動情況”等指標中,學生的評價均值稍顯偏低。
在問卷調查以及與援藏教師、學生訪談的基礎上,調研團隊發現,基礎教育水平差異、師生聯系密切程度是影響學生對援藏教學效果評價的最重要的兩個因素。具體來說,由于基礎教育水平的差異,讓援藏教師在授課時可能出現援藏教學效果不甚理想的問題,而師生關系的密切程度在其中起著彌合或者進一步放大這些問題的作用。
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加強“十三五”期間教育對口支援西藏和四省藏區工作的意見》,文件規定:繼續做好高校團隊對口支援西藏高校工作,鼓勵更多的高水平大學與西藏和四省藏區高校建立對口支援關系。2017年,新一輪高校團隊對口支援西藏大學年度例會在西藏大學隆重召開。北京大學、武漢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四川大學、大連理工大學、西南財經大學等8所對口支援高校的代表在西藏大學圍繞“在新的形勢下,如何推動西藏大學更好更快發展”這一主題,共商深入推進對口支援西藏大學工作的新思路、新模式、新舉措,助推教育援藏工作再上新臺階。如今,隨著中國的政治、經濟發展進入到新時代,對口支援西藏大學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在“組團式”援藏等新的援藏政策的推動下,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援藏教師來到西藏大學傳道、授業、解惑。
在高等教育援藏進一步發展的背景下,根據調研團隊的調查結果,我們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第一,要在深化西藏高校與內地高校合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援藏教師來西藏大學授課的規模。根據我們的調查結果可以發現,西藏大學學生對援藏教師的教學效果持非常高的評價,援藏教師在理論知識傳授、思考方式培養、實際應用能力提高等方面對西藏大學學生均有很大幫助,援藏教學是當前提高西藏大學教學水平的一項有效措施。所以,進一步擴大援藏教師的規模,有助于提升當前西藏大學的教學水平。
第二,在援藏教師來西藏大學授課后,學校要根據當前西藏大學學生的文化素質狀況與援藏教師做好溝通工作,從而讓援藏教師可以更好地根據西藏大學學生的實際情況改進教學方法和內容,以更好地優化援藏教學效果。在調研中,我們發現由于基礎教育水平的差異,部分學生難以適應援藏教師的授課方式。因此,我們建議加強援藏教師與相關學生的交流,讓援藏教師更好地了解西藏學生的相關情況,避免援藏教師出現“水土不服”的問題。
第三,在援藏教師來西藏大學授課后要在教學方式上進行更多創新,在構建密切的師生關系上作出更多努力。上述分析表明,課題教學方式的創新將大大有助于提高課堂參與氣氛,促進援藏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建立微信、QQ群”等教學方式有助于促進師生之間的日常聯系,而彈幕教學、互動平臺建設等新教學方式的引入,對活躍課堂氣氛則助益良多。由此,為了拉近師生距離,提高課堂參與氣氛,援藏教師應在教學方式上進行更多的創新。
注釋:
① 在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簽訂的《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中,就有關于中央政府幫助西藏地方政府進行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事業的原則性規定。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針對教育援藏問題,專門下發了《關于抽調初中、師范教員和教育行政干部支援西藏的通知》、《關于內地支援邊疆地區小學師資問題的通知》等文件,抽調了相關師資力量到西藏進行教育援藏工作。
② 李玉華:《和平解放以來教育援藏政策研究》,云南師范大學2013年碩士學位論文;解群:《中國高校對口支援政策分析》,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博士學位論文。
③ 李中鋒:《共享型發展方式研究——以西藏教育事業為例》,《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期;王春煥、劉明松:《教育援藏與西藏民生改善》,《西藏研究》2016年第5期。
④ 肖鋮、謝偉民:《教育援藏的制度建構邏輯及其啟示——以西藏高等教育對口支援體系為研究對象》,《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5期。
⑤ 謝偉民:《制度與行為:教育援藏過程中的組織因素》,《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5年第5期。
⑥ 參見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發布的《西藏大學受援20周年工作綜述》,2014年9月24日。
⑦ 訪談記錄:20170630LXB,標準為年月日—姓名。
⑧ 訪談記錄:20170702LMS。
⑨ 訪談記錄:20170621ZBY。
⑩ 訪談記錄:20170706WY。
{11} 訪談記錄:20170609WGS。
{12} 訪談記錄:20170615DZQZ。
{13} 訪談記錄:20170614ZQJ。
{14} 訪談記錄:20170614ZZH。
作者簡介:曹龍虎,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研究員,湖北武漢,430072;段召,深圳大學城市治理研究院,廣東深圳,518060。
(責任編輯 ?陳 ?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