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煜 梁繼娟 許子豪 莫霜 林樂


【關鍵詞】 外科學總論;混合式教學;跨專業;探索
中圖分類號:R-4;G642.0?? 文獻標志碼: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20.04.017
當前醫學教育過于倚重理論教學,教學內容趨于專業化,容易導致知識面不全,嚴重影響醫學教學質量和學生適應工作的能力。外科學包括外科學總論的教學也不例外。各專業間的相互合作交流、提高教學水平勢必成為當前外科學總論教學改革的新任務。我們在2015年9月開始進行“跨專業外科學總論混合式教學”嘗試,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取2013級本校臨床、影像、麻醉和口腔專業有興趣入組學生為對象,按入學及入學以來學業成績,分別在前25%、25%~50%、51%~75%、76%~100%的區間內按比例挑選學生,組成教學班(實驗組),以臨床專業為主,按比例混合為一個30人的班,其中臨床醫學專業18人、影像醫學專業4人、麻醉學專業4人和口腔學專業4人,男生女生各半,年齡18~21(18.65±1.55)歲。進入本班的學生其外科學總論成績作為學業成績計入其成績冊,另吸取數名護理學專業學生作為旁聽生,參與討論交流,不計成績。隨機抽取同期各專業30名同比例學生作為對照組。經均衡性檢驗,兩組性別、年齡、入學成績、基礎課成績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由同一組教師任教。
1.2 方法
1.2.1 理論教學
實驗組用清華大學開發的“雨課堂”軟件,綜合運用實踐式教學、啟發式教學、問題導向式教學(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等多種方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讓不同專業的學生從其本專業的角度出發,探究疾病的治療、影像學檢查、流行病學特點和護理方式,并以患者為中心分組討論各專業的配合。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方法。
1.2.2 實踐教學
實驗組將臨床、影像、麻醉和口腔專業的學生按比例分為若干個實驗小組,進行外科實驗操作。動物實驗中,主刀和助手負責手術操作,麻醉師負責術前麻醉和術中管理,巡回護士和器械護士配合術中完成手術操作;其他操作亦分組協作完成。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方法。
1.2.3 評價方法
外科學總論課程結束后由授課教師統一命題、統一監考、統一閱卷的形式進行理論及實踐考核,滿分100分,對比兩組外科學總論成績。對兩組學生由教師、輔導員評價及學生互評,評估其學科探索及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學術表達能力、實習醫院評價,滿分100分,取平均分進行分析。畢業時全部考研,對比考研升學率。追蹤到畢業后1年,考察其實習醫院評價和執業醫師通過率。
1.3 統計學方法
用SPSS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服從正態分布,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行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雙側檢驗。
2 結? 果
2.1 兩組教學效果的比較
實驗組學生的學科探索能力、學術表達能力、多專業配合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實習醫院評價及期末考試成績等方面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1。
2.2 考研升學率及執業醫師通過率比較
實驗組學生的考研升學率及執業醫師通過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3 討? 論
外科學包括總論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不僅要求學生要掌握豐富的理論知識,而且要切實掌握外科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目前醫學教育是各專業獨立培養人才,醫學類各專業學生間缺乏跨專業溝通,跨專業團隊合作機會少。世界衛生組織提倡醫學生專業間相互交流和協作,以有利于日后臨床工作充分發揮多學科團隊協作(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美國首先提出并實施跨專業教育(Inter-professional education,IPE),此后跨專業教育開始得到醫學界的廣泛接受和認同,醫療體系開始倡導多專業的合同協作。英國為實施多專業合作,出臺了相關政策,培養及跨專業訓練交流技巧,包括課堂授課及實踐課程。
進入臨床實習后,醫學生必將與其他醫務工作者進行交流協作。在學校學習中各專業的醫學生合作模擬臨床實踐,培養各專業醫學生協同處置實際臨床問題的能力,為以后的臨床實踐打下良好的基礎。IPE課堂能將各專業優勢互補,互相促進。在教學中,有意識地訓練實驗組學生的論文寫作能力及演講表達能力,結果顯示其學術表達能力優于對照組學生。課堂除了要求學生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貼近臨床的模擬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學會在實踐中運用這些知識。為達到這一教學目標,我們進行多專業混合教學,將臨床、麻醉和口腔專業的學生按比例分為若干個實驗小組,動物實驗中,主刀和助手負責手術操作,麻醉師負責術前麻醉和術中管理,巡回護士和器械護士配合術中完成手術操作;其他操作練習亦分組協作完成。針對一個問題,實驗組不同專業學生能相互配合共同討論,共同解決問題,團隊合作能力及多專業配合能力優于對照組學生。我們將高年級學生助教引入IPE課堂,負責組織學生課前預習、MDT討論、基本操作的課后練習并傳授學習經驗,讓學生學習的課堂由傳統的教師管理變為自主學習、主動練習的新模式,大大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能力,養成自己思考,自己分析,自己解決問題的學習習慣,有助于臨床思維的培養及拓展。在實習過程中,實驗組學生能更好與老師、同學及患者良好溝通,學習效率高,學習效果好,工作表現佳,工作能力強,優于對照組學生。
