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飛


摘 要
混合式教學(Blending Learning)是當今高等學校教育中的新興教學模式。本文以《錄音基礎》課程為基礎,利用“優慕課”網絡教學平臺,進行了基于藝術類學科的任務驅動式混合教學模式設計,并深入探討了教學過程中的具體實施方案與學習效果評價,旨在達到為廣播電視領域培養優秀“應用型”人才的目標。
關鍵詞
混合式教學;錄音基礎;優慕課
中圖分類號: H319.3;G434? ? ? ? ? ?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 . 2020 . 10 . 13
0 引言
隨著近年來網絡這一新興媒介的快速發展,大學生從互聯網獲取資源的速度遠超出了之前的任何一個時代。網絡資源的碎片化式閱讀體驗、重復性循環播放等特點使傳統“填鴨式”教育地位受到極大沖擊。在這種趨勢下,高等教育領域衍生出了另一種新興教學模式—“混合式教學”。
《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指出,要大力推動信息科技與教育教學模式深度融合,鼓勵教師使用信息技術來提高學科教育教學水平、創新教學模式與方法,從側面說明說明了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國內推行的必要性。
1 《錄音基礎》課程概述
在查閱國外的研究文獻時,筆者發現大多數學者認為混合式學習是采用多種模式優化學習效率,并減少學習成本的一種教學方法,如Nixr公司在其發表的《Blending Learning》白皮書中,將混合式教學模式細化為面對面課堂講授學習(face-to-face)、網絡教學平臺在線學習(E-Learning)、自主學習(Self-paced)學習等。筆者將該模式應用于廣播電視藝術下屬的《錄音基礎》學科中,并根據本學科特點進行細化。
1.1 課程現狀
由于“錄音”在國內外均屬于冷門專業,且起步較晚,各高校開展錄音學科教育并不完善,目前僅有中國傳媒大學、北京電影學院等少數知名傳媒類院校配備了完善的教學設施與師資力量,但隨著影視行業蓬勃發展,很多高校開始重視錄音方向并極力建設相關課程。
然而,錄音課程的講授面臨著諸多不可控因素,藝術類專業學生普遍的“重文輕理”導致了課程中一些艱深的數理參數概念無法清晰地傳達給學生,龐雜精細的設備操作流程也無法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傳達給學生,這些問題都會成為傳統教學的難點所在。
1.2 課程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需要學生能夠知曉數字音頻技術的概念及其發展歷程,學習聲音傳播特征及其在后期處理中的應用,掌握整套影視錄音系統的原理及搭建過程,具備獨立錄制聲場良好、音質清晰的聲音的能力,培養學生獨立創作與加工聲音作品的職業素養。
2 基于“優慕課”網絡教學平臺的教學模型創建
根據《錄音基礎》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學科特點,并結合《Blending Learning》中對混合式教學的定義,筆者將課程錄音類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模型建立為“預—思—講—練—溫—固”六步。
圖1 基于“優慕課”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型設計
不難看出,在本課程的課程改革中,教師仍然是教學主導,整體教學過程融合了“線上自主學習”與“線下課堂講授”兩種學習方式,且二者并非獨立存在,而是處于一種雙向互補,同步展開的狀態。具體來看,學生的學習過程如下:
2.1 預·導學(課下,線上10-20分鐘)
在每節課程前2-3天,教師會將本節課程知識點相關的預習視頻放入“預·窺探”網絡單元中,提供學生自行觀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需根據教師要求提前觀看視頻,并對視頻內的知識點進行思考與總結。
2.2 思·求索(課前,線上5-10分鐘)
在學生到課前5-10分鐘,教師會利用系統內的“課前預習”功能,根據預習視頻知識點提出相應思考問題,引導學生對視頻內知識點的進一步思考;學生回答問題,檢驗預習成果的同時,對于無法解答的問題要做到“帶著問題聽課”,強化目的意識。
2.3 講·解讀(課上,線下90分鐘)
對于艱深的錄音理論知識,教師在課堂內會使用動畫演示搭配視音頻媒介,力求讓每個知識點生動趣味,接受度高;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要學會舉一反三,思考如何在后續設備實操環節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2.4 練·實操(課上,線上+線下90分鐘)
對于復雜且細致的錄音設備操作流程,利用傳統教學的教學方式,僅通過教師在講臺前的一次實物演示,無法讓所有學生理解設備間的精密拆裝步驟,而一遍遍糾正學生在練習中的錯誤演示又會極大浪費課堂教學時長。
