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鋒


【摘要】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事件也是頻頻發生,上市公司頻現財務造假行為不僅會擾亂資本市場秩序,也會使投資者的利益受到損害,近年來,醫藥類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行為出現愈演愈烈的態勢,本文以2015年至2019年12月存在財務造假行為的醫藥類上市公司為樣本,分析這些上市公司在此時間段內的財務造假手段,以期為識別醫藥行業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行為提供借鑒,進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防范治理對策。
【關鍵詞】財務造假 造假手段 防范對策
一、引言
在我國資本市場上,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行為屢禁不止,近年來,醫藥類上市企業的財務造假更是頻頻發生,更是出現了爾康制藥、康美藥業等影響極為惡劣的案例,對投資者以及我國資本市場造成了極大的傷害,而作為“白馬股”的爾康制藥、康美藥業等上市公司出現財務造假行為也使投資者對醫藥類上市企業的財務披露質量產生了極大的懷疑。本文以2015年至2019年12月期間因財務造假被中國證監會處罰6家上市公司為例,對財務造假上市公司的業務、規模等進行分析,從而了解這些公司的外部特征,并對這些公司進行財務造假的手段、趨勢等信息進行分析,從而了解醫藥行業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主要手段及途徑,以得出合理有效的防范手段。
二、樣本選擇
本文的財務造假樣本來源于中國證監會的處罰公告,具體來源為東方財富choice數據庫。樣本選擇使從東方財富choice數據庫中導出2015年至2019年12月證監會行業類(新)下制造業的醫藥制造業上市公司違規事件,并針對具體違規行為篩選出存在財務造假行為的上市公司6家,通過對這6家存在財務造假行為的上市公司進行分析以得出醫藥行業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特征。
三、樣本描述性統計
如表1所示,從公司規模上看,進行財務造假前一年公司的營業收入有4家在10億元到40億元之間,而康美藥業的營業收入達到了180.67億元。從公司凈利潤上看,財務造假前一年,僅有1家公司凈利潤在1億元以下,醫藥類的上市公司盈利情況良好。
從公司造假的年度分布上看,除了近幾年有可能進行了財務造假被證監會立案調查的以及未被發現的醫藥類上市公司外(如表1所示,上市公司進行財務造假到被監管部門處罰的時間間隔一般都在2年以上),2016年是醫藥類上市公司進行財務造假最多的年份。此外,醫藥類上市公司進行造假的時間段一般都持續兩個年度以上,尤其是康美藥業,中國證監會認定的造假年度達到3年,其百億級規模如此巨大的財務造假,識別周期也達到3年,然而,資本市場上自2012年起就不斷出現對康美藥業存在財務造假行為的質疑。
從這些進行了財務造假的公司的審計意見上看,外部審計在識別醫藥類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方面所起作用十分有限,無論是在財務造假前一年還是財務造假當年,審計師均給進行財務造假的上市公司出具了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而爾康制藥的審計師,在爾康制藥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當年仍然對爾康制藥出具了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
四、財務造假手段分析
從表2可以看出,醫藥類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主要集中在利潤表的粉飾上,而收入造假行為成為了醫藥類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得“重災區”,6家進行財務造假的上市公司有5家進行了收入造假,其次則是資金類的造假行為,有一半的公司進行了資金類的舞弊。6家進行財務造假的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手段幾乎都集中在這兩大類型上。
收入類的財務造假行為主要分為交易造假類和會計操縱類,會計操縱一般分兩類,一類是指在公認的會計制度、會計準則以及相關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對會計數據進行有利于自身的處理,以此來操縱公司業績,另一類則是非法操縱,是在現行會計制度、會計準則以及法律允許范圍之外對報表數據進行處理。醫藥類上市公司在進行收入類造假時主要是通過交易造假,涉及收入類造假的5家醫藥類上市公司都是通過真實的非關聯方協助虛構業務以達到虛增收入以及利潤的目的。有別于大多數通過關聯方與隱性關聯方上下游客戶合謀進行業務造假的行為,通過與非關聯方串通合謀進行虛假交易的行為顯得更為隱蔽,再配合虛假的銷售回款,市場投資者短時間內難以在年度報告中發現造假的端倪。其中有2家上市公司虛假交易行為涉及醫藥行業所特有的過票業務。
在費用類的造假上,醫藥類上市公司主要通過會計操縱、虛假會計憑證在應收賬款科目上進行造假,千山藥機對于與太平洋證券已解除應收賬款保理業務不做會計賬目的處理,通過虛減應收賬款,進而減少壞賬準備的計提,從而達到虛增公司利潤的目的。而康美藥業造假手段則更為惡劣,控股股東違規占用上市公司資金116.19億元未做會計賬務處理,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后,在2018年年報中將部分被控股股東占用的資金88.79億元列入其他應收款,但卻不依照會計準則提取壞賬準備,虛減費用。