我們采取IPE教學形式,通過清華大學開發的“雨課堂”軟件,采用實踐式教學、啟發式教學、問題導向式教學相結合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法。“雨課堂”讓教與學更生動有吸引力。“雨課堂”作為目前混合教育改革的一種新方法,靈活應用智能手機來輔助教學,加強了課堂互動和師生溝通,一改學生喜歡上課玩手機的習慣,涵蓋了教學課前-課中-課后的各個環節。“雨課堂”讓學生更重視預習和復習,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雨課堂”對教師的知識儲備和教學能力要求更高,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強化師生互動,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效果。實施這種教學形式,實驗組學生學科探索能力得到較大的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強,優于對照組學生。
通過手機微信載體可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隨時隨地預習、復習功課,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同時,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1~2]。啟發式教學是教師和學生一起對教學內容,運用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學習新內容。在老師帶領下引導學生模擬開展臨床工作,保持良好互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PBL在國外開展多年,實踐證明能提高醫學專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3~5],對醫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有“級聯效應”[6],存在互相影響[7]。IPE課堂是由教師灌輸轉為主動性學習,結合PBL及啟發式學習可以有效提高醫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4,8~9]。本研究中,實驗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優于對照組學生,實驗組學生外科學總論成績、考研升學率及執業醫師通過率,均優于對照組學生。提示實驗組的學習體系對醫學生的各方面自主學習能力均有積極作用,對于培養醫學生終身學習能力有積極的促進作用[10]。
臨床外科教學改革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改革創新可以教學相長和更新知識,進一步提高臨床教學質量。為響應創新、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我校在外科教學中進行跨專業、線上線下混合外科學總論教學嘗試,旨在培養新時代醫學需要的醫務工作者,當然,由于條件所限,跨專業教學模式目前暫未全面鋪開。將跨專業教育模式更加廣泛的運用于各科教學,摸索出一條更適合新時代醫學教育之路,是我們醫學教育工作者的根本職責和奮斗目標。
參 考 文 獻
[1] ?CHAN L K,BRIDGES S M,DOHERTY I,et al.A Qualitative Study on How Health Professional Students and Their PBL Facilitators Perceive the Use of Mobile Devices During PBL[J].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2015,9(1):83-95.
[2] ?王帥國.“雨課堂”:移動互聯網與大數據背景下的智慧教學工具[J].現代教育技術, 2017(5):26-32.
[3] ?曾芬蓮,張詠梅,黃蕓,等.PBL教學模式對護理本科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影響[J].中國社區醫師,2017,33(23):166-169.
[4] ?魯明騫,李圣杰,李書國,等.PBL教學模式在醫學本科生科研訓練中的應用[J].中國病案,2017,18(6):84-87.
[5] ?夏西超,于瑞雪,李冰潔,等.PBL教學法對全科醫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影響[J].衛生職業教育,2018,36(20):144-146.
[6] ?肖立,孟立軍.“級聯效應”:一項基于PBL美國21世紀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質性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7(12):38-45.
[7] ?蘇彤,潘霄,崔軼,等.以《醫學心理學》課程為例探討醫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對PBL教學效果的影響[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8,17(2):157-161.
[8] ?曾芬蓮,張詠梅,黃蕓,等.PBL教學模式對護理本科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影響[J].中國社區醫師,2017,33(23):166-169.
[9] ?夏西超,于瑞雪,李冰潔,等.PBL教學法對全科醫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影響[J].衛生行政管理,2018,36(20):144-146.
[10] ?鄔元曦,劉英超,呂伯東,等.“云PBL”學習法對醫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影響研究[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9,11(13):36-39.
(收稿日期:2019-12-02 修回日期:2020-02-03)
(編輯:梁明佩)
基金項目:廣東省本科高校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2016259,2017264);廣東醫科大學教育教學研究課題(201605)
作者簡介:李天煜,男,教授,主任醫師,醫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結直腸癌基礎與臨床、臨床醫學高等教育。E-mail:437565935@qq.com
通信作者:梁繼娟。E-mail: 673084682@qq.com
[本文引用格式]李天煜,梁繼娟,許子豪,等.跨專業外科學總論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右江醫學,2020,48(4):315-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