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江
【摘 要】 幾千年的文明史,進程錯綜復雜,但都離不開人的活動。正是這些活生生的人,演出了豐富多采的歷史。《歷史教學大綱》指出:“對優秀人物,既要作實事求是的肯定,又要指出其歷史局限性”,還要“引導學生如何學習他們身上的優良品德和高尚情操”。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如何展現歷史人物的鮮明形象,初步評價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也就成為歷史教學的重要內容和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 歷史教學 ?優良品德 ?思維能力
講授歷史人物的目的并不僅是讓學生記憶幾個歷史人物,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記住歷史人物的同時學會分析和理解歷史人物,從歷史人物身上獲得更深一層次的認識與理解,并最終形成學生自己的立身處世之則。
歷史人物教學中要兼顧情與理,所謂合情合理也就是指合乎社會歷史發展及其人物演變的相關之理。這就涉及到了歷史學方法論問題。那么在歷史人物教學過程中究竟應該遵循什么樣的歷史學方法才能達到合情合理呢?必須以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實事求是地分析歷史人物所處的歷史社會情境及其對社會歷史發展所起的作用,堅持主觀動機與客觀效果的辯證統一,正確處理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與個人主觀能動性的關系。具體說來,必須掌握如下幾個原則:
1. 要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看待歷史人物。既要看到他的歷史功績與積極作用,也要看到他的過失與消極破壞。例如評價秦始皇其人:功績不小,過失也很多。秦始皇平定六國,統一中國,統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有利于封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和鞏固發展國家的統一,以及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起了重要作用,這是其之功。但大興土木,沉重賦役,嚴刑酷律,焚書坑儒,統治極為殘暴,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這是其之過。
2. 要歷史動態地看待歷史人物。歷史上,由于主客觀原因,肯定造成許多冤假錯案。有些已經無法辨其真假或沒能夠糾正;而有些隨著歷史的發展、條件的成熟,終現出其歷史本來面目。例如明末著名的抗清將領袁崇煥,在“崇禎二年,后金軍進圍北京,他星夜弛援,后金設反間計,謂與袁有密約。崇禎皇帝下令捕之,磔于市”。155年后,乾隆49年修史,披露了當年皇太極利用反間計除袁崇煥的真相,并為他平反。百年沉冤終于得到昭雪,而這昭雪卻是來自當年敵人。
3. 要實事求是地看待歷史人物,既不夸大也不縮小。歷史發展有自身的客觀規律,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對歷史發展有一定影響,但不起決定作用,因此不要將歷史上的人物神化。“歷史是人民群眾的歷史,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每個歷史時期的偉大人物,不管怎樣高明,他都不是懸在空中,而是生活在社會里;他之所以比一般人偉大,除了他具有某個方面的出眾才華外,更因為他有比一般人更高的地位和權勢。但不管怎樣,他的立腳點和同時代人必然是一致的,是同在一個水準上的。每個時代的歷史都不可能是某個英雄的歷史。拿破侖時代的歷史也不是拿破侖個人的英雄史,不能把他神化。可是,百多年來,史學界對他的評價,卻有不少神化之處,如說他是“世紀的巨人”、“歷史上最驚人的奇才”、“西方之皇”、“戰爭之神”等等。在吹捧的反面,卻是一片憤怒、厭惡和詬罵,如說他是“怪物”、“暴君”、“瘋子”、“匪徒”等等。用這種吹捧和詬罵的方式都不能真正揭示出拿破侖這個復雜人物的真實面貌。
4. 個人的動機總是從屬于階級的、民族的,客觀效果實際就是一個階級、一個民族在一定時期歷史作用的體現。例如,哥倫布懷著追求黃金的熱望,橫渡大西洋,發現新大陸。新大陸的發現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就其客觀效果來說,遠遠超過哥倫布的主觀動機。哥倫布的動機是那個時代資產階級的動機,反映了資本主義謀求發展的要求。
5. 杰出人物的出現是歷史的必然。一切偉大人物都是時代的產兒,每一個社會時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偉大人物,如果沒有這樣的人物,就要創造出這樣的人物來,即所謂“時勢造英雄”。但是杰出人物的出現又有歷史偶然性,什么時候,什么地點,什么人成為杰出人物都是偶然的。恩格斯說:“恰巧拿破侖這個科西嘉島人做了被戰爭弄得精疲力竭的法蘭西共和國所需要的軍事獨裁者——這是個偶然現象。但是,假若不曾有拿破侖這個人,那么他的角色是會由另一個人來扮演。”拿破侖的崛起是法國社會階級斗爭形勢造成的。恩格斯的話科學地揭示了歷史發展的必然性與偶然性、歷史發展規律與個人主觀能動性之間的關系。
上述幾項原則是講授歷史人物必須特別加以注意的,當然并不是馬克思主義歷史哲學方法論的全部。認真貫徹這些原則,會幫助學生在掌握一定的歷史人物知識的同時也掌握一些認識與理解歷史人物的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在歷史人物教學過程中深入淺出地講一些分析、認識與理解歷史人物的原則和方法,比單純地傳授一些有關歷史人物的知識更為重要。
總之,在教師情感參與下,不僅傳神地再現歷史人物的形象,更要合情合理地評價歷史人物,或歌其功,或斥其過,或揚其節,或貶其行,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興趣盎然地吸取知識,發展歷史思維能力;并寓教育于教學中,陶冶學生情操,宏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激發學生愛國之情,培養學生建國之志。這也是我寫作本文的根本用意。
參考文獻
[1] 曾建華,施惠賢.歷史名人知識辭典[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1).
[2] 彭旭泉.中學歷史課本中的人物[M].貴州人民出版社,1987(8).
[3] 艾思奇.辯證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M].人民出版社,1978(4).
[4] 司馬遷.史記[M].時代文藝出版社,2001(11).
[5] 羅貫中.三國演義[M].時代文藝出版社,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