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以2011年~2017年滬深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檢驗了內部控制、股權激勵與企業創新績效的作用。實證結果表明:(1)股權激勵與創新績效呈正相關關系;(2)內部控制對股權激勵與創新績效的關系起到正向的調節作用。
關鍵詞:內部控制;股權激勵;創新績效
中圖分類號:F272.5 ?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2096-3157(2020)07-0054-02
一、引言
創新是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源動力、重要的內生變量,也是推動經濟社會不斷向前的重要力量。在當今錯綜復雜的環境下,創新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雖然影響企業創新活動的因素包括外部宏觀環境,也包括公司內部治理機制,但是公司內部治理機制,尤其是激勵機制是根本的影響因素。自2006年證監會頒布《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管理辦法(試行)》以來,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采取股權激勵的方式來激勵高管,以期緩解代理矛盾,達到高管與所有者利益趨同的目的,從而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同時,企業內部控制環境是影響股權激勵發揮作用的關鍵因素。基于此,本文對股權激勵與企業創新績效的關系進行實證檢驗,同時考察內部控制有效性對股權激勵與企業創新績效關系的調節作用。
二、文獻回顧及假設提出
1.股權激勵與企業創新績效
股權激勵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越來越受到學者們的關注,也對此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依然沒有得到統一的結論。Banker等(2011)研究發現創新投入增加與長期價值是否匹配是影響股權激勵發揮作用的關鍵因素,對于高新企業而言其價值主要來源于企業創新,所以股權激勵的效應將更大。唐清泉等(2009)研究發現股權激勵能顯著提升企業創新水平,且在高新科技公司作用更加明顯。譚洪濤等(2016)認為傳統的薪酬激勵使得被激勵對象目光短淺、急功近利,注重短期業績,而股權激勵則可以促使其投資于風險高但是潛在回報豐厚的創新項目,通過選取2003年~2012年上市公司作為樣本,研究發現股權激勵通過降低代理成本從而提升企業創新。馬珩,王佳慶(2017)以2006年~2015年間的高新技術上市公司為樣本,研究發現股權激勵的實施不僅可以提高創新投入,還可以促進創新產出,這一效應在非國有高新技術企業中作用更大。Balkin et al.(2000)研究表明股權激勵對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及產出的影響都是短暫且很小的。魏鋒,劉星(2004)以國有上市企業為研究樣本,研究表明高管持股數量并不影響企業技術創新。
人力資本產權理論認為,股權激勵方案的實施可以通過授予高管一定剩余收益的獲得權,從而可以將激勵對象與股東、公司的利益密切結合在一起,同時共擔風險,促使高管在做決策時自覺的從公司的長遠發展考慮,減少短期行為。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當期大量的投入會降低企業當期的業績,影響了高管的短期收益。企業通過實施股權激勵,管理者的收益除了當期的收益外,還來自于股權行權時的收益,從而保證了高管利益的可實現性。不少學者也證實有效的股權激勵機制可以抑制高管的風險規避行為和偷懶行為,從而促使了企業創新績效的提升?;诖?,本文提出假設1:股權激勵的實施有利于提升企業的創新績效
2.內部控制有效性對股權激勵與企業創新績效關系的調節作用
股權激勵對企業創新績效發揮作用,受到公司內部治理機制的影響,內部控制環境是影響薪酬激勵的重要因素(孫國輝,2014)。關于內部控制有效性發揮的作用,存在“內部控制促進論”與“內部控制悖論”兩種觀點。Simon(1995)認為企業創新是公司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不是隨機決定的結果,良好的內部控制可以為戰略實施,為創新過程提供支持。鐘凱等(2016)證實企業內部控制的質量越高越有利于增加創新投入和提高創新效率。黃賢環(2016)研究表明內部控制有效性在高管薪酬激勵與公司業績的關系中起到中介作用。韓靜(2017)研究表明在限薪令背景下,內部控制對企業的績效具有反向關系,內部控制在高管薪酬與企業績效關系的調節作用被虛弱。