因此,筆者在本次課程改革中,以校內錄音設備實物為范本,親自錄制了34段設備實訓系列視頻,其中涉及設備拆裝、參數原理、機器調試等各方面內容。并將視頻放入“課堂教學”網絡單元中;學生在設備實訓環節,利用手機端網絡平臺,反復觀看教師錄制的設備實訓視頻,直至將整套設備調試至最終目標狀態。
利用此方法實施實踐課程,不僅可以節約大量傳統教學中的“糾錯”環節時長,且可以讓學生反復研究視頻中的細節,充分發揮學生本身的自主性、積極性與創造性。達到改進教學,促進教學質量的目的。
2.5 溫·反思(課下,線上10-20分鐘)
在每節課程結束,教師會根據課堂內容與練習實操重點環節,利用平臺“討論區”功能,布置相應的熱點討論主題帖,讓學生自由交流,同時在每期選出最活躍的同學給予學分及簡單實物獎勵。
2.6 固·強化(課下,每章節線上20-40分鐘)
在每個章節學習結束后,教師會將精心編排的試題編入網絡教學系統“試題庫”中,每章節在線測試試題數量10-20道不等。利用系統在線測試功能,強化學生對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掌握程度;學生在課程內容講解完畢后,利用系統資源庫中的課件與視頻等資源做到及時復習,同時利用線下時間完成試題,鞏固知識點記憶。
3 錄音基礎課程評價與學習效果分析
3.1 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在實施混合式課程改革結束后,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課程實施環節進行反饋與評價,共發放問卷40份,回收有效問卷39份,回收率97.5%:
問卷結果表明,學生對整體課程建設的滿意程度高達97%,其中有64%的同學對課程設計持非常滿意的態度;有97%的學生認為混合式教學比傳統教學的教學效果更好,且有69%的學生認為混合式教學對比傳統學習模式效率提升很高。
如圖2所示,發現學生對四種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環節喜愛程度較高,且分布均勻,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本次實驗的普適性較高,能夠滿足不同學生對于學習方法的需求。但對于“強化”與“導學”兩種純線上教學模式喜愛程度較低,在后續改進中會考慮增強學生對該環節的接受程度。
圖2 課程實施環節偏愛程度調查
通過上述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學生對于本門課程的認可程度較高,并有足夠的興趣與激情參與其中,且對于混合式教學的接受與認可程度明顯高于傳統教學模式,豐富了學生的課余活動的同時能夠提高學習效率,避免傳統課堂中上課會下課忘的弊端。
3.2 學生學習效果分析
對于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學生,產出作品是對自身學習效果評價的重點,在對比不同屆學生參與錄音基礎課程結課作品參與“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的作品數量及獲獎率來看。2015級與2016級廣播電視編導學生未接受混合式教學模式授課,2017級廣播電視編導學生接受混合式教學模式授課,其中作品產出總量比往屆增長88%與41%,獲獎率增加58%與111%。
這表明,學生作品創作質量與積極性與混合式教學模式有一定的正相關性,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夠對學生的創作能力培養起到提升作用。
4 結論
本文探討了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錄音基礎課程中的應用,并結合《Blending Learning》中對混合式教學的定義建立了基于“優慕課”網絡教學平臺的教學模型,并對教學評價及學生學習效果做了探討與分析。研究表明,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夠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與創造性提升起到良性作用,提升學生學習效率與創作作品能力。
但在具體實施中,筆者也發現了一些需要改進的問題,如教學流程煩瑣、部分環節學生參與度不足等。在未來會根據多輪次實施效果做進一步改進與完善,力求使教學過程更加全面、綜合、有效。
參考文獻
[1]何克抗.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J].電化教育研究,2004(3):1~6.
[2]商娟葉.混合式學習在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36): 289~293.
[3]吳夢龍.數字媒體藝術視聽語言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分析[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8,37,(12):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