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雷
摘 要:通過對高區初中體育課中的公開示范課與日常教學課學生的心率、全課練習密度等進行綜合比較研究,得出結論:教師應注重對日常課堂教學的運動負荷的安排,更加關注學生在體育課中的身體素質的發展,以此來推動體育課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初中生;體育課;平均心率;練習密度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隨著體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與學生都在悄然發生著變化:教師的教學過程更加精彩,教學手段日益豐富,教學方法日益靈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提高,思辨能力日益突出,技能掌握非常廣泛。但是回顧體育課教學,學生承受的生理負荷是否達到體育課的標準,身體素質的提高是否達到了專家的預期,是這些年關注比較少的。因此,本文對近一年來在高區初中學校進行的各類體育公開示范課與本學校教師的日常體育課進行比較研究,揭示目前初中體育課堂中存在的問題,更好地為以后的日常體育教學服務。
二、研究對象
2015—2017學年高區初中體育公開示范課20節與威海九中日常體育課20節。
三、分析與討論
(一)公開課與日常課上課內容概括分析
本研究聽取了高區公開示范課20節,初中四個年級都有所涉及,基本上涵蓋了初中體育教材基本內容(一)中所涉及的六大類。同時選擇性地聽取了本校教師的20節日常課進行對比分析。
全課練習密度一般可以反映一堂體育課運動負荷的數量。(1)兩種課的全課練習密度基本能達到體育課規定的35%以上的數值。(2)公開課的全課練習密度基本上大于日常課的練習密度。這可能與公開課的上課教師與學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磨合,使得整個上課過程非常流暢、學生也能充分理解教師的意圖有關。另外也與公開課的場地、器材是否充足,是否能保證學生進行充分的練習有關系。(3)無論公開課還是日常課,當把籃球教材作為上課內容時,學生的練習密度非常大,有利于學生技術動作的學習。這可能是由于球類項目基本能保證每人有一個球進行練習,從而減少了等候的時間與次數。(4)從公開課的內容安排上,有16節課采用了一課一教材加體能練習的模式,有4節初三的復習課采用了一課兩教材,而我們的日常課都采用了一課一教材加體能練習的模式。從這些安排我們可以看到,現在的課堂基本上摒棄了一課兩教材的模式,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練習密度,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5)日常課作為課堂的主旋律,理應引起教師更多的重視,因為只有日常課的全課練習密度真正落到實處了,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運動技能的掌握才能不在話下。所以,教師需要在上日常課時認真備好課、備好教材、備好學生。
(二)公開課與日常課學生平均心率情況分析
全課平均心率一般是反映一節體育課的運動負荷的強度,它和全課練習密度較為全面地反映了運動負荷的強度與數量,因而成為衡量體育課運動負荷的重要指標。依據運動負荷價值閾的基本理論,心率維持在140次/分左右時,心臟的每博量最大,鍛煉效果也最好,因此被確定為適宜體育課運動負荷的強度指標。(1)公開課學生的平均心率覆蓋比較廣,集中在130~150次/分,而日常課學生平均心率覆蓋比較窄,多集中在120~135次/分。主要原因是上公開課時學生認真且高質量地去完成練習,另外教師準備充分、組織嚴密、設計新穎,使得學生練習密度大。(2)日常課學生平均心率總體存在偏低的情況,需要教師認真關注,提高課堂的有效教學效率,采取多種練習方法與手段提高學生的練習密度與強度。(3)男女生在上同一內容時,平均心率會存在差別。其可能與男女生對練習內容的興趣程度和心理狀態相關。
籃球、跳繩課運動負荷比較大。跑、跳高等內容則屬于較適宜的中等運動負荷。而雙杠、墊上運動等靜力性項目則屬于小運動負荷。通過課后隨訪,我們可以了解到:籃球、足球等項目由于對抗性強、競爭較激烈而受男同學喜歡,跳繩、排球等由于觀賞性強、普及面廣而受女同學喜歡。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公開課的全課練習密度與平均心率均要高于日常課。
2.日常課應吸取公開課的優點,切實把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放在首位。
3.充分發揮體育教師的主導作用,提高日常體育課堂教學質量。
(二)建議
1.在日常體育教學課堂中,教師應想盡各種辦法提高學生的練習密度和平均心率。如,在教材內容上,盡量采取一課一教材加體能練習的模式;在課堂組織上,講解示范、停頓次數盡量科學合理,增加練習的次數,加大練習的密度。
2.體育教師應從“經驗型”向“學習型”“研究型”靠近。具體體現在:在掌握自身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還應去了解與關注相關學科(心理學、社會學等)的知識,拓寬自己的知識廣度,以此來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另外,在教育教學中,多發現與探索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并去創新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最終實現日常教學的最優化,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
參考文獻:
[1]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第2版.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117.
[2]何曉渝.中學體育課運動負荷及練習密度的調查分析[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2004(12):77-79.
編輯 張俐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