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妍
摘 要:粵語又稱白話、廣東話、廣府話、廣州話、唐話等,是廣府民系的母語、廣府文化最重要的載體,乃廣府民系最基本標志性的文化識別,這一文化識別從多個層面展示了廣府民系的社會文化、生活習俗與思想觀念等。粵語也是能打開保護與傳承廣府文化的通道,在幼兒期間,最適合的粵語學習內容是粵語兒歌、粵語童謠、粵語講古等,將這些內容以適合幼兒的方式融入幼兒期內,適度挖掘廣府文化底蘊,在幼兒心中播下保護傳統文化的種子,借此把“粵·讀·家”文化策略推進幼兒園實施。
關鍵詞:粵語;廣府文化;策略
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的方式以及普通話的推廣,漸漸地失去了本地區語言的功能性。《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語言中指出,會說本民族與本地區的語言和會說普通話一樣都是幼兒語言傾聽與表達的目標。《幼兒園工作規程》2016版第五章幼兒園的教育第三十二條內容,把關于“幼兒園應當使用全國通用的普通話”這一條刪除。根據調查統計,幼兒園有360名幼兒,本地戶籍幼兒160人,會說、會聽粵語的小朋友只有不足80人,只會聽粵語的小朋友不足100人。這數據使我們覺得傳承的東西在流失,因此,我們覺得還是要把粵語本土文化方言著重起來,借此以“粵·讀·家”為主題開展一系列的文化活動推廣本土方言。
一、“粵”文化先啟航,從粵語兒歌入手
兒歌,是以低幼兒童為主要接受對象的具有民歌風味的簡短詩歌。它是兒童文學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體裁形式之一。粵語兒歌內容很多都是從粵語童謠改編而來的,具有通俗易懂、節奏輕快、反映幼兒生活情趣、傳播生活、生產知識等。
(一)入園聽粵語兒歌,加深幼兒印象
粵語兒歌資源豐富,每天早上來園時間是7:30—8:30,這是家長送孩子入園的時間,這段時間進出校園的家長與孩子都非常多,我們安排了這段時間播放一些非常動聽的粵語兒歌給幼兒欣賞,如《洗白白》《月光光》《何家小雞何家猜》等,從最直接的聽入手來學習,粵語兒歌是粵語文化的最佳烘托。
(二)從一日生活活動中學習粵語兒歌
幼兒園一日活動中穿插了各個環節,有游戲活動、自主活動、戶外活動等,當然穿插在活動中少不了的是過渡環節,怎樣進行有效的過渡和粵語文化相結合呢?對此老師加入了粵語兒歌在內,如讓孩子來集合上集體活動要求做好的時候,讓孩子聽一下粵語兒歌《排排坐》,不僅讓孩子領會粵語兒歌的風味,還和過渡環節相結合。再如吃完午飯來漱口時來首粵語兒歌《刷牙歌》,歌詞中“向上刷向下刷,不可放任胡亂刷。應防牙縫藏邋遢,早晨臨訓應該刷……”這樣的歌曲不僅僅充滿了廣府語言的特色,還教導幼兒園要講究刷牙衛生、保護牙齒這方面的教育內容。
(三)粵語兒歌自我表現,發揮幼兒自我學習的興趣
每月每個班級都會有自我表現的機會,每個班級讓幼兒挑選自己最喜歡的粵語兒歌,讓幼兒站在舞臺上表演。根據粵語兒歌以唱、跳舞、律動等幼兒喜歡表演的方式去進行表演,讓幼兒有自我表現的機會,以達到我想學的興趣。
二、“讀”文化加入,以粵語童謠帶動影響
童謠,是為兒童作的短詩,強調格律和韻腳,通常以口頭形式流傳。許多童謠都是根據古代儀式中的慣用語逐漸加工流傳而來,或是以較晚一些的歷史事件為題材加工而成。而粵語童謠具有地域性的文化,對幼兒認知水平、情感情緒和社會發展有很大的作用。
(一)創設粵語童謠教學內容,讓幼兒理解認知本土語言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結合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的目標,粵語童謠本身就是兒童語言,既像音樂又像詩歌,富有節奏感的本土語言非常適合幼兒,更是幼兒語言領域發展必不可少的教學內容。比如粵語童謠《年卅晚,摘檳榔》:“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檳榔,檳榔香,摘子姜,子姜辣,買菩達,菩達苦,買豬肚,豬肚肥,買牛皮,牛皮薄,買菱角,菱角尖,買馬鞭,馬鞭長,起屋梁……”整首粵語童謠運用了非常押韻的“三三”句式,描述的是廣東過年三十晚時的情境,非常適合讓幼兒通過粵語童謠來了解本土節日的一項教學內容。
