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發掘小學古詩詞中的美對學生的審美能力是一種鍛煉,相對于其他的藝術形式而言,詩詞的美更具獨特性。詩詞所創造出的奇妙世界能夠讓學生身臨其境,而要充分體會詩詞中所表達的內容和真正美的意境,讓學生享受其中是有必要發掘古詩詞教學中美育功能的。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美育
古代的詩人用詩歌來抒發感情,表達近況,傳遞愛意。對他們來說,吟詩作賦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我國很多古詩詞都飽含著非常豐富的情感,作者往往保持著積極向上的心態。小學語文的古詩詞教學側重于引導學生體會詩歌中美的情感、美的情操,同時古詩詞的欣賞能夠讓小學生感受到古典文化的魅力,收獲更多的文化知識。在潛移默化中,學生的審美能力不但得到了提高,還逐漸擁有了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這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一、 小學語文古詩詞的美育功能
(一)以美動人
小學語文古詩詞鑒賞是情感教育的方式之一,在鑒賞過程中詩歌所表達的情感和蘊藏在詩歌中極美的理性都能夠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美的古詩詞還能夠將學生的個人情感代入其中,教會學生從美的角度觀看世界,學生的想象能力也在此過程中得以提高。中國古詩詞種類繁多,詩詞主題也各不相同,作者或許借景抒情,或許借物思人,抑或者單純的贊美景色等,他們所描寫的詩詞寓意深刻又留有畫面。小學語文古詩詞一般篇幅較短,并且畫面感極強,只要教師稍加引導就會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到古詩詞的美。
(二)愉悅身心,豐富情感
中國古詩詞中漢字的用法是十分優美的,這在視覺上就能夠加強對學生的吸引力,讓學生自主體會古詩詞的藝術美。古詩詞大多是具有韻律的,可以抑揚頓挫、跌宕起伏,也可以平靜舒緩、介休鮮明。這樣一來,古詩詞的結構就會有一種和諧美,讓人賞心悅目。在閱讀詩歌的過程中教師會帶領學生走進詩人,展開想象,獨特的引導角度和想象方式更能增加古詩詞的戲劇性。特別是古詩詞中修辭手法的使用,更是個結構中的畫龍點睛之筆。所以,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學生會不自覺地應用智慧發現美的閃光點。這對學生的情感、思想來說是前所未有的體驗,直擊心靈的同時又將詩歌中的美傳遞了出來,愉悅身心。
(三)美化心靈、培養品德
每個人對審美的理解不同,但在欣賞古詩詞方面,大多數人的欣賞角度是相似的。在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認為詩歌之所以意境優美是因為其中充滿了生命的靈氣和古代詩人偉大的智慧,但是從更深的意義上挖掘就可以發現古詩詞所帶給學生的更多的是思想的教育、人生取向的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邏輯思維的鍛煉和情感的啟發是十分重要的,當學生能夠學會用飽含情感的方式理解詩歌時就非常容易理解詩歌所表述的具體內容及詩人情感的復雜。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共鳴引導學生思考詩歌所帶給自己的心靈感受。久而久之,學生的人生態度、人格品質、審美人生觀等就會受到影響。可以說,小學階段的古詩詞的學習目的并不只是為今后的詩歌鑒賞打下基礎,更重要的是凈化學生的心靈,體會古詩詞領會的美妙,從而培養學生高尚的情趣和品德。
二、 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現狀
新課標改革以后,小學生的學習難度和學習壓力不斷增加,很多教師為了保證學生的學習成績會非常注重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掌握和詩詞的背誦,對于古詩詞中的注釋、思想感情及詩歌自身背誦的抽查不計其數,而詩歌中真正美的思想和人文精神卻被忽略,不僅教師感覺教學壓力大,古詩詞教學困難,古詩詞的學習對于學生來說也如同夢魘。
此外,很多教師還存在不備課直接用自己的話講述詩歌的情況,他們認為這些詩歌已經講過很多遍了,自己對于詩歌所講述的內容和該使用的教學方式了如指掌。在旁人看來,教師的這種自信是非常好的,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恰恰是這種盲目自信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囫圇吞棗,將詩詞美學徹底拋之腦后,學生內心深處沒有建立與詩詞情感的共鳴,審美能力也大大缺失。
三、 發掘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美育功能的途徑
(一)引導學生樹立審美觀
現階段,我國的小學古詩詞學習更加側重于學生學習結果的檢驗,忽視了古詩詞教學的真正意義,幾乎發掘不出古詩詞教學的美育功能。即便部分教師意識到了應該引導學生進行美的教育,樹立審美觀,教學方式不正確對于學生來說也是強加于人,沒有實際的教學效果。如在學習《飲湖上初晴后雨》時,大多數教師會首先帶領學生感悟西湖美景,然后結合詩人當時的背景引出詩人開闊的胸襟與達觀自適的性情。這樣簡單的教學,學生只是模糊地理解了詩詞的意思,并且強制性地記住了該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只能說學生在考試的時候這些東西確實能派上用場,但是詩人是如何通過對西湖的描寫想到自己的仕途的呢?西湖景色中哪些字眼含有更深的含義,具體的描寫了西湖哪里的景色等等,都是未解之謎。如果教師不引導學生深入情境,具體感悟,這樣的教學方式將只有考試作用。因此,教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講解的方式要通俗易懂,最好能夠通過教師的講解讓學生產生畫面感。還是以《飲湖上初晴后雨》為例,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先用圖片、視頻等方式展示西湖各個地方的美景,然后引出“欲把西湖比西子”中的“西子”,即西施,將兩者放在一起進行媲美,讓學生深入的感悟西湖美景究竟是怎樣吸引了詩人。此外,學生還能夠理解為什么詩人要將西湖與西施媲美而不是直接用美來形容,初步體會古代詩人的寫作特點。
