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教學改革是學校教學工作的重要內容,許多學校都在開展,但如何改革、從何處著手卻是一些學校不得不思考的問題。根據思考,嘗試從五個方面闡釋這一問題。
關鍵詞:課堂教學改革;理念;管理;培訓;模式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深化課程與教學方法改革,改進教學方法,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增強課堂教學效果。近年來,各學校紛紛開展了以打造高效課堂為目的的課堂教學改革,涌現出了諸如江蘇洋思、山東杜郎口等課改典型學校。但由于各種原因,一些學校在課改過程中出現了不少困惑和問題。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些年到杜郎口中學學習取經的學校很多,其中不乏“復制”其模式的,但杜郎口中學校長說:“全國有許多學校學習借鑒杜郎口的課改模式,但沒有一所學校做得和杜郎口一模一樣。”各地的課改實踐說明,課改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簡單的模仿。筆者認為,要順利推進課改,必須先要弄清楚“課改改什么”這個問題。
一、改理念
這是課改首先要弄清楚的問題。關于理念,辭海對其解釋有兩條:一是看法、思想,是思維活動的結果。二是觀念。通常指思想。有時亦指表象或客觀事物在人腦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課改是對傳統課堂教學思想、教學方式等的改革,而高效課堂是相對于“低效”“無效”甚至“負效”的課堂教學而言的。傳統的課堂過分強調教師的教而忽視學生的學,“鳩占鵲巢”現象十分突出。這種情況要改。要推進課改,就要先從認識上做文章。還有,有的學校實行課改不是自覺自愿的,而是跟形勢。至于課改到底改什么心中無數。這樣的課改其結果可想而知。而更有一些學校在課改過程中認識沒達到一定的程度,只是做了一些簡單的動作,如一味地變教師講課為學生講,將學生座位由同向變為相向,等等。這只是形式,而不是課改的本質。
二、改管理
管理是學校的靈魂,也是課改的保障。課改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除了要抓好課堂之外,還要建立健全與之相配套的機制,實施全面、科學、常態的管理,以保障和推動課堂教學順利、高效。首先,要有課堂管理規則。沒有規則,不成方圓。課堂上如無規則則會無序。學校要制訂一套科學的課堂規則,既有教師層面的,又有學生層面的。如課堂上教師的語言、行為等都應有一定的約束,學生在課堂上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亦應有規定。其次,高效課堂要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三清”。“三清”是一個既定的目標,使教師、學生都感到有一種責任,這既是課改的需要,又是課程標準的最低要求。最后,要全面推進配套管理。如合理分班、結對幫扶、作業設置、評價機制等。特別是評價機制的改革是推進課改的動力。沒有一套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做支撐,課改工作沒有生命力,不會健康、持續開展。
三、改教師培訓
推行課改,教師培訓是基礎。教師培訓應突出重點,統籌兼顧,做到長期培訓與短期培訓相結合、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同時,對不同層次的教師采取不同的培訓內容和方式。如對教學新手和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就不能采取一樣的培訓方式。教師培訓要突出針對性和實效性,從教學實際出發,以解決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提高教學效率為目標。教師培訓中最常用的方式是舉辦講座、聽評課,課題研究、教學成果推廣。許多學校開展的同課異構、一課多評等都是很好的校本培訓方式。當然,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多組織教師外出培訓,對增強培訓效果十分有益。
四、改教學方式(模式)
人們常說“教無定法”。教學是一項藝術性很強的工作,沒有一套固定的方式方法。高效課堂倡導學生自主學習,但怎樣學、學什么,教師怎樣導,都需要一個抓手,需要一套與眾不同的課堂流程、方法和結構,這就需要模式了。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有利于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有利于教師專業化成長,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眼下,許多學校,包括一些課改名校,都有自己的課改模式,都有一套成型的“套路”,如山東杜郎口的“10+35”模式、昌樂二中的“271”模式等。在推進課改的過程中,一些教師和學校會出現模仿甚至復制他人模式的現象。要知道,“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任何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土壤。“臨帖”的關鍵不是照搬照抄他人的經驗和套路,而在于學習他人所體現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操作方法等精髓性的東西,在此基礎上結合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實情“破帖”,從而形成自己的模式。當然,對教師而言,適合自己的,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模式也許就是最好的模式。
五、改課堂文化
高效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地位與關系,學生的座位布置,合作小組的構建,導學案的設置與應用,教室內文化氛圍的營造以及教師的提問、板書、反饋和學生的展示、討論等都可看作是課堂的文化因素。這些內容是推進課改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效課堂的配套措施。單拿合作小組的構建來說,如何分組、如何明確學習目標和組員的責任,怎樣評價組員、小組的活動表現,都需要教師研究。
作者簡介:張小利(1970—),男,甘肅華亭人,現在華亭市教育局工作,任市政府督學、市政府教育督導室副主任,高級教師。
編輯 張俐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