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林 鄧志忠
摘 要:如今,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大力發展,互聯網信息的傳播速度越來越快,這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極大影響。在教育方面,新媒體的發展使得教育資源得到了共享,拓寬了教育渠道,但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也對學生造成了不小的沖擊。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怎樣對職業院校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已經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筆者對此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新媒體 職業院校 思政教育 創新
襄陽技師學院是一所公辦的技工院校,由原襄陽市高級技工學校、襄陽市第二高級技工學校和襄陽市第三技工學校整合而成。現有在職教職工344人,在校生5000余人。開設有基礎課、信息工程、汽車工程、機電工程、機械工程、商貿服務等6個系20余個專業。建校60年來,學院始終堅持“服務發展、促進就業”辦學方針,深化校企合作,注重內涵建設,辦學水平不斷提升,先后被確定為全國首批高技能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全國首批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試點院校、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職業訓練院建設國家級試點單位、中央電視臺《中國大能手》實訓競賽基地,世界技能大賽湖北集訓基地、漢江流域技能大賽競賽基地、湖北省緊缺技能人才振興計劃師資培訓基地和襄陽市公共實訓基地,初步建成集技工教育、職業培訓、技能鑒定、競賽集訓、公共實訓、就業服務“六位一體”的漢江流域綜合型技能人才培養基地。
一、以新校區建設為契機,不斷夯實辦學基礎
學院新校區位于襄陽市東津新區,規劃占地面積1008畝,預計總建筑面積36萬平方米、總投資5.49億元。一期工程于2015年9月基本竣工并搬遷入住,二期工程于2016年11月18日開工建設,其中綜合實訓樓目前已經竣工,并投入使用;圖書館也即將建設。按照規劃,新校區全面建成后,將達到可容納全日制在校生1萬人,同時每年將承擔各級各類社會培訓2萬人左右的辦學規模。
二、以教育教學改革為抓手,不斷提升辦學水平
一是加強專業體系改革。緊貼襄陽產業發展,構建服務產業、動態調整的專業體系。圍繞“一個龍頭、六大支柱”產業布局,一個系對接一個重點產業,一個專業對接多個骨干企業,把專業群建在產業群上,把專業建在產業鏈上。以先進制造業、新能源汽車為重點,加強工業產品設計制造、工業機器人應用與維護、自動化生產線安裝與維護、汽車檢測與維修等專業建設。目前,學院已建成國家級示范專業3個,湖北省品牌專業6個,襄陽市緊缺技能型人才專業2個。
二是推進培養模式改革。扎實推進“校企一體、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促進學生專業理論基礎和崗位職業能力同步提升。先后建立了東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襄陽汽車軸承股份有限公司等省內外50余家校外實訓基地,構建了“校中廠、廠中校”的人才培養體系。
三是推進教學模式改革。作為人社部一體化課程試點學校,學院以數控、機電一體化和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為引領,不斷深化和拓展試點成果。逐步形成了與生產實踐相匹配、具有專業特色的一體化課程體系和校本教材體系。同時,將技能大賽競賽標準與課程標準相融合,制定新的課程標準,不斷增強教學的實踐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四是推進培養目標改革。實施分層教學,逐步形成普通班與技能班并行的人才培養模式。新生入校先實行專業大類培養,進行技能通識教學。隨后根據考核結果及學生意愿進行分流,擇優組建技能班。普通班學業完成即推薦就業,技能班除備戰技能大賽外,學業完成后可選擇就業或繼續深造。
五是深化素質教育改革。學院推行準軍事化管理,建設與產業文化相融合的校園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
六是強化教學管理改革。按照過程控制、閉環管理原則,構建起覆蓋教學活動全過程的教學管理制度體系。通過完善的教學制度管理和經常化的教學評估督導,實行全過程監控,規范教育教學行為。
七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一方面引進人才,從高校引進大學生、從企業聘請能工巧匠,不斷優化教師結構。另一方面培養人才。在抓好校本培訓的基礎上,積極選派骨干教師參加國培、省培、出國培訓,赴企業掛職鍛煉,參加各級各類競賽,逐步建立起一支以“荊楚工匠”“湖北省首席技師”和“隆中名匠”“隆中工匠”“襄陽市首席技師”為骨干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三、以“六位一體”為方向,不斷豐富辦學內涵
