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新安實驗小學 朱春雷
無錫市新安實驗小學崇尚并建設“雅美”文化。“雅美”源自學校的校訓“崇雅尚美”,其文化精髓出自《荀子·榮辱》“君子安雅”。雅,正也,正而有美德者謂之雅。崇雅的過程就是教育學習發展成長的過程,尚美的過程就是內生滋養融合美化的過程,而承載這些的載體則是課程。課程的實施體現了學校教育的價值導向,所以課程框架的架構和有效實施不僅能夠反映出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文化特色,還能促使文化的傳遞和延續。
校本課程是國家課程的一種有效實施方式,也是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具體體現。校本課程實施的價值定位是突出國家課程價值,突出國家課程價值指導下的學校課程價值,突出學生的個體差異與個性發展。
任何課程,都必須回到學校這個具體的教育教學環境中才有意義。學校課程體系的建構,其邏輯框架必須回到國家課程領域中去。任何一個國家課程領域,都存在三種課程形態,即校本化的國家課程、校本化的地方課程、體現學校文化物質和價值追求的校本課程。而這三種課程形態都要進行校本化落實。在課程實施中,首先要校本化實施好國家課程;其次,圍繞國家課程的實施,基于學校文化,選好、用好地方課程;最后,在此基礎上根據育人目標,基于學校文化適當開發使用校本課程。
我校地處京杭運河之畔,毗鄰太湖,始建于1909 年,獨特的人文、優美的自然和悠久的歷史,給學校積聚了高雅、智慧和美的元素和底色。“崇雅尚美”校訓,勉勵學校在關注生命健康性和獨特性的同時,通過提高師生人文道德素養,拓寬視野,培養審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激勵師生不斷反思、不斷超越、不斷走向雅美,從而彰顯出每個生命的獨特價值。
學校依托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 五”規劃立項課題“綠色教育理念引領下的雅美文化建設研究”,全面展開文化建設,以此推動學校整體和個人(包括學生和教師)發展。基于學校一以貫之的價值追求,“雅美”文化建設自然而然地成為學校發展的主題。構建“雅美課程體系”,以文化引領課程體系建設,將文化落實到課程實施中,正是學校文化建設中的一項核心任務。
一直以來,學校緊緊抓住課程實施,做好課堂教學研究。學校持續進行生態課堂的建構研究,總結出生態課堂的主要特征:整體關聯與環境協調性,動態平衡與可持續發展性,多元共存與和諧共生性,自主生成與交往互動性,規范標準和主觀能動統一性。構建生態課堂旨在通過創新教學,實現人的全面的、和諧的、可持續的發展。而這正是雅美文化建設的主要任務,也是課程實施的核心目標。生態課堂的持續構建是基于雅美文化建設的課程校本化實施的主要內容。
綠色理念引領下的雅美課程建設,包括學科課程、德育課程、國學經典課程、藝體審美特色課程、活動課程等課程建設。這些課程引起廣大學生積極參與。當下,這些課程迫切需要結合學校文化建設系統化、特色化。系統化,即將零散的、按學科分類開設的課程進行統合,挖掘課程之間的聯系,按照課程間共同的育人目標、價值取向和追求進行分類,分成幾個課程模塊;特色化,即進行符合學校學生實際情況,合理利用本校師資,符合學校文化特點的課程校本化實施。
以學校綠色教育理念為支撐,在和諧、人本、民主的本真教育觀的引領下,通過建設健康、向上、豐富的學校校本課程來提高師生道德人文素養,豐富師生文化生活,培養師生審美情趣,提高師生發現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形成獨立的人格、獨立的精神,激勵師生不斷反思、不斷超越。
在校長室的領導下,教科室研究團隊策劃指導,教導處組織實施,各年級組和各學科組分步落實、師生主動參與。可以由教師個人、備課組、學科組、全體教師、外聘教師、師生合作等方式進行開發,原則上由誰開發,便由其承擔實施任務。
