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玲玲
【摘要】在全民健身的號召下,我國體育教育也開始向“終身體育”理念轉變,提高全民身體素質,首先需要從根本上形成“終身體育”的理念,才能自覺主動地投入到體育鍛煉中。針對高中體育教育,對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理念方面做了相關的研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體育教學?終身體育意識?全民健身
當代學生在升學的壓力下,整日埋沒在題海和文化知識中,很少有體育鍛煉的機會,即使學校有相關體育課程,也都是抱著敷衍的態度進行體育鍛煉。近幾年來,高中學生在體育運動中身體不適而昏厥的現象屢見不鮮,高中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成為體育教育重要任務。因此,不論是在學校還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學生都應該要有體育鍛煉的意識,并且要在長期的高壓環境中生存和生活,就需要體育運動作為調節,可見,終身體育意識對于學生的終身發展有重要意義。
一、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重要意義
終身體育意識是一種可持續發展觀的健康意識,可持續發展觀下的“終身體育”理念要求學生要正確對待體育運動,從被規定參加體育鍛煉到自覺參與體育鍛煉,這將使學生終身受益。高校教育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能夠幫助學生擺正對待體育課的態度,同時這也是我國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的要求。
二、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有效策略
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是體育教學中一種新的具有創新性的教育理念,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
1.建立完善的教學體系。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需要有制度作為基礎保障,因此要建立完善的、系統性的體育教學體系,一方面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良好的體育教學環境,另一方面保證學生能在該體系下掌握全面的體育知識和技能,并且這些技能也能被用于學生的生活中。此外,教師要有創新型的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手段,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需求,因材施教,注重學生個體間身體素質的差異。
2.提高教學課程安排的合理性。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需要學校和教師合理地安排課程,不僅要有體育理論知識的課程,幫助夯實學生的理論基礎,還要設置相對應的體育實踐課程,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并在實踐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及時完善。教師還要注意選擇合適的體育教材,教材內容除了涉及基本的體育常識之外,還應該包括實用性的體育運動中出現損傷的應急性措施以及對培養學生體育精神的內容。教師要注意觀察學生的身體特點,從大范圍的男女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差異,到個體之間生理和心理甚至個性的差異,以便合理地調整訓練強度和訓練量。比如,男生體力較女生更好,因此更適合一些強度較大的體育運動;而女生由于體力的限制,可以做一些強度較低的體育運動,而達到同樣的鍛煉效果可以通過增加訓練量來補充;對于一些運動能力比較差的學生或是性格較為內斂的學生,教師在鍛煉的過程中應當給予更多的關注,一是幫助他們融入到集體中,二是根據學生不同的身體狀況,遵循量力而行的原則。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使教學資源得到了優化配置和有效利用,還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3.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要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首先需要從培養學生對于體育的興趣入手。有了良好的積極性,才能保證學生對待體育課的積極性和熱情。因此,體育課堂上,教師要善于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和豐富多彩的課堂形式來增添體育課堂的趣味性,增強學生的參與熱情。例如,50米競賽,根據學生運動能力、性別特點,通過分組的方式或接力賽的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有競爭就會有更強的動力,讓學生在競賽過程中收獲成就感,從而喜歡上某項運動,達到終生體育意識培養的目的。
4.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體育教師作為施教者,不僅影響學生對于體育技能的掌握,也影響了學生上體育課的積極性。研究表明,學生對于教師的喜愛程度與對該堂課的參與積極性呈正比。因此,體育教師要多關注學生的情感表現和身體狀況,多給予學生人文關懷,以老師兼朋友的身份與學生相處,重視學生興趣點的培養,并根據學生的興趣適當地調整教學內容,這樣才能做到真正為學生考慮,以真心對待學生,學生自然也會以真心回饋老師。
現代體育教學應當立足于學生的長遠發展,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完善和豐富自己的教學手段,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給予學生關懷,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建立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需要從培養學生的興趣點入手。體育運動項目繁雜多樣,體育教師要善于觀察和發現學生的長處以及感興趣的體育項目,以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
參考文獻:
[1]牟海洋.在體育教學中如何培養終身體育意識[J].散文百家,2019,(2):230.
[2]孫曉東,姜俊巧.淺析高中體育教學中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2019,(5):53.
[3]寧新輝.培養終身體育意識?改革大學體育教學[J].中外交流,2018,(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