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作為教學工作的主要步驟之一,作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既反映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吸收程度,又能提升知識的利用效率。傳統的作業方式不但選擇隨意,而且形式過于單一,相較于當前不斷提升的教學需求已然滯后。因此,筆者認為:創新性地設計數學作業,把握分層性、探究性、實踐性、趣味性和開放性的原則,以此有效鞏固新授知識點,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低年級;數學;作業設計;有效性
作為教學工作的主要步驟之一,作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一方面,它能鞏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另一方面,它也能有效補充學生對社會科學的認知,對學生的智力開發、價值觀的樹立、情感的建立等方面具有極大推動作用。然而傳統的作業布置多是直接選用教材配套的課后習題或同步練習冊里的習題,多圍繞所學公式概念進行機械重復練習。需要學生動腦思考的綜合性題目少之又少。此類作業達不到因人而異、因時而異的目標,不管學習掌握程度如何,所有學生均完成同一份作業,甚至一套作業可以在下屆、下下屆學生身上“循環使用”。這種“拿來主義”的作業設計方式僅以填鴨式、機械式的知識操練為目的,絲毫沒有考慮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課外時間被擠占,積極性也大受打擊。簡而言之,傳統形式的作業已不適應當前課程改革及學科教學需求,學生喜愛、熱衷于完成而又能提升其數學涵養的作業才是形勢所趨。因此,設計實效、創新、趣味的符合新課程標準要求的小學數學作業勢在必行。筆者認為,應以學生的年齡特征為本、并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托,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合理設計。
一、 分層作業,尊重差異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每名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他們性格各異,興趣不同,心理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因而,教師需考慮學生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的差別,尊重這種差別,按照每個學生不同的需求,設計層次不同的作業,因材施教,讓每一個學生獲得屬于自己的發展環境,給予其充分的探索、創造、表現的機會,使每個學生在完成作業中都能體驗成功。
我們可把作業按照難易定為A、B、C、D個級別。A為基礎題,是每名學生都應該掌握的基本類型的題;B為提高題,是需要經過一番琢磨才能解答出的變式題,難度略高于A類題;C為拓展題,需要對知識點融會貫通,運用全面的能力著手解答;D為思考題,是為了滿足學習能力還能繼續發揮、躍躍欲試的學生的需求,進一步增加的更高一級難度的題目。這四個層次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具有一定的坡度。此類作業設計形式能夠滿足各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生能根據自身現有水平選擇與自身相適應難度的作業。這樣,每個程度的學生均能有施展身手的空間,學習能力也會逐步提高。
如:在教學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乘法的初步認識》一課中,我設計了以下4個層次的作業:
A等級題:請用一幅圖表示出3×6。
B等級題:下圖能表示3個6的是:
①△△ △△△ △△△ △△△ △△△ △△△
②△△△ △△△△△△
③△△△△△△ △△△△△△ △△△△△△
C等級題:請用一幅圖表示出3個6。
D等級題:下圖不能表示3×6的是:
①△△△ △△△ △△△ △△△ △△△ △△△
②△△△ △△△△△△
③△△△△△△ △△△△△△ △△△△△△
4種等級的題目一經公布,有待進步學生選做了A等級題;中等生開始琢磨B等級題、C等級題;優等生則思考起了D等級題,也有優等生將4個等級的題一并完成。學生在分層作業中自由抉擇,獲得了與自身學習程度相適應的題目,各有所得,學得輕松愉快,且都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學習動力越來越大。
又如:教學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乘加、乘減》后,為了進一步鞏固學生對兩種方法的綜合應用,教師可設計這樣一道題:
問:擺滿整個花架,還需要擺幾盆花?
