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著前
摘 要: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解題能力符合新課改的要求,能夠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和興趣。教師可以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降低解題難度;讓學生逐層遞進、從易到難地解決梯度性問題;利用微課平臺對學生實施分層教學;利用生活化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關鍵詞:數學教學;解題能力;形象化;梯度性問題;分層教學;生活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1;G623.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11-0064-02
數學這門學科來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的各個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對于學生來說,數學能夠在其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培養他們的思維方式,有效拓展他們的思維空間。因此,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要重視數學。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數學這門學科具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往往對一些數學題找不到解題思路,這主要是因為學生受到了自身解題能力的限制。因此,數學解題能力的培養應成為教師的一項重點教學內容。
一、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解題能力的重要性
1.符合新課改的要求
新課改要求加強對學生數學解題能力的培養。數學這門學科不單單能培養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數學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與抽象思維能力等。但是,目前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與數學應用水平都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數學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數學知識講授的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以此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素質。
2.能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和興趣
數學學科具有抽象性,學生面對有些數學習題時會感覺無從下手,不知道該從哪里尋找突破口進行解題。有的學生在課堂上對數學知識學習得十分認真,對一些理論知識也掌握得十分牢固,但是在實際解題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阻力。長此以往,學生容易對數學學習失去信心和興趣。因此,教師必須采取有效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和興趣。
二、數學教學中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策略
1.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降低解題難度
在新課改要求下,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要引領學生對數學這門學科進行學習。因此,數學教師所扮演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要想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教師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降低解題難度,以保證教學的有效性。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營造生動的教學氛圍,保證數學課程設計的有效性,確保本節課教學能夠達到提高學生解題能力的目標。例如,教學“分數”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圖片,圖片上有三個蘋果、三個香蕉和一個蛋糕。教師提問道:將這些東西平均分給三個小朋友,應該如何分配呢?學生回答:每個小朋友分一個蘋果和一個香蕉,然后將蛋糕分三份再分給小朋友。教師接著問:蛋糕怎么分三份呢?每份一樣多嗎?學生回答:是的。由此,便可以順勢引出“平均分”的概念。如此一來,就把難懂的數學問題變得簡單化、具體化,降低了問題難度。
2.讓學生逐層遞進、從易到難地解決梯度性問題
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強的提高學生解題能力的方案。數學教材內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針對一些加減乘除法的簡單運算。教師要想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就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學情合理安排一些應用題讓學生做。對于新課教學內容,教師要及時為學生安排課后練習題,讓學生進行練習與鞏固。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鞏固新知識,還能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運用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布置每堂課的課后練習與單元結束后的綜合練習任務時,應該對數學題的難易程度做到合理的調整和安排。應該讓學生先做簡單的題目,以培養學生對解題的信心,然后再做一些具有難度的題目。例如,無論在考試中還是課后練習中,總會出現分值較高、難度較大、綜合性較強的應用題。在解答這類題的過程中,教師應讓學生將其看作由多個小問題組成的大題,先對簡單的問題進行作答,然后逐層遞進式地探究難度較大的問題。這樣安排的目的在于,避免學生直接面對難度系數較大的問題,喪失解題的信心。先解答簡單的問題,然后逐層遞進式地解答難度較大的問題,能夠使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收獲自信心。面對題目時擁有自信,才能讓思維更活躍,才能解決難點問題。
3.利用微課實施分層教學
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接受能力都不同,有的學生數學解題能力強一些,有的學生則弱一些。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盡力照顧到所有學生的學習水平,并進行相應的課堂安排,實施分層教學。有效開展分層教學,微課形式是一種不錯的途徑。對于解題能力強的學生,教師可以利用微課平臺布置一些拔高題,以此進一步提升這部分學生的解題能力;對于解題能力弱的學生,教師可以利用微課平臺布置一些簡單的題目,以此幫助這部分學生掌握基本的解題能力與技巧。利用微課實施分層教學,能夠實現提高所有學生數學解題能力的目標,能夠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
4.采用生活化教學模式
青少年學生的思維能力尚處于發展階段,而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學生僅僅憑課本上抽象的文字來理解數學知識,有一定的難度。這時,教師不妨對抽象的數學知識進行生活化教學模式的轉換,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入手理解數學知識,這不僅能讓學生產生共鳴,調動起學習興趣,還能幫助學生更真切、更輕松地理解數學知識。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好奇心強、喜歡游戲的特點,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抽象、邏輯性強的數學問題變得具體而直觀,從而激發學生的解題熱情。例如,教授“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呈正方形和長方形的物品,當學生說到籃球場呈長方形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帶到籃球場,讓學生估算一下籃球場的一圈有多少米,這一圈的米數是不是籃球場的周長。然后,安排一名學生圍繞籃球場走一圈,讓其他學生在一旁觀察。這種生活化教學模式,能夠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數學教師要認識到提高學生解題能力的重要性,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手段來提高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教師可以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降低解題難度,讓學生收獲解題成功的快樂;讓學生逐層遞進、從易到難地解決梯度性問題,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利用微課平臺對學生實施分層教學,幫助各種程度的學生提高數學解題能力;利用生活化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王細娥.探討在小學數學中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的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24).
[2]趙玲.小學數學解題能力培養策略例談[J].內蒙古教育,2016(12).
[3]畢紅梅.提高小學六年級數學應用題解決能力的對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