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娜
摘要:基于當前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并且在一段時間內仍然會持續發展的時代語境,關注到高校品牌構建這個歷久彌新的話題,尋求高校品牌構建的特殊要求與以人為本精神之間的契合點。結合文獻研究、比較分析和人類學相關理論知識以微平臺界面設計為研究對象,展開個案研究。探索結合“以人為本”精神的高校品牌構建的一般邏輯和規律,并為高校微平臺界面設計出現的諸多問題尋求解決路徑。
關鍵詞:微平臺 品牌構建 以人為本 界面設計 策略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0)05-0082-03
Abstract: Based on the current rapid development of mobile Internet, which willcontinue to develop for a period of time, we pay attention to the eternal topic ofuniversity brand building, and seek the point of agreement between the specialrequirements of university brand building and the people-oriented spirit a case studywas conducted based on literature research,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anthropologyrelated theoretical knowledge. To explore the general logic and law of university brandconstruction combined with the spirit of "people-oriented", and to find solutions formany problems in University micro platform interface design.
Keywords: Micro platform Brand building People-oriented Interface designStrategy
引言
當今社會的變革已經顯而易見了,基于數字化、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人類體驗著前所未有的便捷和無界。其中的每一個因素都使人類的生活發生了顛覆性的轉變。想必歷史上的某些事物從興盛到衰敗,最終成為文物被陳列在博物館中,也和這些顛覆性的轉變密切相關。舉個不太確切的例子,由于移動支付的普及,人對于錢包的使用率呈現斷崖式下降,以往以生產錢包為業的生產商為謀生計紛紛轉行,那么或許在2020年后出生的孩子將不再知道錢包是何物,甚至有一天,他們會在博物館里了解到錢包的材質、構造及使用方法。
一、微平臺作為高校移動服務平臺的載體
我國移動校園建設開始于2010年左右,在不足十年的時間中,歷經四次發展變遷,從最早的WAP到APP,其后到APP+H5,最后到現今多入口一體化的新階段[1]。在移動校園的發展過程中,各個時期載體有其相應特點,如表1所示[2]。
《2018微信年度數據報告》顯示,2018年,微信日登錄用戶約為10.1億人次;日發送微信消息約為450億條,較2017年增長18%;日微信音視頻通話次數達4.1億次,較2017年增長100%,可見,在當今時代,微信成為當前高用戶活躍性的移動社交及服務平臺,本身具有廣泛的用戶基礎;另外,基于微信APP的基礎框架及接口進行高校移動服務的開發,可與高校網頁服務系統對接,有效縮減開發和運用帶來的經濟成本、時間成本以及后期的維護成本;第三,基于微信平臺進行的高校移動服務開發,降低軟件與硬件之間的兼容性帶來的使用問題,使用戶有較為穩定順暢的體驗且易于推廣。由此可見,微平臺作為高校移動服務平臺是符合高校需求和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微平臺作為高校品牌構建的重要表現形式