A等級題:求解即可。
B等級題:要求至少用兩種方法解答。
C等級題:要求至少用三種方法解答。
有待進步學生為自己能解答出所求,獲得了信心,也愿意嘗試更多的方法求解。中等學生迫切要求自己能找到更多的方法從而證明自己。優等生有更高的追求,力求能找到所有可行的求法。如此一來,全班學生解題的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激發。
二、 探究作業,培養能力
探究性作業是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經歷發現問題、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表達展示等探究活動,掌握相關知識。《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例如:學生在學習了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下冊《軸對稱圖形》一課后,我讓學生根據軸對稱圖形的特點自己制作一個軸對稱圖形,用紙筆設計繪制,再用剪刀剪出,成品須是對稱的。沒一會兒功夫,學生各自設計、剪出了作品,有跳舞的小人兒、蝴蝶、愛心、“囍”“善”“工”字,形態各異,豐富多彩。并且他們通過驗證,確定這些作品都是軸對稱圖形!此時,作為授課教師的我,已然知曉,學生通過動手探究體悟到了軸對稱圖形“沿中間對折,兩邊完全重合”的特點。
多年來,教師總將作業當作是“知識習得”和“鞏固熟練”手段,致使學生不斷在做機械反復的無用功。教師總認為學生做得多,就牢固掌握,其實不然,繁重的作業量限制了學生思維發展、個性成長,學生總是用老師給的知識在套題目。所以,思考、探索、合作類的探究性作業不失為一種好的設計方向,這項作業不只為“鞏固”,而是為“給予知識”。
三、 實踐作業,服務生活
《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上述教學理念告訴我們教師應關注學生現有的知識層面,且設計的作業要靠近生活,是能引領學生手腦齊開發的數學問題,如:實踐調研、小制作、創意設計師、數學日志等數學活動,都是符合新課程的作業設計形式,而不一定只局限于白紙黑字的書面作業。這類作業能有效地打開學生的數學學習視野,讓數學學習可以服務生活,讓數學成為一項對生活有用、有益的工具。
如:在教學人教版數學一年級上冊《認識時間》后,可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小鐘面。學生在制作的同時,必然得把鐘面上“數字、指針”的特點考慮其中。時針粗而短、分針細而長的特點一定會有所體現,而數字的排布也是有規律的……實踐中,學生不知不覺地將本課細小瑣碎的知識點一一拾起。
又如:在教學人教版數學一年級下冊《找規律》一課中,學生做起小小創造師,通過擺一擺、畫一畫、涂一涂創造出有規律的圖案,不少學生還設計出了聲音、動作規律。學生在積極實踐中,知識早已內化于心。
四、 趣味作業,激發動力
《新課標》中指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古語亦有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興趣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因此教師設計作業時,應將激發學生興趣作為題型設計的首要考慮內容,應當善于挖掘教材,對知識加以延伸、補充、演變,應當遵循學生的心理特征及生活經驗,設計活潑有趣的作業素材。如:可將數學知識或題型以歷史故事、寓言童話或者游戲等形式表達出來,充分提高學生的認同感和代入感,真正實現“寓教于樂”,使學生愛學數學,從而實現數學課內的延伸和拓展。
如:在學習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長度單位》后,可布置學生用身體部分等物品作為度量標準,去估計更長物體的長度。學生對長度單位這一本來只存在尺子上的表象通過對比,在自己心中亦能建立深刻的表象。任務一下發,學生紛紛行動起來,按要求測量,樂在其中。此類數學作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別具一格,激發了他們的學習動力,學習效率也隨之提高。
五、 開放作業,發散思維
為了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增強創新意識,在設計作業時,我們應設計多解法、多變化的開放性作業。此類作業形式相對于傳統作業,一是題型及解決方式更具發散性,可以激發、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二是該類作業接觸起點低,解答策略活、答案不唯一,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較好地代入題中開展思考,都能從解答中各自收獲。
例如:教學了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下冊《組合》之后,教師可設計一道“超市購物”的實踐題,要求學生對所買商品,設計出不同的付款方案。該類作業設計方式讓數學作業、數學理論成功與日常生活掛鉤,凸顯了數學的普適性和重要性,增強了學生的學習信心,調動了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思維廣闊性品質。
小明要買一本童話書,他有下列面值的人民幣若干,可以怎樣付錢?
請在表格中填上所需錢的數量。
以上是本人從事低年級數學教學中對于作業設計策略的一些粗淺看法。作為作業的設計者,學生學習的“引路人”,我們應轉變傳統作業設計理念,端正新型作業觀,致力于設計高效、創新的“新型作業”。一方面通過“高效作業”實現學生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無縫銜接,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探索精神,提高吸收轉化課堂所學的效率。同時也使教師在作業設計過程中不斷提升專業素養,真正達到教學相長。總而言之,教師應立足于設計適合學生的高效作業,進一步施展作業效能,全面提升數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任寶貴.家庭作業觀之反思與重構[J].教育科學研究,2010(7):44-47.
作者簡介:梁楚梅,福建省廈門市,廈門市思明區觀音山音樂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