(二)創編粵語童謠自主游戲,讓幼兒感受本土語言的快樂
說起玩最有說話特權的就是幼兒,玩是天性,游戲更是幼兒的摯愛。自主游戲是幼兒在幼兒園最重要的活動學習方式,讓幼兒在游戲中自主學習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粵語童謠《點蟲蟲》:“點蟲蟲,蟲蟲飛。飛到荔枝基。荔枝熟,摘滿屋,屋滿紅,絆住個細蚊公。”這首童謠孩子也是學得朗朗上口,幼兒發揮自主游戲精神進行創編,大班的孩子把童謠進行模仿蟲飛去捉住“細蚊公”(小孩)的游戲,小班的孩子把這首童謠進行一個手指游戲來玩,充分發揮幼兒創編的能力來感受本土語言的快樂。
(三)滲透粵語童謠生活教育,讓幼兒實踐體驗本土語言
幼兒在園一日生活都會滲透粵語童謠,從晨檢進園到教育教學再到游戲活動,無處不有。粵語兒歌的滲透是傾聽,那么粵語童謠的滲透就是朗讀,我們要求孩子語言發展先從傾聽開始,再到能說會道,當然不可能一下子會講,最起碼會學一點朗朗上口的粵語童謠。在粵語童謠《猜呈尋》“呈尋剪,呈尋包,呈尋糯米叉燒包。老鼠唔食炸藥包,執到糧票買面包”。其實是猜拳游戲,童謠非常上口,有些不是本土的孩子不會也會節奏和音調,慢慢玩著玩著就學會了。還有粵語童謠《點指兵兵》“點指兵兵,點著誰人做大兵,點指賊賊,點著誰人做大賊”。非常適合老師挑選人員或者小朋友自主游戲玩挑選人的一個小游戲。我們還將粵語童謠滲透在家庭生活中,開展主題為“家”文化,組織家長收集更多的粵語童謠,鼓勵家長運用模仿、創編、朗讀等方式來滲透,讓幼兒和家長共同實踐體驗本土語言。
三、“家”文化深入,以粵語講古影響社會
粵語講古是用廣州方言對小說或民間故事進行再創作和講演的一種地方說唱藝術形式,就是俗稱講故事。粵語講古承載著廣州許多歷史文化信息,成為地方傳統文化得以保持和延續的重要因素,有深厚的文化學、人類學、民俗學價值。幼兒現處于愛聽故事的一個階段,這些活靈活現的故事更好地豐富本土語言運用,還有很多廣府的文化知識在里面。粵語講古內容很多都是比較長的小說版,如著名講古老師張悅楷,講古都是圍繞一些民間故事來講,比較長篇。對于幼兒來說可能比較困難,我們通過“家”文化的深入,為了方便幼兒園對粵語講古產生興趣,我們邀請會粵語的老師、家長以及社會人士,根據幼兒喜歡的繪本故事進行一個粵語版的故事講述,并且把繪本的粵語講古發到微信公眾號上,配上繪本圖片,圖文并茂、生動有趣地把粵語講古呈現出來。老師可以在班級上播放,家長回家也可以在手機上播放,發揮粵語講古的有效性。我們還要求家長的參與,建議家長帶幼兒到圖書館、書店、網上等,以拓寬翻找粵語講古的渠道,倡導家長在幼兒過生日、過年時以書為禮。還建議家長將每天睡前10~30分鐘定為“家”文化的全家總動員,開展每天“粵語講古”微信打卡,促進父母與子女間的交流,共同成長。
其實,在“粵·讀·家”文化策略的推動下的粵語兒歌、粵語童謠、粵語講古都是一種廣府的語言文化藝術,幼兒從中理解它們的文化背后的傳承出發,教師以及家長的配合指引,通過一點點的滲透,讓孩子了解廣府文化的歷史以及精髓。對于這些傳承的東西,家長以及教師都不用過多地去講解和解釋,只要讓孩子多去聽、多去記、多去一樣樣體驗就慢慢理解了,這些是需要時間慢慢積累的。“粵·讀·家”文化策略的推動我們還處于慢慢探索階段,但在這一年的時間中,幼兒通過學中玩、玩中學,加以家長、社會的大力支持,更加深了對粵語這一本土語言的熱愛之情,也讓我們重溫了當初的粵語本土語言的魅力,希望它能在本土語言中繼續發光、發亮。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6版幼兒園工作規程[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2]中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