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頌心


摘 要:該文利用2006—2018年各省的面板數據,對我國低碳農業發展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由農業低碳技術、農業結構因素、環保政策水平、經濟發展水平、環保意識水平、農業生產效率、農業發展水平以及農業人力投入質量8大因素所組成的農業碳強度指標體系,在概念模型中通過檢驗且擬合度良好,可以為農業碳強度的評價提供較為可靠的工具。
關鍵詞:低碳農業;影響因素;碳排放量;碳排放強度
中圖分類號 F32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08-0006-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provinces from 2006 to 2018, 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agriculture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dex system of agricultural carbon intensity, which is composed of eight factors, i.e. agricultural low-carbon technology, agricultural structure fact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icy level,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wareness leve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level and agricultural human input quality, can provide a reliable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carbon intensity by testing and fitting well in the conceptual model Tools.
Key words: Low carbon agriculture; Influencing factors; Carbon emissions;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1 引言
近年來,氣候變化對社會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也越來也受到了世界各國的關注,而溫室氣體的排放則是造成氣候變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據已有的研究顯示,農業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源。然而,長期以來農業溫室氣體排放一直未能得到足夠的重視,并且被嚴重低估。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隨著農業機械和無機農業材料的使用越來越多,農業在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中的比重也越來越大。而實際上,由于農業活動與自然生態系統具有密切的關系,農業溫室氣體減排存在巨大的潛力:一方面,通過發展生態有機農業,減少農業對化石燃料的消耗,從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另一方面,通過改變耕作方式來增加碳吸收,如增加能源作物的產量來替代化石燃料,增加草原和林地來加強固碳能力等。
目前,我國仍處于發展階段,相對于發達國家而言,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尚低,如果單純考慮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勢必會減少農業產出,從而影響農業規模,減少農民收入。因此,現代低碳農業的發展必須兼顧經濟增長與碳排放目標,將農業經濟與農業碳減排納入到統一框架下進行考慮,從真正意義上提高農業生態系統的氣候適應能力,實現農業經濟與碳減排的協同發展。
盡管從短期效應來看,生態效益不會給農業從業者帶來實際價值(即短期價值為負),但是從長期來看,農業的生態環境改善將有利于提高長期農業生產效率(即其長期價值是肯定的)。因此,如何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以生態健康為背景,以農業生產者的生計和福祉為前提,重塑低碳農業評價體系,最終實現提升我國低碳農業發展競爭力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 低碳經濟與低碳農業的相關研究
