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荔
【摘要】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土地資源供需不足的問題越發明顯。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鎮當中,使得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土地管理形式也面臨著較大的挑戰。當前土地問題成為全局性的問題,因此必須加強對土地的集約開發,通過科學管理提升土地的利用率。對土地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實現功能互補,通過宏觀調控以及市場干預的結合,降低土地資源使用的隨意性,促進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文章就土地管理與土地節約利用的關系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土地管理;土地節約利用;關系
我國是農業大國,也是人口大國,對土地人均占有率較低,而土地是不可再生資源,通過科學的土地管理與規劃,能夠實現對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緩解人地之間的矛盾,提升土地自身的價值。文章對土地管理與土地節約利用間的相關性做了梳理,并提出了土地管理與土地節約利用的原則以及提升土地資源集約化利用水平的對策。
1、土地管理與土地節約利用關系
土地管理與節約利用都是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加強對土地管理的優化,在政府宏觀調控的政策下,能夠更好的實現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對土地資源的節約利用,進而緩解人地之間的矛盾。加強對土地資源的節約利用,能夠發揮出土地資源自身價值的最大化作用,提高土地的使用率,進而促進經濟效益的發展,這樣人們會投入到更多土地管理當中,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2、土地管理和節約利用原則
首先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思想導向,在人口經濟不斷增長的今天,土地資源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而這種局面的出現往往是對土地管理和利用策略不到位導致。因此在土地管理中,加強對人們的引導,使其能夠朝著集約節約化的方向發展,樹立科學的土地資源觀,使有限的土地實現最大化的經濟效益。其次,應加強對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是不可再生資源,在使用規模上不能盲目的占地和圈地,同時還需要針對惡意占地和圈地的行為依法嚴懲,不得隨意浪費使用土地資源,不得隨意破壞農用耕地。在土地使用的結構上,要鼓勵農村居民建筑朝鄉鎮或中心村集中,鼓勵鄉鎮企業朝著工業園區集中。工業建設廠房應適應多層建筑,朝著空中延伸發展等,實現對土地的節約利用。在產業規劃方面,可利用相關政策、優惠等,鼓勵投資商到一些廢棄土地的區域進行投資,充分利用廢棄的土地開展相關項目建設,提升土地的利用率。
3、提升土地資源集約利用的對策
3.1提升土地管理水平,做好長遠規劃
首先要加強對土地資源管理人員專業水平的提升,當前在我國土地資源管理中有很多不是專業的管理人員,一些理論知識掌握不足,管理觀念相對落后,實踐能力不強等,這些都影響了實際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因此,加強管理人員專業水平的培養亟待解決,要加強對其專業水平和能力的培訓工作,提升土地管理人員的技術能力和素養,保證我國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其次,要加強土地管理的長遠規劃,想要促進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制定長遠發展的目標和規劃是基礎要求,同時也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重要手段。因此,土地資源管理部門應針對區域經濟發展和建設,在土地的開發和利用上,制定出長遠的規劃,實現對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避免浪費問題。同時還應加強分析土地流轉問題,通過相關律法保護農民合法權益。
3.2加強對土地資源的監管
土地資源的管理與利用是推動城市發展,提高經濟建設的重要基礎。因此加強對土地資源的科學管理,能夠有效緩解經濟發展、建設以及用地之間的矛盾問題,促進各個領域的和諧統一發展。其次,應加強土地管理部門的建設,深刻認識到土地管理的重要意義,明確自身的責任,提升對土地資源的監管力度。在供給問題上應加強控制和用地標準,使土地能集中管理。最后應加強對土地使用的審查工作,對不合理的情況應及時管理,嚴格核查建設用地項目的申請 ,使其每一項審查內容都能達到相關要求。當發現違規情況堅決不予審批,保證我國土地資源使用的合理性。
3.3挖掘潛力,盤活存量用地
加強對閑置地、儲備未供、低效用地的清查工作,并建立檔案記錄,提高處置力度。可利用收購、收回等手段,積極盤活閑置土地;也可以建立用地指標分配、激勵政策等,將其與低效閑置土地的盤活掛鉤。能夠繼續利用的存量閑置土地,可利用整合、轉嫁等方式,提升對其利用的利益。政府應發揮出幫扶作用,結合地區經濟中的振興政策,轉移低效用地,加大對優勢企業的扶持力度,實現土地資源價值的最大化效益。其次注重空間的拓展,可以加強對地下、地上空間的利用,在保證公共安全的基礎上做好地下、地上空間開發利用的規劃,通過功能上的銜接,發揮出地下空間的價值和效益。土地集約利用,需要立足于長遠發展,而不是單純的強調地面上建筑的高度。可以借助先進的科技技術,將空間向地下延伸拓展。借鑒參考不同立體開發模式,比如在平面搭建的建筑,可以從垂直方向往上重疊,如立體停車位,使其變成工業綜合體。或者參照國內外地下空間開發的經驗,向地下進行拓展。
3.4優化供地結構
由于土地節約管理的意識淡薄,造成了我國土地資源浪費嚴重的情況。因此在新形勢下,應加強土地管理。針對生態環保、產出量高的節能型建設項目,在土地資源的使用上可以優先考慮;針對三百萬以下工業項目無需單獨處理供地;一些經營類項目,全部通過對土地使用的租賃形式;在項目用地時嚴格做好審查工作,項目驗收環節中應做好全壽命管理;加強耕地保護力度,嚴格保護永久基本農田,使其能夠與其他資源實現生態上的和諧發展。城市土地資源的開發使用中,應全面做好規劃,通過空間限制因素與土地用途的結合,緩解城市用地壓力,提高土地管理的有效性。
總結:
土地資源是城鄉空間拓展的重要載體。城鎮化、工業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集約用地是推動社會經濟增長的重要基礎,是有效緩解人地矛盾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是推動城鎮化進一步發展的有力選擇。因此在實際操作中,應加強城鄉用地的法律制度的完善,加強政府監管的力度,制定利益分配方案等一的配套政策,推動社會經濟的增長,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孫艷秋,劉曉東.土地資源管理中節約與集約用地的有效開展策略[J].吉林農業,2018(24):38.
[2]楊秀琴.關于我國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的探討[J].科技經濟導刊,2018,26(34):4-7.
[3]熊宗燕.土地利用轉型發展及土地資源管理策略[J].住宅與房地產,2018(1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