高校品牌構建的必要性已然無需贅述,在這里簡要探討高校品牌構建與其他品牌構建的差異性問題。高校作為一個給予知識、培養人才的專門性組織機構,本身具有一定的社會身份和影響力。故在兼備一般品牌構建基本特征如品牌經濟、品牌管理及品牌傳播的基礎上,還應充分體現時代使命、社會責任、文化積淀及人文素養等諸多因素。高校品牌構建的一個重要外化形式即高校品牌視覺形象設計。
走訪國內各大高校,每所高校無一例外都具有一套自己的品牌視覺形象設計,由此可見,高校品牌構建已實現零盲區的初級目標。至于品牌構建的效果自然是參差不齊,究其原因,又是一個及其復雜的問題,其中涵蓋了美學、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民族學等諸多學科,而這些學科恰好有一個共同的載體——就是人本身。基于移動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并結合高校品牌構建的需求,筆者以微平臺界面設計為例,把設計中蘊含的復雜問題進行梳理和總結。
世界的瞬息萬變帶給人們驚喜的同時也會帶來挑戰。每個人、每個行業都面臨著挑戰,高校的發展也不例外。查閱大量關于“移動服務平臺界面設計”的文獻,大多側重于描述具體的設計方法,但也曾提及關于人對設計的介入。如李峻在《高體驗度的游戲虛擬物品交易APP界面設計》一文指出,“在界面設計中要注意界面設計的合理化、平臺形象設計的生動化、視覺安全的重視化三個方面,從用戶的角度出發優化用戶體驗,同時提升品牌的競爭力[3]。”馬曉春在《面向數字時代的導航地圖信息設計>一文,系統講述了數字化時代導航地圖存在的重要意義,并對其設計策略給出較為完善的建議。筆者注意到在結語部分,馬曉春提出“地圖始終服務于人類的本質”,對此深受啟示。設計的本質即是服務于人,可以通俗的理解為“以人為本”,高校微平臺是以手機移動端為主要載體的服務平臺建設,其作用于所有高校教師及在校學生,受眾面十分廣泛,故其設計同樣應以服務于人的本質出發。故本文討論的是“以人為本”為核心的高校品牌構建思考,希望能為高校微平臺界面設計提供借鑒之意。
三、“以人為本”為核心的高校微平臺界面設計策略
“以人為本”一詞并不陌生,是立足于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延伸。在中國,最早提出“以人為本”這一概念的是管仲,在其《管子》一書中寫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4]”。而后,以人為本思想在教育界的引用頗為廣泛,如“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以及“學校教育,學生為本”等。故高校微平臺界面設計應從“以人為本”的核心出發,更多強調以人或人的經驗為出發點進行設計研究和設計實踐。
現如今,移動校園處于由APP+微信+騰訊+支付寶協同使用的階段,由于APP的設計和運營費用較高,考慮到運行成本的現實情況,使借助微信平臺實現高校信息化服務的廣泛性與日俱增,拋開二者的計算機應用技術差別來看,微平臺界面設計的基本流程基本可遵循APP設計的基本流程。
智能手機APP用戶界面設計主要包括信息架構、交互行為、視覺界面,其設計的基本流程“一般認為,用戶界面設計是在信息結構確定的基礎上對用戶行為進行重新組織,進而完善視覺設計,其交互行為組織和視覺設計之間是一種線性的遞進關系[5]。”這種遞進關系的處理過程則反映出高校品牌構建的邏輯和方法。高校微平臺界面設計應包括用戶研究、信息構架、視覺設計三個模塊。
(一)以人為本的用戶研究
高校微平臺的廣泛使用,其受眾群體具有穩定性,故應以受眾的角度出發,首先對受眾進行分析,主要可從經驗性特征和易操作性特征兩個方面著手。
對微平臺用戶行為進行邏輯性分析是先于微平臺界面設計所做的必要性研究。用戶在使用微平臺的過程中,往往依照往常使用的其他服務平臺的操作流程進行。所謂經驗是指認知主體即人在與外界世界眾多事物的真實交互中獲得的認知,用戶在使用微平臺時具有經驗性行為邏輯特征,往往會先調動過去的認知經驗進行操作,然后在與用戶界面的交互中又不斷產生新的認知。這些經驗式操作流程會潛移默化影響用戶的實際操作。如在微信公眾號使用中,出現在屏幕下方的左右箭頭(<、>)的作用是上次操作與這次操作的循環,而在頁面左上方出現的“×”號則意味著關閉頁面,這是根據用戶對“<、>、×”等符號的經驗認知而設定。當用戶看到這些符號時,就會主動調動過往經驗,而這經驗是人類認知活動的基礎。
