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琴 曾萬勇
(武漢輕工大學 湖北·武漢 430023)
一個人對國家與社會的貢獻與他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個人道德素質息息相關。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到:“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要圍繞這個目標來設計,教師要圍繞這個目標來教,學生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學。凡是不利于實現這個目標的做法都要堅決改過來”。這就要求高校的思政教育不能僅僅依靠思政課程來實現,而是需要在每一門課程中滲入思政教育,形成教育合力,為國家發展培養合格的、優秀的人才。[1]
“微生物學”是高等院校生物類專業必開的重要基礎課或專業基礎課,也是現代高新生物技術的理論與技術基礎,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及發酵工程就是在微生物學原理與技術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專業人才培養上也承擔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課程內容包括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病毒、微生物的生長、遺傳變異等內容。
課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課程,它是將思政教育滲透于高校的學習、科研和社會服務等各個環節,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2]“微生物學”作為生物學專業的核心必修課,學生受眾范圍大,被選為思政課程的探索先鋒課程。
課程思政的整體教學方案需要結合“微生物學”課程的授課體系來建立,在專業知識和實踐內容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德育素材(表1)。這要求任課教師在教學的同時尋找合適的切入點將與內容匹配的思政教育內容具體化,達到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3,4]
表1 “微生物學”課程思政教學內容安排(部分)
(1)通過介紹我國古代人民對微生物的利用增強民族自豪感。例如釀酒,在漢代以前,我國釀酒使用的曲就含有混雜生長著的霉菌和酵母,分別起著糖化和發酵的作用(復式發酵法)。用這種曲釀酒,可以使釀酒過程中的糖化和發酵兩個過程連續而又交叉地進行,釀造出風味別致、馳譽世界的黃酒“善釀”和白酒“茅臺”,這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釀酒工業中的一大發明。而直到今天,西方各國仍舊使用麥芽糖化、再加入酵母進行發酵的制備工藝(例如威士忌、伏特加酒等)。此外,漢代《汜勝之書》中,曾經提到瓜類和小豆間作的種植方法,這就是利用豆科植物根部的根瘤菌能生物固氮的特性提高土壤肥力。
(2)通過介紹科學家的事例激發學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志,培養學生為國為民的奉獻精神。例如著名的微生物學家、病毒學家湯非凡在國難之際毅然回國,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從事研究工作,證實沙眼是由衣原體引起,否定了日本學者野口英世提出的沙眼桿菌。在解放初期及其簡樸的環境下,他研制了中國第一支青霉素、第一支狂犬疫苗、第一支牛痘疫苗,他的工作讓中國提前16年消滅了天花,被稱為“東方的巴斯德”。
(3)培養正確的科學價值觀和邏輯思辨能力。科學的基本特點是從懷疑出發,須由實證和邏輯辯證來驗證。微生物學隸屬自然科學,具備科學的上述特點。在講述微生物的進化與多樣性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多樣性成因之間的邏輯關系,認識微生物多樣性的價值以及與科學技術、與社會和人類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從而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科學觀,讓學生能明辨是非,堅定中國有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最終達到全面育人、立德樹人的培養目標。
信息化、網絡化是高等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借助于各種信息平臺實施教學資源的網絡化教學是高校教學改革中的主要內容之一。同時,教師也應幫助學生突破空間的壁壘,走出封閉的課堂,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方式,培養創新素質和實踐能力,形成全球化的視野。因此,教師在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中不能囿于書本上的固化符號,可利用當下的熱門話題引導學生認知正確地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例如艾滋病免疫編輯事件;在教學方式上應轉變為引導學生在內心認可價值觀,形成以專業核心問題為中心,將科學家們的愛國主義情懷和為科學獻身的精神傳播給了學生,實現了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強調價值引領,在價值傳播中凝聚知識底蘊,在循序漸進中達到既發揮課程該有的知識傳授和育人價值,又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構建了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交融,構建思政教育、專業教育和素養教育三位一體的高校教育課程體系。[5]
課程思政實施的基本思路是通過教師講述或有聲資料引起學生注意,引出行為分析,進而進行討論,對行為進行評價,進而促進價值觀的強化與遷移(圖1)。課后要求學生完成了解、討論、提交感想,并在期末自愿完成相關調查問卷。在期末考察時進行量化評定,約占課程總成績的5%。
圖1 課程思政實施思路
教學評價包括兩個方面,對教師教學的評價和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思政課程也一樣。對教師教學的評價采用學生評價(問卷與評教)和同行專家評價(聽課)結合的方式,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則包括學生提交的感受(思想)和日常行為(行動)兩個方面的考察。[5]
(1)學生的評價。在2018-2019學年的課程教學中,共計125名學生選修了“微生物學”,在期末的統計中,約93%的學生對該課程與思政結合的教學方式表示“非常滿意”或“滿意”,并認為這些案例讓他們開闊了眼界,激發了學習興趣,同時也認識到了愛國主義與集體主義并不是虛幻的概念,而是與個人發展息息相關的。
(2)同行專業的評價。同行聽課認為能在多個環節借助事例將思政教育融入課堂教學,將專業教育與人文素養教育有機結合,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也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交融,實現構建思政教育、專業教育和素養教育三位一體的教育目標。
(3)教師的反思。認知心理學中關于反思性學習的定義是學習者對于自身學習過程所涉及的思維、材料、信息、結果等的反向思考。因此,教學過程的反思是教師深究教學活動中所涉及到的知識、方法、思路與策略的過程。通過反思,深化對問題的理解,優化教學思路,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并實踐,用于指導未來的教學。
在“微生物學”課程思政的過程中,也需要不斷反思。例如前期實踐過程過于重視案例的講述,對思政教育的引導和啟發做的還不夠;評價方式存在一定的不足,提交感想這一做法并不能全面了解學生的思政狀態。這些方面在今后的實踐中需要不斷改進。
同時教師還需在日常教學中不斷積累思政素材,例如將首例HIV免疫編輯嬰兒事件納入與病毒章節,在介紹艾滋病毒的致病機制和危害的同時也引導學生思考科技倫理與學術道德,教育學生應嚴守行業道德規范,樹立正確地科學價值觀。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業中,對廣大青年的要求不僅體現在技術、知識等方面,還體現在家國情懷、使命擔當、價值觀和人格品德等諸方面,這是教育的根本目標。高校是國家培養重要人才的主陣地,承擔著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任務,課程思政的開展是將思政教育融匯入高教體系的各類教育途徑中,將育人的整體目標化作高校課程建設的整體價值目標,圍繞培育時代新人的總體目標形成系統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