貨幣資金類造假最近兩年在中國資本市場上發生得日趨頻繁,并且數額巨大,更是出現康得新、康美醫藥這兩例在貨幣資金科目上百億級別的造假,康美藥業作為醫藥類上市公司代表之一,其高達300億元的貨幣資金造假更是創下了中國資本市場貨幣資金科目造假的記錄。醫藥類上市公司主要通過偽造銀行回單,銀行存單進行造假,目的是為了配合收入類造假行為,通過偽造銷售回款、銀行回單等虛構貨幣資金流入,偽造銀行存單虛構貨幣資金,以使收入類的造假更真實,并且進行貨幣資金造假的公司均涉及控股股東的資金占用,控股股東通過上市公司與關聯或非關聯公司簽訂虛假的采購、工程合同等,對上市公司資金進行占用。而康美藥業控股股東對上市公司資金占用更為簡單粗暴,在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前其對上市公司資金占用在上市公司財務報表上不做任何處理,依然作為貨幣資金列入上市公司資產負債表中貨幣資金科目。
五、財務造假識別與防范治理對策
(一)財務造假特征與識別
本文通過對近5年中國資本市場上存在財務造假行為的6家醫藥類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手段進行分析,進行財務造假的醫藥類上市公司在經營規模方面無明顯的特征;財務造假被發現的時間一般在公司進行財務造假后2年以上;外部審計在識別醫藥類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方面的作用不明顯;利用關聯方或非關聯方虛構交易是醫藥類上市公司虛增收入與利潤的主要手段,并且通過偽造銷售回款、虛增貨幣資金來配合收入類的造假以提高收入類造假隱蔽性的做法日益普遍;控股股東占用上市公司資金的情況突出,控股股東除了通過關聯交易、違規擔保甚至直接占用上市公司資金外,更有通過簽訂虛假工程合同,利用在建工程、固定資產、投資性房地產等更隱蔽、投資者更難以核實的科目來達到占用上市公司資金的目的。
上述分析的主要啟示:對于醫藥類上市公司收入類與資金類造假時其財務造假的高發區,對于收入類造假上市公司利用利用隱性關聯方或非關聯方合謀虛構業務造假日益普遍,其利用既有客戶與供應商虛增交易規模,真實交易中混入虛假交易,更是增加了監管機構與審計機構核實的難度,增加了發現造假的難度,對于這一類虛假交易,其偽造得越真實,其成本必然高于正常交易成本,因此這一面投資者可以從成本費用與銷售收入得變動趨勢是否合理,上市公司的稅金支出與銷售收入的變動是否合理等入手。對于資金類造假的醫藥類上市公司,上市公司通過虛增貨幣資金以配合虛構的交易成為趨勢,虛構大量的貨幣資金,尤其是銀行存款,利息收入方面會產生異常,并且存在貨幣資金類造假行為的醫藥公司同時伴隨著控股股東對上市公司資金的占用,上市公司一方面被關聯方占用資金,一方面需要資金維持運營,極有可能會出現“存貸雙高”的特征,有助于投資者初步識別公司貨幣資金造假。
(二)防范治理對策
(1)加大對上市公司貨幣資金的核查力度。近幾年控股股東對上市公司資金占用死灰復燃,愈演愈烈,上市公司控股股東為掩蓋其對上市公司資金的占用使得貨幣資金科目成為造假的高發區,因此,審計機構在常規年度審計以及監管機構、證券交易所應加大對上市公司貨幣資金的關注與監管力度,對上市公司貨幣資金科目出現異常的、頻頻遭遇市場質疑,證券交易所應加強問詢力度,強化異常企業的信息披露,降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傷害。
(2)加大對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科目的核查力度。從醫藥類上市公司的造假手段上看,控股股東常通過與關聯方或非關聯第三方虛構工程合同,從而侵占上市公司貨幣資金,侵害小股東利益。而企業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的核算較為復雜,大部分投資者缺乏相關專業知識難以核實、判別出其中是否存在異常,因此,監管部門、證券交易所以及審計機構應加大該科目的關注力度,證監會現場稽查加強對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的核查,從而減少控股股東的“隧道挖掘”行為。
(3)加大對財務造假的處罰力度。在中國資本市場,無論是上市公司抑或是中介機構,其進行財務造假的收益都遠遠高于其進行造假受到處罰所帶來的損失,如果這個損失再乘以造假被發現的概率,那么財務造假行為所帶來的損失就更小了,因此,立法部門應盡快完善現行的法律法規,加大對財務造假行為的懲處力度,尤其是對會計師事務所為主的中介機構的懲處力度,審計機構是面對上市公司進行財務造假的第一道防線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線,審計機構與上市公司進行合謀造假的現象屢屢發生,這使得上市公司得財務造假行為更難以發現,所以加大對造假上市公司以及中介機構的處罰、提高財務造假的違法成本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決定書. http://www.csrc.gov.cn.
[2]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2019審計準則第1141號——財務報表審計中與舞弊相關的責任.
[3]邰爽. 爾康制藥財務造假案例分析[D].吉林大學,2019.
[4]王崢鈺,曾天羿.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淺析——基于康美藥業財務造假案的思考[J].現代營銷(經營版),2019(09):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