互聯網時代有一個較大的優勢是人們可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工作、娛樂、獲取信息,倘若在操作流程中用戶感受到過于復雜或因有悖于經驗認知的操作所帶來的反復操作,會直接影響用戶是否繼續使用微平臺的熱情和持久度。但需要明確的是,用戶的經驗認知也是存在差異性的。如在打開一個界面進行操作時,中老年用戶由于對新事物的距離感和缺少認知經驗,會反復觀看界面以確保正確的操作,而青年用戶對界面中的信息引導識別速度較快,同時還會關注界面設計的視覺效果,由此可見,用戶的經驗認知和視覺認知都存在明顯差異。高校界面設計的受眾群體是在校師生,學生最為受眾主體,年齡分布于18-24歲之間。故在微平臺設計時,應符合青年用戶的經驗認知和視覺認知習慣,優化界面交互體驗,使用戶在使用微平臺界面時盡量避免用戶使用過程中出現重復性操作。
結合以上分析,筆者認為應根據用戶經驗認知和視覺認知,梳理用戶的行為邏輯特征,同時結合微平臺提供信息服務的基本特征和易操作性目標,從而確定微平臺界面設計的基本邏輯。
(二)基于用戶使用邏輯的信息構架
在信息構架設計時,設計者習慣于采用數理邏輯或分類邏輯的方式進行信息構架的分層。筆者認為,高校微平臺信息構架設計,依然應當遵循“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結合用戶行為邏輯進行優化設計。以用戶行為邏輯為優先優化信息架構并非一定是簡明扼要的,反而可能是看上去功能屬性較為繁雜的信息構架,但卻是用戶所認為的直觀便捷的信息架構。值得一提的是,用戶在使用過程中,更關心的是是否能在短時間內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只要層級信息是符合用戶使用邏輯的,即便是復雜的,也并不影響用戶使用。因此,高校微平臺的信息架構設計,不能單一地依靠數理邏輯構架或分類邏輯構架進行界面設計,同時應結合用戶的思維邏輯和行為邏輯,明確用戶使用界面的目的和需求。用戶思維邏輯和行為邏輯,大多基于前文所述用戶的經驗認知和視覺認知,是在界面設計中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素,故在設計信息構架時,更應當優先考慮用戶的思維邏輯和行為邏輯來設計信息構架的層級或變更層級信息。使用戶使能更快速、輕松的完成任務操作、解決問題。
(三)求同存異的界面視覺設計
高校微平臺視覺設計是基于微信公眾號為載體的,具有廣泛的用戶基礎、運營成本低、可直接對接網頁服務系統、兼容性好等優點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體現在界面視覺設計的局限性。微信公眾號是一個面向大眾的服務平臺,為了最大范圍兼顧用戶群體的需求且便于操作,往往會設定一個基本框架,用戶只能依托框架進行內容的填充,故易呈現出同質化傾向,由此一來,微平臺界面設計求同存異的差異性設計顯得尤為重要。
1.標題與版頭設計:在高校微平臺界面設計的標題與版頭設計部分,已有部分高校意識到借助微平臺構建高校品牌并傳播,且皆各有特色,本文只列舉—二,加以說明。圖1、2分別為南開大學和中國美術學院校園為平臺推送界面的設計,微平臺界面設計的框架十分鮮明,且不易更改。筆者注意到,各個高校在微平臺的界面設計存在差異性,如南開大學在每篇推文的版頭設計,添加線條的動態表現式,呈現出由“南開大學主樓圖形”向“南開大學”文字的過渡,使原本靜態的界面富有動感和韻律,同時成為高校品牌構建的視覺呈現方式之一。圖2為中國美術學院微平臺界面設計,標題設計為“主標題/副標題”的形式,—方面是梳理推文所屬類別,另—方面展現中國美術學院注重人文素養的培養,處處彰顯“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實踐宗旨,潛移默化深化高校品牌;除此之外,在微平臺界面設計的版頭統一添加以中國美術學院及其logo為主要視覺元素的圖片設計,與南開大學版頭設計有異曲同工之妙,以此途徑塑造學校品牌。
2.色彩使用規則:高校品牌塑造往往借助于高校視覺識別系統中的標準字、標志或輔助圖形,在微平臺界面設計實踐中,還應注意到標準色的使用。這里所說的標準色可以是單色亦可以是復色,如中國美術學院采用其標準色紅色,這個紅色的色號取自其標志中的紅色,故在使用過程中,界面設計始終傳遞給用戶和諧統一的視覺感受。南開大學則在設計中采用了多種色彩,但幾種色彩的設置亦是設計選擇后的產物,如圖3所示。將南開大學色彩導入Photoshop軟件中進行色彩提取和比對,發現色彩的HSB色彩模中的S值(即Saturation表示色彩的飽和度)均為75%,說明兩種色彩選取并非僅僅依據感性的色彩喜好,而是基于對色彩三要素即色相、飽和度及色彩亮度進行科學的數據解析所得,雖然兩種色彩具有不同的色相和亮度,但是飽和度的數值完全相同,使色彩與色彩之間存在一種隱形的理性規律,故用戶在觀看使用微平臺界面時,即保留色彩使用的多樣性,同時不同色彩并置使用也未顯突兀。
