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教學體系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其可以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本文將具體探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優勢與不足,以期為有識之士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
前言:
在教學體制改革的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新課程標準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提出要求,教師需要探索新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課程知識源自學生的現實生活,教師應該架構課堂通往生活的橋梁,深化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優勢
《道德與法治》課程知識是對現實生活的總結歸納,很多教師都開展了生活化教學,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點燃了學生的學習激情。具體而言,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優勢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生活化教學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小學生處在成長的特殊階段,很容易被與課堂無關的事物吸引,出現注意力轉移的情況[1]。采用生活化教學方法,能夠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使學生不自覺進行情境之中,感受課程知識的獨特魅力。第二,生活化教學能夠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生活化教學體現了日常生活與課程知識的融合,能夠增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熟悉感,打造輕松活潑的學習氛圍。在良好氛圍作用下,學生可以和教師建立互通關系,實現教學相長的目標。第三,生活化教學能夠豐富教學內容。《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內涵豐富,很多生活素材都可以被應用在課堂之中。生活化教學充分挖掘了現實生活中的學習資源,擴充了課堂教學內容,提高了課程教學效率。第四,生活化教學能夠提升課堂信息密集度。在生活化教學課堂,學生能夠進入真實情境,對課程知識進行主動思考,構建具有個人意義的知識體系。學生自主思考為教師預留了大量的引導時間,課堂信息密集度有所提高。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生活化的不足
(一)教學觀念滯后
長期以來我國推行應試教育,應試教育對教師產生不利影響,很多教師仍然秉持僵化教學理念,對學生進行理論灌輸。在授課過程中,這些教師以自我為中心,要求學生對知識點進行死記硬背,壓抑了學生的積極性,導致學生對課堂產生厭煩心理。這種教學觀念違背了素質教育的宗旨,與素質教育的大方向并不契合,阻礙了《道德與法治》課程效率的提高[2]。
(二)教學角色不當
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教師和學生的角色發生變化。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需要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幫助學生攻克學習障礙。很多教師并未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考察學生的學習需求,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為學生指引學習方向,導致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興趣,與教師漸行漸遠。
(三)教學反饋不足
《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鞏固學生的知識結構。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教師應該接受課后反饋,與學生、學生家長進行互動溝通。當前很多教師在授課之后并未考察學生對知識的吸收情況,并未關注學生的成長過程。課內教學與課外教學并未融合,學校教學與家庭教學并未整合,這些都對學生成長產生了不利影響。
三、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策略
(一)樹立正確理念
教師肩扛育人重任,需要對學生的發展負責,對課程發展負責。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樹立正確理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需要充分挖掘教材內容,捕捉課程教學的特點,并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桎梏,擴展課程教學的外延,使教學活動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緊密相連[3]。教師應該強化道德教育,選取生活化教育素材,使學生健康成長,真正領悟課程內容。
比如,教師在講《讓家園更美好》時,可以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讓學生觀察校園環境、居住環境等,分析自己的現實生活中是否出現了環境污染、資源浪費情況。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搜集與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相關的資料,并主動學習環保知識,探索環境保護與資源節約的方法。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引導小組開展合作學習和討論,并為小組學生布置“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讓家園更美好”的話題任務,鼓勵學生暢所欲言,深化學生對課程知識的認識。
(二)立足學生生活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需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整合學生生活與課程內容。縱觀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材,發現教材內容大多是對生活哲理、生活規律的概括和總結,教師應該對教材進行深入挖掘,創設具體的生活化教育情境,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知識、認識知識、學習知識、記憶知識[4]。
比如,教師在講《我和規則交朋友》時,可以立足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把握生活中的規則。為了引導學生認識“規則”的含義,教師可以開展游戲活動,使學生通過認識游戲規則探索生活規則的內涵。教師可以播放課間活動、上下樓梯的錄像,讓學生尋找校園規則,總結歸納學校生活規則。在學生領悟規則意義后,教師應該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收集“我生活中的規則”,包括“家庭規則”、“社會規則”、“校園規則”三類。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不同類型的規則制作剪貼報,并展示學生作品,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在課程結束后,教師需要接受學生的反饋,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并為個別學生提供針對性引導,使學生攻克學習障礙。
結語:
綜上所述,素質教育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提出更高要求,教師應該響應新課改的號召,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不斷豐富生活化學習素材,通過生活化教學促進學生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喆瓊.讓兒童成為有道德的“公共人”——基于公共視角的小學道德與法治主題活動設計策略例談[J].中小學德育,2020 (03):25-28.
[2]謝旭霞.活用同步歌謠,從生活直達心靈——以小學低段《道德與法治》教材為例[J].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20 (Z1):19-23.
[3]徐靜.在準公共生活中培養學生的公民能力——以小學道德與法治統編教材五上第二單元為例淺談公民教育視角的課堂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9 (52):85-86.
[4]李紅梅.邊疆民族地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以云南省D州為例[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9 (06):213-216.
作者簡介:何燕萍(1975.9-)女,漢族,廣東番禺人,本科學歷,語文小學高級教師,現工作單位:南沙區南涌小學,主要研究方向:小學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