低碳經濟是一個直觀涵義明顯卻又難以準確定義的概念。澳大利亞研究機構與英國第三代環境主義組織(E3C)聯合發布的研究報告,從宏觀層面上,將低碳經濟定義為:未來低碳發展方式下,各國為其人民創造物質繁榮的能力;從微觀層而上,則將低碳競爭力界定為:在減排目標的指導下,企業生產通過采用可持續發展戰略、低碳技術和清潔生產方式,率先生產、開發、利用比其競爭對手具有更低污染、更低排放、更低能耗的產品與服務從而持續獲得競爭優勢的能力。國內外對于低碳經濟的研究也日趨成熟,陳曉春指出低碳經濟主要涵蓋低碳技術水平、能源結構、產業結構、競爭戰略規劃、政策導向以及參與機會6個方面[1]。陳靜將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分為3大類,即低碳經濟增長能力、低碳社會發展能力及低碳環境支撐能力[2]。盧愿清構建了低碳經濟的評價的理論指標體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對指標體系進行量化分析,結果顯示:低碳生產、低碳科技、低碳生活、政府作用所組成的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可以為低碳經濟的評價提供較為可靠的工具[3]。王鈺研究表明,基于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應從產業規模、效率、市場、創新和低碳化5個層面進行評價[4]。
隨著對低碳經濟的深入研究,越來越多的學者將目光聚集到了農業層面。對于低碳農業的定義,當前國內外學術界還尚未形成共識。2008年,我國學者初步提出了低碳農業經濟的理念,王晌認為,低碳農業經濟是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獲取全社會最大的效益為目標,其特征是低投入、低排放、低污染[5]。Syed Irshad Ali Shah對農業生態系統適應性(EbA)等低碳農業相關概念進行了界定[6]。程琳琳以“碳生產率”概念為出發點,系統性分析了中國農業低碳化發展的概念及相關問題[7]。
部分學者則從低碳農業的影響要素的角度對低碳農業進行了剖析。例如,米松華從生產指標、消費指標、政策指標、資源指標4個維度對低碳農業的核心指標進行了剖析;謝淑娟等則是將低碳農業指標分解為要素產出效率指標、能源低碳化指標、生產方式低碳化指標、農業碳匯指標等;陸瑾瑜和張文秀則認為,社會發展指標、經濟發展水平、農業減排指標、環境安全指標是衡量低碳農業水平的重要指標;Xiangsheng Dou從投入、生產、消費和碳匯4個方面對如何提升農業低碳農業競爭力進行了剖析[8];葛泓希利用1995—2015年西北地區農業生產的面板數據,核算我國種植業碳排放總量,運用農業碳脫鉤、耦合模型計算低碳農業的聯合生產強度,并對低碳農業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9];張宜以桑植縣為例,分析了該地區的碳排放情況,并基于Kaya恒等式的LMDI模型研究了桑植縣農業碳排放影響因素[10]。Cristian Rogério Foguesatto立足于農民的環保意識對農業低碳經濟的影響,將農民分為4大群體,分別是“憂心的”、“冷漠的”、“以人為中心的”和“以生態為中心的”,結果表明,與“擔心”和“冷漠”相比,“人類中心”和“生態中心”集群中的農民表現出有利于環境的行為[11]。
此外,還有一些學者對農民是否愿意選擇農業低碳技術的行為進行了研究。劉勇等研究認為,率先采用低碳農業技術面臨高失敗風險與高沉沒成本,農戶之間就低碳種植技術采納與否、采納時機與采納條件存在著博弈關系[12]。Xiangsheng Dou研究認為,低碳農業的經濟活動主體總是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以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大的利潤。只有當采用低碳農業技術和生產方式所產生的成本低于效益時,農民才會采取低碳生產,因此提出,在低碳技術開發及投入試用初期,政府需要以信息指導、培訓和物質補貼的方式給予扶持[8]。另有一些文獻則從碳金融的角度對低碳農業進行了研究。
梳理現有文獻不難發現,現有的研究成果仍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首先,大部分文獻側重于工業低碳經濟的研究,而針對農業層面對低碳經濟的本質特征、形成機理等基礎理論的研究仍較為薄弱。其次,雖然有少數關于農業低碳農業系統的研究,但是目前學術界專門探索該方面的內容仍然少之又少;再次,對于農業低碳經濟的探討更多的只是停留在邏輯分析等定性分析層面,而對于通過關系模型的建立等定量研究成果仍顯不足。
3 低碳農業競爭力的體系建構:理論假說
3.1 碳排放強度 低碳農業既不是一味地追求農業總產值的提升,也不是一味追求碳排放量的減少,它是要求我們在關注農業經濟增長的同時,將環境因素納入到研究體系,從更長遠的角度來考慮農業生產帶來的外部性問題,實現經濟和生態雙贏格局,這也是低碳農業區別于傳統農業的本質。基于此,本文將碳排放強度作為丈量低碳農業競爭力的核心標準,該值越小,也就表明該地區的低碳農業核心競爭力越強。
3.2 低碳農業技術因素 低碳農業技術是產業低碳競爭力的核心組成要素,它決定了產業低碳經濟轉型的基礎條件,是農業實現傳統模式向低碳模式轉變的決定性因素。在農業低碳化發展過程中,推廣淺耕、免耕技術、智能灌溉技術等,都需要新的相關技術與人力資本支持。農業低碳技術的推行,既減少了能源使用總量,也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從而減少碳排放,建立起有效立體的農業生態鏈。而科技市場的成交額可以非常直觀地反映出該地區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和新技術的市場接受和推廣程度。由于沒有分行業統計指標,本文選取當地科技市場成交額作為農業低碳技術指標。