深入推進職業訓練院試點,逐步實現了辦學模式從單純的學制教育向“六位一體”綜合性培養模式的轉型。在技工教育發展方面,招生規模持續保持在2000人以上。在開辦中級班、高級班、預備技師班基礎上,拓展了“3+2”“2+2”中級轉高級、高級轉預備技師模式,開設了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單獨招生班,滿足了學生多層次培養需求。在湖北省率先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雙師聯合培養”的企業新型學徒制,先后為江山重工、中日龍、萬洲電器等數十家企業培養新型學徒制學員746人,受到企業的充分認可和普遍歡迎。在職業培訓方面,抽調骨干力量成立了社會培訓鑒定中心,面向社會開展了企業新招員工培訓、創業培訓、轉崗培訓、技能提升培訓、退役士兵培訓、安全生產特種作業人員培訓等一系列職業技能培訓,年培訓規模超過10000人次。在公共實訓方面,襄陽市政府于2015年將襄陽市公共實訓基地布局在學院新校區,整體規劃、同步建設。其主要任務就是適應全市企業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要求,定期開展企業職工培訓,提升在崗人員的技能水平。在技師研修方面,集中優勢師資,吸納企業專家,校企共同組建起數控車工、數控銑工、機電技術、汽車維修、中式烹飪等5個技能大師工作室,其主要職責是技藝傳承、師資隊伍培養、技能人才交流、高技能人才培養、課題研究、校企合作技能培訓、技術難題攻關等。先后承擔了湖北省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新技師培訓等培訓項目,為本市骨干企業培養高技能人才759人,其中培養高級技師109人,技師413人。在競賽集訓方面,學院師生在各級各類技能競賽中屢獲佳績,積極承辦湖北省技工院校技能大賽、《中國大能手》、“數控刀客”全國總決賽、2018年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湖北省選拔賽、漢江流域職業技能大賽。逐步建立起校級—市賽—省賽—國賽—世界技能大賽縱向關聯的遞進式技能競賽人才培養及選拔培訓體系。在就業服務方面。把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納入課程體系。把就業工作前移至實習階段,促進學生成功就業、穩定就業、優質就業。
四、以服務發展為目標,不斷突顯社會效益
對接行業產業,開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政合作,不斷提升學校對地方經濟的貢獻度,畢業生本地就業率連續多年超過70%,為襄陽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撐。在校企合作方面,充分發揮襄陽市第三職教聯盟和襄陽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的橋梁紐帶作用,積極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先后與襄陽市數十家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協議,建立了相對穩定的長期合作關系。校企雙方共建學生實習實訓基地、專業教師技能培訓基地、企業員工培訓基地和技能培訓平臺、師資培訓平臺和技術合作平臺。不斷豐富校企合作內涵,積極探索覆蓋專業建設、課程改革、師資培養、技術研發、辦學質量評價等方面的全方位校企合作模式。在校校合作方面,先后同內蒙古烏蘭察布市高級技校、貴州省黔西縣中等職業學校等學校合作,支持西南地區和民族地區職教發展。與高等職業學校或應用型本科院校合作,探索“2+3”“3+3”合作模式,拓寬技校生升學渠道。在校政合作方面,先后與市經信委、宜城市、襄陽高新區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實現了校企合作“從點到面”的跨越。2017年開始,學院積極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襄陽牛肉面”走出去發展戰略,積極開展“襄陽牛肉面”培訓,打造出襄陽牛肉面培訓品牌。2018年,學院被襄陽市總工會認定為“襄陽市產業工人培訓基地”。學院大力開展技能扶貧和教育扶貧,累計招收、培養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190名。培訓“對口援藏”項目藏族學員12名。
今后,襄陽技師學院將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牢牢把握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培養模式,加強內涵建設,不斷提升辦學水平和辦學質量,爭取為社會經濟發展培養更好更多的技能人才。
(作者單位:襄陽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