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敏
【摘要】初中階段是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初中階段,不同學科教師在課堂上都應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情感態度。而初中歷史學科在初中階段更應發揮積極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初中歷史?情感態度?核心素養
初中歷史學科,作為主觀性較強的一門學科,在學生情感態度培養方面,肩負著重要的作用,我們常說,歷史雖然是客觀的,但又夾雜著不可替代的主觀態度。因此,歷史教師要以歷史核心素養為指導,以“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為指引,讓自己的歷史課鮮活和靈動起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
一、樹立責任意識,做新時代的公民
隨著統編歷史教材在全國范圍內使用,歷史學科、道德與法治學科還有語文學科在德育教育中發揮的作用受到重視,歷史學科也擔負著重要的使命。聯系當下初中生優越的生活環境以及充裕的物質條件,一些學生被某些錯誤的價值觀影響,不僅在知識學習上存在較為嚴重的不足,在責任擔當上也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問題。
因此,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歷史上發揮過重要作用的人物培養學生的擔當意識。重要的歷史人物在歷史進程中發揮著積極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歷史人物并不一定是帝王將相,只要他在歷史進程中做過積極的貢獻,推動了歷史的進程,就是值得歌頌和學習的。
統編初中歷史教材,重新加入了革命志士鄒容的內容,鄒容在十幾歲時即自費留日,在留日期間寫下了《革命軍》,影響深遠,推動了革命的進程。
鄒容的例子對初中學生具有很大的教育意義,鄒容和初中生年齡相仿,年紀輕輕就抱有革命志向。在今天的和平年代,雖然不需要學生再為國家慷慨赴死,但是國與國之間仍然存在著發展的競爭和壓力,初中學生理應以報國為己任,勇于擔當。
二、樹立全球意識,積極融入世界
今天的世界是開放和多元的,閉關自守和固步自封的觀念早已經被拋棄。但是,在教學中,很多教師仍然固步于知識的傳遞,滿足于完成教學目標。這樣的想法,讓歷史課堂的作用縮水,沒有真正發揮歷史課堂的作用。歷史教學不應局限于課堂和考試,而應有更高和更長遠的立意。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高瞻遠矚,相繼提出一系列走出去的大政方針。從亞投行到一帶一路,體現了中國作為崛起的大國的責任和擔當。
而今天世界發展的趨勢是,經濟全球化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深入發展,如果歷史教學不能緊跟時代,那么我們的青少年,也有可能落后于世界的潮流。
歷史教師在課堂上,要引導學生關注時政的發展。雖然是歷史學科,但是歷史和時政是緊密相連的,就像我們所說,“政史不分家”,歷史學科上的很多內容,如民族區域自治,“一帶一路”“一國兩制”“改革開放”等,既是歷史學科的重點內容,也是道德與法治學科的重點內容。學生樹立全球意識,既要關注本國時政,更要密切注意國外的發展。古代時,有責任擔當的青年學子就以“風聲雨聲讀書生,國事家事天下事”為自己的座右銘。近代革命家梁啟超先生也明確指出“少年強,則國強”。顯然,一個國家融入世界,緊跟時代潮流甚至領引時代潮流,青少年學子的責任意識和全球意識,也影響著國家的長遠發展。如果青少年學子固步自封或者盲目自大,那么將來國家的發展可能就受到掣肘。
三、踐行核心素養,落實學科目標
自2016年開始,語文、歷史以及道德與法治學科進入統編教材的編輯進程,河北省高中也自2018年開始進行新一輪高考改革。以初高中階段的改革為契機,對初中歷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出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學科核心素養公布以后,近幾年指導教學的三維教學目標逐漸向學科核心素養過度。何謂核心素養,簡單而言,當學生從課堂走出去,他遺忘了所學的具體知識,而沒有忘記的能力,就是核心素養。
對于歷史學科而言,踐行核心素養,就是落實學科教學目標。如歷史學科素養中的家國情懷,家國情懷在核心素養提出之前,我們可以把其歸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家國情懷提出以后,雖然從范疇上屬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但是“家國情懷”更為直接和形象。家國情懷既是一種期許,又是一種要求。讓初中生懂得家與國的辯證統一關系,懂得愛國與愛家是并行不悖,甚至愛家需要服從于愛國。
史料實證也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之一,史料實證從字面上看是一種歷史學科素養,但是,從實質上而言,是一種科學的歷史學科精神。我們常說“論從史出”,有幾分史料,說幾分依據,史料實證反應的是“實事求是”,是科學和嚴謹。在今天功利和浮躁的社會背景下,能夠堅持科學嚴謹的學習和做事,是難能可貴的。
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歷史課堂情感態度的培養,充分發揮歷史課堂的德育教育作用,融入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有效落實傳統的三維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趙凱.試論初中歷史教學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的實現.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
[2]蘇澤園.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落實策略.中學歷史教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