3.3 農業內部結構因素 農業產業結構直接影響和制約著整個農業的運行機制和發展,合理配置生產力,做到各產業間比例合理,相互促進,協調發展,能夠獲得最佳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從而提升農業低碳競爭力。近年來,隨著各地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結構得到了不斷優化,農產品進一步向高產化、優質化、聚集化的方向發展。由于經濟作物的單產價值更高,更能兼顧經濟和環境效益,因此,本文將經濟作物在總播種面積的占比作為農業結構優化的指標。
3.4 環保政策 政府在促進地區低碳農業發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主要作用是政府參與及影響力量。國家對農業投入的增加是推動中國農業生產率增長4大主要驅動因素之一。沒有一定的政策支持,即使擁有足夠的知識、技術能力和信貸,農民也可能不愿承擔采用不熟悉的新技術帶來的潛在風險。尤其是短期來看,生態環境的改善對于農民未能體現出相應回報,這勢必會大大減少農民采用低碳技術的動力。因此,相關部門應制定前瞻性的低碳農業發展計劃,為低碳農業的發展創造必要條件,以期保障、規范低碳經濟發展中的良性競爭與穩定發展。另外,還應為農業低碳發展提供良好的公共環境與基礎,包括人力資本培養、低碳技術引導、金融支持、專項資金補貼等,從而為農業從業者提供技術和資金保障。但從目前來看,相關政策的落實仍很不到位,這也是目前中國碳排放量一直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由于環保政策相對是抽象的存在,本文選取政府的公共事業投入作為影響力的替代指標,這一代替實現了指標選取的客觀性與量化,但也存在著代表性不足的問題,有待以后改進。本文選取地方財政的環保支出作為環保政策指標。
3.5 經濟發展水平 低碳農業的提出和發展是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是經濟高效、環保發展相互成就的一種表現。經濟基礎作為低碳經濟發展的基石,為農業低碳競爭力的提升提供了物質保障和人文支持。其中,當地人均GDP水平能較好地反映一個經濟體的發展水平。因此,本文選擇的指標為當地人均GDP水平。
3.6 環境保護意識 發展低碳農業是積極承擔環境保護責任,完成國家節能降耗指標的要求,這就要求農業從業者在生產過程中積極樹立環保意識,提升能源效率,減少廢水廢氣的排放。但從目前來看,農村居民普遍環保意識不強,周邊環保氛圍也不夠濃厚,環保政策并未深入人心。農業生產中,普遍存在著無機肥料和農藥使用不合理的現象,如濫用化肥,隨意排放垃圾和氣體等不良行為。環境保護是我國一項基本國策,個人或企業作為產業發展的微觀個體,不僅是實現低碳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各地區搞好環境保護工作的基礎和前提。而教育程度和生活質量水平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一個人的思維和行為習慣,因此,本文選取當地財政的教育支出和農業人均消費支出作為環境保護意識指標。
3.7 農業生產效率 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是提高農戶經濟效益的重要條件。近幾十年來,我國農業無機化、機械化的水平顯著提高,現代無機農業已取代了傳統有機農業。但是這在解放勞動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同時,也加大了碳資源的投入,進一步加重了環境污染。現代農業的發展,不僅可以減少或防止化肥和農機的使用,更是合理利用資源,實現環境和經濟效益的均衡發展。本文采用糧食單位產量來衡量該指標。
3.8 農業發展水平 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和專業化水平日益提升,這也是增強農業低碳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本文選取人均農業GDP產值作為該指標的評價標準。
3.9 農業人力投入質量 農業勞動者生產技術水平、勞動熟練程度、勞動態度及精神狀況直接影響著低碳農業的發展水平。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對于改善勞動人民的物質和精神狀態具有直接的促進作用。而人均消費支出能較好地反映出當地居民的富裕程度,從而間接反映出當地農業人力投入質量。本文選取農民人均消費支出來衡量該指標。
4 產業低碳競爭力體系建構的實證分析
4.1 數據來源與變量說明
4.1.1 數據來源 本文采用的數據以2006—2018年各省市的面板數據為基礎,其數據均來自我國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tjsj/)。此外,個別零散的年份缺失的數據來自于比例計算轉化。
4.2 變量解釋
4.2.1 被解釋變量 農業碳排放強度(Y):單位能耗強度反映了單位農業GDP所消耗的碳量,其指標高低可以直接反映出低碳農業的水平高低,即Y=農業碳排放總量/農業總產值。參考以往文獻的計算方式,本文以化肥、農藥、農膜、灌溉、機械使用5個方面計算得出碳排放量,而后得出碳排放強度。