我校“雅美文化”校本化實施課程主要分為六大類,分別是言、行、慧、趣、藝、健等類,以雅言、雅行、雅慧、雅趣、雅藝、雅健命名。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類別,自主申報開發相關課程或者進行課程的改編,使之更加契合學校雅美文化特色。
我們描繪出如下課程結構圖,將所有課程分為六大板塊,每個課程模塊,指向一種或者多種美的表征(見圖1)。

圖1
雅言:旨在實施好人教版統編語文教材,在此基礎上進行國學經典、辯論、新雅詩社、英語口語、閱讀1+1。側重在學生語言發展上開設的課程,使學生言之有物、能說會道、勤思善辯。
雅行:堅持立德樹人總要求,結合道德與法治課程,進行禮儀教育、好習慣伴我成長、安全知識教育等。側重學生在行為上開設的課程,使學生能夠在行為、行動上確保安全健康的前提下,表現出雅美一面,并且能夠持之以恒。
雅慧:圍繞數學課程實施,進行數學思維、創客、主題學習。側重學生在思維方面得到鍛煉和提高,主要以數學、信息技術、科學等學科為開發小組,從思維方面考慮課程的開發。
雅健:實施好體育課程,開展武術、啦啦操、乒乓球、小足球、心理健康等特色教育活動。學生身體健康應該包含心理和生理兩方面,所以學校從兩方面考慮,結合原有的課程開設雅健板塊。
雅藝:圍繞美育課程實施,組織合唱、竹笛、版畫、兒童畫、書法等藝術教育活動。以學生在藝術方面的發展為首要考慮,側重學生發現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審美情趣。
雅趣:圍繞勞動教育,開辦小農場實踐基地、童年游戲、傳統節日等項目活動。小農場課程,讓學生在種植的過程中,觀察種子發芽生長結果的過程,感受生命的成長,體驗勞動的辛勤和收獲的樂趣;童年游戲課程,讓學生在有趣的游戲活動中得到規則意識的養成;傳統節日課程,讓學生通過有趣的活動體驗、感知、熟悉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
其中,有幾項課程具有普及意義,為學生的必修課程:閱讀、禮儀、心理健康、安全健康知識、好習慣伴我成長等課程;其余課程選修課程,教師根據自己的特長自主選擇相應的課程,進行開發和實踐,學生根據的興趣愛好和特長自主選擇參與。
國家課程遵循課程標準實施統一管理,校本化特色課程包含課程規劃、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的實施與評價等相關材料,以保證課程的正常實施。
(一)課程規劃。負責開發的教師,可以在原有課程基礎上進行合理的重新規劃,應突出課程的可操作性,尊重各年齡段學生的特點,最主要的是根據學校文化建設進行合理定位,使學生在參與課程學習的過程中煥發出雅美。
(二)課程目標。在開發實施管理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課程開設的實際情況,從課程目標中提煉出雅美文化育人目標,形成課程體系的具體目標,促進課程體系的建構。還要在此基礎上,將目標細化,形成課程的小目標,每課時有課時目標,確保課程的有效開展。
(三)課程內容。根據目前學生參與的情況,學校的歷史、周邊資源的開發,確定合理的課程內容,使課程開展內容飽滿、有趣、有價值。
(四)課程的實施。由課程開發教師或者團隊,自主選擇課程的授課時間,確保在完成國家規定課程的基礎上進行校本特色課程的實施。
(五)課程評價。課程評價以成長記錄的方式進行,每位學生從入學時,就有一本成長手冊,主要記錄學生參與校本課程的情況。
(六)課程成果展示。課程實施過程中留下的一些優秀的成果,作為課程主題場館保留。比如,小菜農課程,以科學園空地為主陣地,在其中種植應季蔬菜,形成植物生長生命美的區域;版畫課程,以學生版畫作品展示的方式,布置版畫工作室,使之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節日文化課程,作為學生知識面的拓展,以走廊頂和兩側區域,形成節日長廊;童年游戲課程,可以打造以游戲為主題的活動區域,既有實用性,也有美觀性。書畫展館,開辟展覽區域,定期更換學生作品,主要展示學生的兒童畫和書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