(二)反復誦讀,感受古詩詞的美
《三國志》中有一句話叫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詩詞通常是很有節奏的,詩人在寫作時要么押韻,要么對稱,抑或者平平仄仄,然而這些在最開始接觸一篇詩詞的時候是體會不到的,只有一遍一遍地閱讀才能體會該詩詞語言的美感。古詩詞中所包含的和諧的氛圍、緊張的環境等也能夠通過一遍遍的朗讀有所體現。因此,教師在備案時可以針對不同詩詞的不同特點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比如可以在課堂上舉辦古詩詞的朗讀活動,首先讓學生與學生之間展開討論,該詩詞到底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來表達,作者當時是怎樣的心態,在討論過程中基本都能得到答案。然后開始小組之間的比拼。這樣一來,學生的朗讀熱情就會大幅上升,在比賽前一遍遍地練習過程中就能夠體會詩詞的韻律美。
事實上,在真正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注意在進行反復朗讀前是否已經為學生梳理過詩詞的含義,如果沒有,不要盲目地讓學生反復閱讀,不僅不會讓學生快速理解,還會讓學生對詩歌的理解越來越模糊。經過反復閱讀后,只要詩歌的特點被學生所發現就能快速讓學生熟悉文本,對于課后記憶也是有很大作用的。學生反復朗讀后教師可以詢問學生在朗讀過程中的感受或者認為哪一個字眼最能表達文章的核心等,以問問題的方式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加深理解。
(三)通過想象和聯想融入詩歌意境
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是將古詩詞的含義和所表達的情感直接塞給同學們,然后不停地強調詩歌所需要記憶的部分。這樣的教學方法與前文不經分析和引導的方式是一樣的,只是用于應付考試,對于學生自身審美觀、想象力等方面并沒有什么作用,教師所了解的并不一定是學生所能消化的。古詩詞本身字數就非常少,已經是高度濃縮過的,如果不加引導和聯想,對于小學生來說是很難理解的,他們只能通過自己熟悉的字眼進行揣摩、想象。最終,學生所理解的是何情感就會與作者所表達的真實情感有所出入。因此,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教師教學方案的設計要盡可能詳細,既確保學生的想象、推理有理有據,又能夠留給學生充足的想象空間,身臨其境的感受詩人當時的處境,深入的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比如,在學習《元日》時,整首詩大篇幅的描寫了當時迎接新年的景象,看似是作者記錄新年習俗的詩歌,實則包含了非常復雜的個人情感。教師首先幫學生梳理詩意,然后讓學生反復朗讀,引導學生仔細體會作者到底描述了怎樣復雜的情感并嘗試找出能夠體現情感的句子。當學生體會不出時,可以展開小組之間的討論,讓學生先想想作者寫這首詩的時間是什么時候,我們這里過春節的系數與作者所描述的有什么不同,作者到底在為什么事情抒發情感呢?針對這些問題讓學生大膽想象,最后由教師揭秘答案并仔細講解。這樣的教學方式對小學生來說更具有吸引力,也更符合他們的思維方式。
(四)視聽結合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自己的講解方式,古詩詞的講解自然是要先梳理詩意,看似簡單的教學步驟,很多教師的做法卻大不相同。有些教師會逐字逐句的為學生翻譯,有些教師直接用自己的話對詩的大意進行概括,或者教師引導學生一起對詩歌進行翻譯等等。在以往的教學方式中,這些方法是被認可的,但是現如今信息時代已經到來,單純的講述和直給的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因此,教師可以采用視聽結合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又能直觀地將詩詞中所表達的呈現出來,相較于教師的口頭敘述更能幫助學生理解。如,在學習《望廬山瀑布》時,這首詩側重于描述廬山瀑布壯麗的景觀,在開始講解前教師可以先播放一段有關廬山瀑布的音樂,迅速地將學生拉進詩歌所表達的環境中。之后再進行廬山瀑布的圖片、視頻,讓學生看一下它究竟是怎樣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我們祖國的大好河山究竟有多美麗,就不難引出作者想要贊美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 結束語
綜上所述,要發掘小學古詩詞教學中的美育功能,教師所需要做的功課還是很多的。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最大限度上做到身體力行,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更新教學方案,盡力為學生創建自然、舒適的審美氛圍。站在學生的角度上一步步引導學生貼近詩人、了解詩人,創建詩人與學生之間的共鳴。通過對古詩詞的學習影響學生的思想并將世人所賦予詩詞的靈動、智慧融入自己的生命中。
參考文獻:
[1]劉曉春.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美育教學的研究[J].華夏教師,2019(15):29.
[2]梁亞菲.蘇教版小學高段詩歌教學美育調查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9.
[3]付斐斐.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對兒童審美能力培養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8.
[4]李生林.論小學古詩詞教學中的審美教育[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7.
作者簡介:董志洲,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楊崖集鎮邢坪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