4.2.2 解釋變量 低碳農業競爭力作為一種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發展能力,對其進行綜合評價,可以從多角度、不同側面反映其整體狀況。本文從低碳農業競爭力的概念出發,結合各個學者對于低碳農業影響因素的分析,將低碳農業競爭力的表現形式歸納為以下8個部分:低碳技術(X1)、農業結構(X2)、政策導向(X3)、經濟發展水平(X4)、環保意識(X5)、農業生產效率(X6)、農業生產水平(X7)、農業人力資源投入(X8)(見表1)。
通過運行結果可以看出,該模型通過了顯著性檢驗,擬合度為0.657,說明模型效果良好。其中,低碳技術和環保意識并未通過顯著性檢驗(P>0.05),說明選取的指標對農業碳強度的直接相關性不足,但這并不表明該指標無效,可能與本文選取的替代指標并未完全反映出指標含義有關。而通過檢驗的指標中,除農業生產效率對農業碳強度起到正向促進以外,其他因素均對其表現出抑制效果。其中,農業結構的優化對于低碳農業的抑制效果最為顯著,其次是經濟發展水平。而農業效率對于碳強度的正向促進作用,也進一步表明,在現代農業在發展過程中,經濟和環境發展并未實現一致性。隨著現代無機農業的快速發展,大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體現在糧食單位產量的增加;但與此同時,也伴隨著額外更多的碳元素的投入,如機械化和無機化學材料的使用,造成碳排放強度的增加。因此,如何有效實現經濟和生態的協調發展,而不是一味的提高生產效率,是中國低碳農業未來發展的方向。
4 結論
基于文獻的研究基礎,本文建構了碳排放強度的影響因素體系,并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顯示,模型整體擬合度良好,其中農業結構因素、環保政策水平、經濟發展水平、農業發展水平、人力資源投入水平和農業生產效率在概念模型與量化分析中均具備明顯的意義。結果表明,環保政策水平、經濟發展水平、農業發展水平、人力資源投入水平對碳強度起到了抑制作用;而農業生產效率對農業碳強度起著正面促進作用,其結論似乎有悖于一些經典理論,而實際上,其結論是非常符合現階段我國農業發展現狀的。此外,農業技術投入與環保意識指標并未通過檢驗,可能與本文選取的指代不合理有關,這也是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同時,必須指出的,由于低碳農業競爭力所包含的因素存在諸多爭議,而選取的代表性指標也各有不同,因此,假如引入不同的指標體系,可能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參考文獻
[1]陳曉春,陳思果.中國低碳競爭力評析與提升途徑[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4(05):50-54.
[2]陳靜,程東祥,諸大建.基于灰理想關聯分析的中國城市低碳競爭力評價[J].資源科學,2012,34(09):1726-1733.
[3]盧愿清,史軍.低碳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統計與決策,2013(01):63-65.
[4]王鈺.應用AHP方法對產業國際競爭力評價的研究——1995—2010年中國制造業低碳經濟的驗證[J].經濟學家,2013(03):61-68.
[5]王昀.低碳農業經濟略論[C]//中國生態經濟學學會.“生態經濟與和諧社會”——中國生態經濟學會第七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生態經濟與和諧社會研討會論文集,2008:132-141.
[6]Syed Irshad Ali Shah.基于生態系統適應性(EbA)的小農生產實踐適應性行為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9.
[7]程琳琳.中國農業碳生產率時空分異:機理與實證[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8.
[8]Xiangsheng Dou. Low Carbon Agriculture and GHG Emission Reduction in China: An Analysis of Policy? Perspective[J]. Theoretical Economics Letters,2018,8:538-556
[9]葛泓希,陳儒,姜志德.西北地區低碳農業聯合生產強度測算與分析[J].江蘇農業科學,2019,47(16):327-334.
[10]張宜.桑植縣農業碳排放影響因素與低碳發展模式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09.
[11]Cristian Rogério Foguesatto,Jo?o Augusto Rossi Borges,Jo?o Armando Dessimon Machado. Farmers′ typologies regarding environmental values and climate change: Evidence from southern Brazil[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9, 232.
[12]劉勇,張露,梁志會,等.有限理性、低碳農業技術與農戶策略選擇——基于農戶視角的博弈分析[J].世界農業,2019(09):59-68.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