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面對復雜的社會環境,經歷了從社會管制到社會管理再到社會治理的發展階段。進入新時代,面對社會管理中的問題,我國進行了社會治理的創新探索,尤其是基層治理方面,并取得了豐富的經驗。黨的十九大對我國的社會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需要與時俱進的變革治理方式、調整工作方法、更新治理觀念,以適應時代的發展需求,構建現代化的治理體系。
關鍵詞:政治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實踐;未來走向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治國安邦的重要力量在基層,必須把抓基層作為國家發展的長遠之計。只有基層做得好,才能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國家的發展也才有持久的動力。[1]根據馬克思主義分析方法,政治參與是指普通公民通過各種合法方式參與政治生活,并影響政治體系的構成、運行方式、運行規則和政策過程的行為。是政治權利得以實現的重要方式,反映公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選擇范圍,體現政治關系的內容。讓人民群眾參與到基層治理,是人民實現自己政治權利,參與政治生活的生動體現。
一、新時代我國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實踐探索
近年來,各地結合實際進行了基層治理的探索實踐,充分吸收群眾參與到基層治理中來,激發了廣大群眾的政治參與熱情。
(一)“法務前沿工程”:湖北省羅田縣農村社會治理創新
2005年羅田縣精簡機構改革導致了基層司法行政機關效率低下,有村委會承擔的社會治理職能往往形同虛設,舊有的基層管理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新形勢下農村發展的需要。法務前沿工程將服務平臺前移至村級,并吸收村干部、社會志愿者參與其中,由工程志愿者和社會力量共同開展本轄區的宣傳教育、法律援助、人民調解等工作。在當地政府、黨委的領導下,以當地司法局為指導,以村委會、居委會平臺為依托,吸收整合村干部、社會志愿者等各種力量,建設包含有人民調解、法治宣傳、公共服務等多項工作為一體的綜合服務體系。[2]這種工作模式將司法行政服務職能下放到村級,接納了社會基層力量參與其中,共同處理轄區的司法行政工作,形成了上有司法干部,下有社會志愿者以及村民共同參與的工作格局,能夠為群眾辦更多的實事。群眾參與到社會基層治理中,體現了廣大民眾的政治參與熱情,也積極行使了政治權利,更有利于民眾利益訴求的實現。
(二)“三事分流”:重慶南岸區的社區自治創新實踐
重慶市南岸區在探索如何開展基層民主自治的過程中,提出了“三事分流”的工作機制?!叭路至鳌笔侵冈陂_展基層議事協商時將群眾的訴求按照“大事”、“小事”、“私事”進行分類處理。[3]大事指的是與政府職能部門有關系,需要政府職能部門干預指導。小事就是社區居民或社會組織成員因社會關系需要共同處理的事情。私事就是群眾私人事務,包括個人婚姻、情感、家庭,可以在引導下自行解決的事務?!叭路至鳌钡暮诵氖菍崿F分權賦責,經商議屬于大事的居民訴求主要交于政府相關部門解決,屬于小事的問題通過居民委員會進行協商,屬于私事的居民訴求引導居民自行解決或者尋求市場途徑。這種管理模式強化了社區居民的主人翁精神,讓居民自己參與到社區的治理當中。
(三)網格化治理:淮安探索社會治理新模式
淮安市在創新社會治理的過程中,圍繞網格的精細化管理,對網格中人員配置、網格的設置作出詳細的規定。[4]以提升村(居)民自治工作科學化水平和幸福指數為導向,堅持“民生優先、服務為先、基層在先”原則,積極構建“村(社區)網格化、平臺信息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人性化、參與多元化”的基層綜合服務管理新體系,促進服務管理觸角延伸和服務管理效率提升。每條街道都被劃分個數不等的網格,每個網格員有自己的責任范圍。建立健全社區黨組織、居委會工作制度以及黨員群眾服務中心工作制度、樓棟門院管理制度等多項規章制度,形成了以基層黨組織為領導,黨建聯席會為議事層,居民委員會為執行層的工作機制。
二、新時代我國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經驗總結
黨的19大報告中充分肯定了近年來社會治理取得的巨大成就,提出了新時代創新社會治理要吸取已有的經驗,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的重要論斷。
(一)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
回顧以往的基層治理創新的成功實踐,都是首先將人民的利益擺在首位,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以群眾的問題需求為導向提升服務水平。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要求是要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以人為本實現人民的利益訴求,解決群眾關心的問題,讓改革發展的成果更多的惠及全體人民,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5]改變以往社會管理中的“管控為主”為“服務為主”方式,主動回應群眾最關心、最迫切的利益訴求。解民生之急,排民生之憂,踏踏實實為人民群眾服務,提高公眾對社會治理的認可和支持。
(二)堅持重心下移創新基層社會治理
