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琴
【摘要】小學數學應從單元整體出發,從核心素養出發構建整體教學新時空。素材或者教案設計上重通盤考慮、重整體把握、重前后聯系;課中授課上,重左右縱橫、重相關聯系、重連古接今;課后練習中,重起承轉合、重拓展延伸、重整體合攏。
【關鍵詞】核心素養?整體把握?起承轉合?前后統整?單元梳理
一、教案設計上重通盤考慮、重整體把握、重前后聯系
課中的精彩源自于課前教案的精心設計。課前準備越充足,越有課中的精彩、絢麗和厚重。這種“準備”除了在豐富、補充和創新上下功夫以外,還應該在知識是前后銜接上重通盤考慮、重整體把握、重前后聯系。的確,教材作如是選擇,并不意味著我們的教師亦可以亦步亦趨。教師完全可以根據學生當下的學情進行調整,如以前知識不扎實的就多一些舊知鞏固,前后有聯系的就多一些上下銜接,碎片化的就應該通過整體把握進行新的整合。
例如,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時,可以通過“起承轉合”四字法對學習內容進行整體設計。“起”——設計“9加幾”的練習,滲透“湊整”的數學思想;“承”——設計《8、7、6加幾》和《5、4、4、2加幾》的練習;“轉”——通過“20以內進位加法解決問題”;“合”——對知識進行系統整理,鞏固練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計算。
“解放課堂,從解放學生開始;解放學生,從解放教師開始。”可以發現,上述教學設計做到了“解放教師”:不是對現有教材進行簡單復制和粘貼,而是“起”中打基礎,“承”中有創新,“轉”中有生機,“合”中有綜合。這樣的整體把握隱含著我們對于數學教學一種更理想的期盼:相對于“湊十法”而言,“交換位置相加,和不變”等規律的舉一反三,才是數學學習更加需要的目標。為此,在備課時,我們就應該注重一個“整”字,以此搜集資料、組合資料、甄別資料,為課中的精彩奠定堅實的基礎,當然,也為核心素養的落地生根奠定基礎。
二、課中授課上,重左右縱橫、重相關聯系、重連古接今
既然強調核心素養,那么,靜止的、一成不變的、死氣沉沉的課堂就是要不得的。的確,好的課堂不是靜止的播撒,而應追溯知識的源頭,注重知識的拓展,注重知識的應用。學生回答問題時不是孤立地一問一答,而是注重左右縱橫;課堂進程,不是單線條地向前推進,而是注重相關聯系;總結相關概念時,不是平面提出,而是立體地連古接今,從諸多平行概念的交叉、重疊和外延上進行有意義的梳理、歸納和總結,在一個更高的層面獲得其內在聯結和結構統一。
比如,學習完《100以內的數的認識》單元之后,引領孩子們進行梳理:你如何為大家介紹“38”這個數字:
38讀作三十八;
38是個兩位數,十位上是3,個位上是8;
38是由3個十和8個一組成;
與38相鄰的數有37和39;(數數:35、36、37、38、39、40……)
38是個雙數;(34、36、38、40、42……)
……
不僅僅是“38”,100以內的更多數,都可以通過這樣的“上掛下聯”進行梳理,進行記憶,進行鞏固。對此,教師應睜大火眼金睛,發現更多內在的“聯系點”“銜接點”和“拓展點”,力爭讓一條或明或暗的“主線”串聯更多的知識,讓核心素養在這樣的“串聯”中一點一滴地落實。
三、課后練習中,重起承轉合、重拓展延伸、重整體合攏
與“就課布置作業”這樣孤立的課后作業相比,著眼于前后統整的作業布置和作業練習,更強調學習資源的整合與生成,更強調知識點的發生、銜接和擴充,更強調數學活動的整體推進和綜合應用,當然也更注重“批判質疑能力、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等核心素養的培育。作為練習的更新者——教師,應該在練習的設計上多一些思考,讓前后縱橫和左右聯系成為設計練習時的一個重要的試點。
比如,關于位置與方向的學習,高年級時布置作業就不應該僅僅是本課的作業,而是重起承轉合、重拓展延伸、重整體合攏:先設計“根據一個方向確定其它七個方向”的練習;再設計通過第幾行、第幾列確定物體的位置等練習,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設計有關角的概念的練習,設計一些路線圖讓學生用量角器測量角,最后再設計根據“西偏南40度方向8km”確定位置等練習。
在這種“無所不在的”聯系和練習中,“思維就會被激活,創造的火花就會不斷閃現。”而這歸功于教師在整體視野下的作業設計,歸功于一種大局觀的始終滲透,歸功于知識邏輯關系和內在聯系的準確把握,歸功于一種層次感和遞進感的順暢定位,歸功于循序漸進、螺旋上升之規律的純熟運用。
引領孩子們在數學的密林深處,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由面到立體、由分散到集中、由集中到核心,使知識結構“見木又見林”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也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中不可或缺的因子。無論是課前的精心備課,還是課中的靈活發揮,抑或是課后的拓展延伸,教師都應該在整體上下功夫,在細節上細推敲,在過程中夯基礎,以此打造生機盎然的整體教學新時空。
參考文獻:
[1]賀承德.怎么上課,教師才喜歡[J]教師博覽,2017,(1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