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章
摘 要:革命類紀念館作為政治文化宣傳的重要陣地,對于宣揚紅色精神有著重要的責任和意義。新時代紅色紀念館的宣教工作如何尋求突破,更好地實現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順應新時代的新變化、新要求,作者將就渡江戰役紀念館實際工作做簡單探討,希望對紅色紀念館同行有所幫助。
關鍵詞:新時代;宣教;探析
革命類紀念館作為政治文化宣傳的重要陣地,對于宣揚紅色精神有著重要的責任和意義。做好紅色宣教工作,筆者認為應該從兩方面來著手:
1 深度挖掘紅色基因,讓宣教“活”起來
紀念館要做好宣教工作,最重要的是挖掘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使文物不再是簡單的展示,而是深層次地將文物所承載的紅色基因和紅色文化與時代相結合,符合現代人的信息傳輸方式。
以渡江戰役紀念館為例,渡江戰役紀念館積極調整館內布展,將凝聚紅色精神的文物盡量展出,同時深度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例如反映無私支前的“無尚光榮”牌匾,反映革命情懷的戰友合影照片等,使文物不再藏于玻璃展示柜中遙不可及,而是成了我們現實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讓我們能夠通過對文物的再創造,更好地了解革命歷史,懂得革命歷史,銘記革命歷史。
為了增加講解的“鮮活性”,渡江戰役紀念館積極走訪參加渡江的老兵,深入挖掘細小的歷史故事和戰爭回憶,不斷增強我們本身對于紅色歷史的多維度理解,豐富了講解的相關內容,讓游客愿意聽、喜歡聽。
2 建設講解員隊伍,講好紅色故事
新時期紀念館紅色宣教工作離不開講解員隊伍,渡江戰役紀念館始終注重對講解員隊伍的建設。在問卷調查及學習其他館的基礎上,我們確定了從講解內容的更新和講解形式的創新兩方面開始著手,結合時代的新內涵、新要求,我們對講解詞進行了擴充。例如在土地革命的相關內容上,我們將原來的:“解放區卻是另一番景象。1947年,中國共產黨頒布了《中國土地法大綱》,使農民都分得了自己的土地,各解放區呈現出一片恢復生產的熱潮,至1948年4月,共調劑土地90萬畝,為渡江作戰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調整為“解放區卻是另一番景象。1947年,中國共產黨頒布了《中國土地法大綱》,使農民都分得了自己的土地,但在實際工作中還存在忙、亂、慢、散等問題,時任西北局書記的習仲勛同志認識到問題嚴重性,多次致電黨中央,并在發展生產、支援前線等工作上提出針對性意見,得到了毛澤東主席的充分肯定,中央局也將習仲勛意見轉發各地參考推廣,各解放區呈現出一片恢復生產的熱潮,至1948年4月,共調劑土地90萬畝,為渡江作戰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調整后從土地革命的內容和意義上進行細化。開館初期,一份5萬字的講解詞,我們已連續修改了數十稿,補充相關材料就達20萬字。注重細節,注重故事,注重內容,使講解有深度、有溫度。希望國內外游客更好地認識到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的艱辛和渡江戰役的偉大壯舉,從而更加珍惜如今的和諧社會與安穩生活。
要講好紅色故事,創新形式吸引觀眾。渡江戰役紀念館原有的講解方式較為傳統,一般就是基本史實的介紹,整個講解過后,觀眾大多只是對革命歷史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而進一步的感悟和深化則有所欠缺。基于此種情況,渡江戰役紀念館將講解形式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創新與發展。講解員從各個表現形式入手,經過不斷學習了解,最終將舞臺劇表演、歌曲、快板等多種游客喜聞樂見的形式融入講解詞的展現形式中,這樣的講解令觀眾記憶深刻,同時讓黨史、軍史和紅色文化入眼、入耳、入腦、入心。
當然,武漢革命博物館采用的“沉浸式體驗”的方式更值得我們去學習,其采用讓觀眾體驗的方式,展現1927年農講所學員在校時的場景,并參加一些設計的環節,讓更多的人能親身走進某個瞬間,與那一刻的紅色歷史事件接觸互動,這樣的感染力和參觀吸引力顯然更卓著。這也是我們未來學習和努力的方向。
3 因人施講的運用
為講好紅色故事,渡江戰役紀念館還從因人施講上下功夫。對于不同年齡段、不同文化水平的觀眾,我們還開展多層次、多方面的講解。對于參觀紀念館的青少年,講解員更多地重視革命歷史的故事性與趣味性,讓孩子們帶著問題來看展覽、聽講解。對于成人,講解員更注重的是史實的呈現,啟發其對革命歷史進行深層次思考。對于專門到館進行宣誓、黨性教育的學員,我們則側重于黨性的宣講,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主題教育要求與渡江戰役的戰史相聯系,融入講解之中,滿足黨員干部鍛造黨性的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闡釋和主題教育活動,使全國各族人民牢記由鮮血和生命鑄就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歷史,牢記中國人民為維護民族獨立和自由、捍衛祖國主權和尊嚴建立的偉大功勛,牢記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的偉大貢獻,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在這一精神的指引下,渡江戰役紀念館將勇挑重擔,立足文物、史料資源的實際,不斷強化宣教職能,在弘揚紅色基因、傳承革命精神方面繼續探索、創新,這既是新時期我們每一位紀念館人的新使命,也是新時期革命類紀念館不斷發展、不斷前行的動力。
參考文獻
[1]曹兵武,李文昌.博物館觀察:博物館展示宣傳與社會服務工作調查研究[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2]宋向光.物與識:當代中國博物館理論與實踐辨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3]俞樂濱.紀念館陳列策劃[M].沈陽:白山出版社,2003.
[4]單霽翔.博物館的社會責任與社會發展[J].四川文物,2011(1):3-18
[5]張斌,孔令云.“文化產業”界定研究綜述[J].濱州學院學報,2011(8):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