提高基層社會治理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必須圍繞基層治理的難點問題,激發基層管理隊伍的活力,充分發揮基層組織的管理主體作用。讓群眾參與到基層治理中,激發群眾的政治參與熱情。目前,我國的基層治理創新已有了良好的開端,例如北京、上海、江西等地探索出了一套卓有成效的治理新模式,提供了許多鮮活有益的經驗。[6]如北京市構建了社會服務、社會管理、社會環境等構成的六大工作體系,上海市因地制宜的建設了自治共治的平臺載體,優化社區資源服務合理配置、動員社區力量共同參與的一系列品牌模式。
三、新時代我國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未來展望
黨的19大對我國的社會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需要與時俱進的變革治理方式,調整工作方法,更新治理觀念,以適應時代的發展需求。
(一)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一體化社會治理格局
黨的19大報告首次提出了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體現了新時代社會治理的要求,即新時代不僅要“共建共享”,還需要“共治”即社會治理的主體發生變化,即政府不再主管一切,而是引導社會組織參與治理,即發揮社會治理的協同作用,打造人人參與、人人享有、共同治理的社會治理方式。同時要轉變政府職能,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健全社會公平制度,使全體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要積極發揮社會組織的力量,社會組織是社會治理創新的能動力量,要建立與社會治理現代化相適應的社會組織體系,提高社會治理的效果。
(二)健全法治、德治、自治相結合的社會治理體系
習近平指出,要在社會治理的過程中發揮思想道德的作用。社會治理承擔著社會矛盾的解決、社會關系協調、社會行為規范、社會穩定有序等多樣化的任務,因此需要運用多種治理手段,才能達到良好的社會治理效果。在社會治理過程中,法治是社會穩定的基礎和保障,必須把法治作為一切治理的基礎和根本保障。[7]社會組織是基層治理創新的重要主體之一,是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重要載體,是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也是推進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要求。[8]要做到自治,就要重視社會組織的參與作用,將社會治理權利從政府下放到基層治理單位,為社會分權和為公民增權,治理的重心從單位轉移到城鄉基層社區,形成公眾參與治理、共享治理成果的社會治理形式,推動社會治理的創新。
(三)創新智治、細治相統一的社會治理方式
黨的19大要求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提高社會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及時發現社會治理中的新問題新矛盾,并提出和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以信息手段為依托,打造開放、多元、快速的現代社會治理體系,推進“智慧化社會”的實現是現代基層治理創新需要面對的問題。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要加強社會治理的精細化水平。精細化管理,就是要直面社會治理中的難點,堅持問題導向,著力解決治理中的痛點、熱點,擺脫傳統式的“粗放型管理”方式,通過精細化的管理解決人民群眾的問題。[9]
在以習近平為代表的黨中央的領導下,推進基層社會的治理創新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具體體現?;鶎又卫淼膭撔?,需要吸收已有的經驗,激發群眾的政治參與熱情,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社會治理格局。
參考文獻:
[1]雒澤民.以人為本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改革開放40年基層社會治理與新時代展望”論壇綜述[J].社會治理,2019 (01):58-62
[2]徐煒.農村社會治理創新的地方實踐與經驗總結——以法務前沿工程為討論中心[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9 (01):70-78.
[3]張雪,寇桂濤.社會治理創新視域下社區自治實踐的運作機制研究——以重慶市南岸區“三事分流”為例[J].中國市場,2019 (15):172-173.
[4]于四偉.全要素網格化社會治理的淮安探索[J].群眾,2019 (10):49-50.
[5]雒澤民.以人為本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改革開放40年基層社會治理與新時代展望”論壇綜述[J].社會治理,2019 (01):58-62.
[6]李穎麗.社會治理重心下移的路徑思考[N].四川日報,2018-09-05 (007).
[7]范逢春.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治理創新:一個偉大進程[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9 (03):66-73.
[8]許亞敏,張乃仁.發展社區社會組織 助力基層社會治理創新[J].中國民政,2018 (24):6.
[9]關慶華.精細化治理: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路徑探索[J].法制博覽,2019 (10):269-270.
作者簡介:張倩(1995-)女,湖北恩施人,湖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