3.網格體系的使用:微平臺作為高校服務于用戶的一種載體,其視覺形象設計除了前文中說到其界面設計中的版頭設計和色彩設計,另外一個及其重要的設計形式則是版式設計。微平臺大多借助網格設計進行文字和圖片編排,故在界面設計時應尋找相應的網格體系。網格體系的主要特點是運用數字比例關系,通過嚴格的計算,對平面作出空間劃分,從而指導和規范版面中視覺元素的布局以及信息的分布與排列[6]。高校微平臺界面設計應體現校園文化、社會責任、文化積淀及人文素養等內容,草率選擇微平臺中已有模版進行界面設計,有礙于高校品牌的構建與傳播。應根據高校品牌定位、品牌特征確定專屬性強的網格體系,而后進行微平臺界面的版式設計。網格體系的確定,首先需要以正文為主要參照標準,選擇適合的字體、字號及行距,確定網格的行高,以此為參考,其標題或輔助說明文字的大排列方式應與正文保持一定的規則,呈現一定的比例關系;第二,確定網格系統后,推文中的圖片和文字的編排皆應遵循網格系統的使用規范,在秩序中尋求變化;第三,網格系統一經確定,應作為微平臺界面設計的標準尺度,一般可應用于本校微平臺中所有界面設計。
基于對上述兩所高校微平臺界面設計的分析,筆者發現,許多高校微平臺界面設計存在諸多問題。以筆者所在院校——太原工業學院為例,瀏覽其微平臺公眾號的界面設計,并截取部分界面,總結其中存在的較為突出的界面設計問題。如圖4所示:每一篇推文中,沒有呈現具有太原工業學院學校品牌特色的視覺元素,用戶在瀏覽界面時,不會對其學校品牌有較為深刻的記憶,故不利于高校品牌形象的構建與推廣;推文中部分圖片清晰度較低,用戶觀看界面的視覺體驗較差,界面設計缺乏品質感,影響用戶對校園品牌的認知;推文中各種色彩搭配使用欠推敲,缺乏理性分析和科學縝密的色彩體系構建,用戶瀏覽界面時被沒有規則的色彩信息干擾,影響閱讀的舒適性與流暢性;太原工業學院界面設計中顯然未使用網格體系將文字、圖片進行有效編排,故呈現出混亂的版面編排設計。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試對太原工業學院微平臺界面設計進行改良設計,如圖5。首先通過調研,總結設計符合高校受眾群體的信息構架,在首頁進行全面展示,便于用戶操作;其次,設計具有高校品牌形象特征的圖形、視覺形象,塑造學校品牌;再次,針對太原工業學院微平臺界面設計,從色彩選取、版式設計等諸多方面進行改良。通過對太原工業學院微平臺界面設計進行改良設計,起到有效構建特色鮮明的高校品牌、提升高校品牌認知的目的。
結語
手機成為人類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當前時代發展下的必然結果,高校品牌構建基于微平臺進行傳播,其界面設計是最為直接的傳播途徑。其信息框架設計應以用戶使用邏輯為出發點,真正做到以人為本的框架構建,同時配合具有理性與感性并重的界面設計,以科學作為設計的基石,才能強化用戶從視覺感知到精神認同的品牌意識,是高校品牌構建的重要環節。
基金項目:201 7年太原工業學院“大學文化”研究專項,項目編號:2017RWZX02。
參考文獻
[1]蔣東興,種連榮等.高等教育信息化創新應用案例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2】王磊、門海,張濤.一體化微服務平臺:高校移動校園發展新探索.中國電化教育[J].2017(11):120.
[3]李俊,朱琰翎.高體驗度的游戲虛擬物品交易APP界面設計[J].包裝工程,2018,39(6):32-39.
[4]商務印書“萬有文庫”版本《管子》,1936(2):8.
[5]占煒,都江.“行為邏輯”與“視覺體驗”的互動演進——青島地鐵災害報警系統用戶界面設計的路徑解析[J].裝飾,2016(2):83.
[6]單筱秋.比例、數列、模度在版式網格體系設計中的運用與分析[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8(1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