內部控制作為企業一項重要的公司治理機制,其根本的目的是通過制定嚴密的企業監督與制衡的政策與程序,從而降低不確定的風險,降低交易成本。高質量的內部控制機制,可以對決策者的行為進行有效約束,減少決策者的短期行為,還可以有效緩解內部交易,對決策者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同時,有效的內部控制要求管理者對企業的信息進行有效的披露,從而提高了信息質量。股權激勵的效果受到公司內外部環境的影響,有效的內部控制機制可以提升激勵效果,從而提高企業創新績效?;诖?,本文提出假設2:內部控制在股權激勵與企業創新績效的關系中起到正向的調節作用。
三、研究設計
1.本篩選與數據來源
本文研究選擇2011年~2017年滬深兩市A股上市公司為原始樣本,并剔除了金融類上市公司;ST、*ST、PT公司;數據不全的公司。本文變量內部控制有效性來源于迪博中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數數據庫,其他變量來源于國泰安數據庫(CSMAR),為消除異常值的影響,對主要連續變量前后進行5%的Winsorize 雙尾處理。本文運用Sybase12.5對樣本進行基本處理,運用STATA11完成描述性分析及回歸分析。
2.模型設定與變量說明
在上述模型中,被解釋變量是企業創新績效(Patents),以發明專利申請數、實用新型專利申請數及外觀設計專利申請數三者之和加1,然后取自然對數作為企業創新績效的替代變量。
解釋變量是股權激勵(Strength),采用高管持股數量與總股數的比值作為度量指標。
調節變量是內部控制(ICI),采用深圳迪博公司設計的“中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數”的對數作為指標。
控制變量是公司規模(SIZE,年末總資產取對數)、資產負債率(LEV,年末總負債/年末總資產)、股權集中度(HHI5,公司前5名大股東持股比例)、獨立董事比例(IB,獨立董事數量/ 全部董事人數的比例)、企業性質(Owner,國有企業取1,否則為0)、公司成長性(Growth,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兩者兼任(PLU,若董事長和總經理兼任,則為1;否則為0)、董事會人數(BS)、年度(Year,年度控制啞變量)、行業(Industry,行業控制啞變量)。
四、實證分析
1.描述性分析
由表1可知,創新績效的最大值為4.344,最小值為0,說明企業之間的創新成果相差較大。股權激勵的最大值為0.555,最小值為0,均值為0.106,可見,相比國外公司,我國上市公司的授予比例較低。內部控制的最大值為2.890,最小值為2.730,均值為2.823,說明我國上市公司普通重視內部控制體系的建設。
2.回歸分析
從表2的模型(1)可知,股權激勵與企業創新績效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呈現正相關關系,即是股權激勵與企業創新績效之間呈現正相關關系,假設1得以驗證。這一結果表明,授予高管股權激勵,可以促使高管主動承擔風險,尋求更好的投資機會,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從表2的模型(2)可知,內部控制與股權激勵的交叉項在1%的顯著水平下呈現正相關關系,假設2得以驗證,表明內部控制質量越高,股權激勵的效果越好??梢姡局卫硎且粋€相輔相成的機制。
五、結論
本文以2011年~2017年滬深A股為研究對象,實證結果表明:(1)股權激勵有助于企業創新績效的提升,表明在我國的制度背景下股權激勵是有效的,企業可以制定合理的股權激勵以提高高管的積極性;(2)內部控制正向調節了股權激勵與企業長效績效的關系,表明公司內部控制質量越高,股權激勵越能發揮其優越性。
參考文獻:
[1]譚洪濤,袁曉星,楊小娟.股權激勵促進了企業創新嗎?——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6,(02):1~11.[2]馬珩,萬佳慶.高新技術企業股權激勵對自主創新的影響[J].技術經濟,2017,(08):92~100.
[3]黃賢環.高管薪酬激勵、內部控制有效性與公司業績-來自滬深A 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南京審計大學學報,2016,(03):44~55.
[4]Zhang I X.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Sarbanes–Oxley Act of 2002[J].Journal ofAccounting & Economics,2007,44(1–2):74~115.
[注]基金項目:廣東省2019-2020年度會計科研立項課題(19-20*032);廣東省特色重點特色學科(HS2017CXQX1);2018年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粵教高函(2018)180號)
作者簡介:
馬桂芬,廣東財經大學華商學院會計學院講師,中級會計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會計,績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