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美音
摘 要:古詩詞是極其豐富的語文教學資源,它不僅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智慧的結晶,還飽含了詩人真摯的情感和獨特的構思。因此在語文教學中不妨改變誦讀經典單純的“誦而不作”,在誦讀古詩的基礎上以改寫古詩形式練習寫作,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與運用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改寫;作文指導
小學古詩按體裁大致分為兩大類:敘事類和抒情類。敘事詩是一種具有比較完整的古詩情節的詩歌,如《小兒垂釣》等;而抒情詩側重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如《楓橋夜泊》等。這兩類古詩中,因為敘事類的古詩有時間、有地點、有人物、有情節,比較容易按照記敘文的六要素進行改寫,因此深受學生的喜歡。
下面就以部編版五年級下冊的《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詩為例,談談筆者對指導改寫敘事詩的一些實踐探索。
1 設計寫作任務:“寫什么”
對于這首詩來說,該怎樣有效地實現古詩誦讀和寫作的結合呢?筆者認為要找準讀寫結合點來設計寫作任務,應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考慮。第一,改寫是否符合年段目標。從學生學習寫作的年段要求來看,“改寫訓練”是中高年級作文起步的好方法,把古詩作為改寫的材料,解決了學生常常覺得“無話可寫”的困擾。具有濃濃的生活氣息和強烈的畫面感,體現了詩人對勞動生活的贊美。詩歌中有時間、有地點、有人物、有情節,學生在改寫時容易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寫作就有了前備知識;另一方面學生寫作時的移情體驗,更能體會鄉村兒童勤勞、體貼父母的情感,從而促進他們對課文的深層感悟。
2 細化指導過程:“怎么寫”
借助古詩,指導學生作文,如何具體操作呢?筆者主要抓好“讀、想、寫、評”這四個環節,保證學生既能充分理解詩句,又有充裕的時間寫作。
2.1 熟讀古詩,疏通詩句
改寫古詩的第一步就是要熟讀古詩,了解大意。這就需要逐字逐句疏通理解字面意思以及在本詩中的含義,并且按現代白話文進行連續翻譯。怎樣進行古詩的白話文翻譯呢?筆者概括為六個詞:擴充、保留、補給、更換、調整、連續。
擴充:單音節擴成雙音詞,使意思更明顯具體。詩中“耘”的意思是“除草”;“供”就是“參加,從事”;“績麻”就是搓捻麻線的意思。
保留:古今通用的詞語要保留。
補給:詩句中省略的成分要補上,使詩句翻譯更通順。詩中晝出耘田夜績麻”這句省略了主語,翻譯時要加上“誰”。
更換:古今用法不同的詞語要更換。詩中“兒女”和我們今天講的“兒女”不同,指的是“村莊的男男女女”。
調整:詞語的順序顛倒要調整。
連續:將各句中解釋的詞語連起來翻譯。例如詩的后兩句“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兩句都講“童孫”,翻譯時要連起來譯成白話文。
在品讀古詩時,要緊扣每個字詞,反復誦讀,讀懂詩意,領悟情感,這樣才能為后續的古詩改寫的準確性奠定基礎。
2.2 尋找“空白”發揮想象,抓住重點加以改寫
古人寫詩,言簡意賅,一字一詞都耐人尋味。在品讀詩句時,只有學會深入挖掘詩句中的一些“空白處”,展開豐富而合理的想象進行補白,才能把詩中的事寫得更細膩傳神,改寫出來的作文才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在教學這首古詩時,我是這樣引導學生尋找“空白”點的:
師:大家想想我們平時要寫好記敘文,首先要在開頭交代清楚些什么?
生:時間、地點、人物等六要素。
(明確詩中時間)
師:初夏時節的農村,該是怎么樣一種景色呢?古詩沒有寫,給我們留下一段“空白”(板書:空白),卻為我們提供了想象的空間,大家誰來說說看。
生:初夏時節,山野綠了,河水滿了,鳥兒叫了。
生:田里的麥苗已經由青變成淡黃色。
生:農民們起早貪黑地在田里忙碌著。
師:好,我們來交流交流。哪位同學來試試?
生:我寫的是“耘田”。一大早,農民們扛著鋤頭來到田里勞動。他們從太陽出來一直干到太陽落山,累得滿頭大汗,衣服全濕透了。他們的皮膚被烈日曬得黝黑黝黑的,但他們毫不在乎,心中充滿了對豐收的希望。
生:我寫的是“績麻”。到了晚上,婦女們在一盞油燈下熟練地搓著麻線,她們搓了一根又一根,希望盡快地搓好,可以給丈夫和孩子做冬衣。
生:我寫的是“種瓜”。看著大人們這樣的忙碌,小孩子們也閑不住了。他們雖然不會種田和織布,但是他們也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瞧,他們學著大人的樣子在桑樹底下學習種瓜。
師:同學們寫得真好。通過剛才的補白,我們把這首詩的內容補充得更豐富。這樣的古詩改寫也為大家展現了農村初夏時節緊張、忙碌的勞動場景。那么這部分內容我們該怎么把它寫具體呢?大家可以四人一組討論討論。(給學生充分時間討論)
生:可以抓住動詞寫寫童孫是怎么種瓜的
師:大家看看書上的插圖,想想童孫種瓜有哪些動作?(學生充分交流后,教師板書關鍵詞“拿種、挖洞、埋種、蓋土、澆水”)
師:“童孫種瓜”除了動作外(板書:動作描寫)還有什仔細看插圖,想一想。
生:還會有和大人們的對話。
師:對呀,當然還有語言了。(板書:語言描寫)他們會說些什么呢?
生:大人們看見了會問:“你們這是在干什么呢?”小孩們會回答:“我們在種瓜,我們要讓你們吃上我們自己種的瓜。”大人們聽了笑著說:“孩子們,你們長大了!”
師:看看,這是一群多么懂事多么孝順的孩子啊!下面,請同學們結合板書和剛才同學的交流,拿出筆和紙,完整地寫寫“童孫種瓜”的情景。
通過以上的教學,筆者采用了循序漸進、由面到點的指導程序,使學生認識到古詩改寫的重點就是詩歌的“美點”,將精華的部分作“精心打磨”,改寫出合乎原詩情感要求的場景來,真正實現了改寫作文教學的務實高效。
3 結語
總之,“古詩改寫”為學生的習作訓練提供了一條路徑,通過多角度的訓練讓學生更深入理解古詩的意境、感悟情感,并將這樣的理解真正內化為對于寫作的感悟,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 倪海權.古詩在作文寫作中的運用[J]. 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 2017(09):44-47.
[2] 張永友.巧妙改寫古詩 盡享習作樂趣[J]. 吉林教育,2016(37):90-92.
[3] 崔梅琳. 作文教學中的改寫訓練[J].文學教育(上),2015(07):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