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菊萍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綱要》指出:“新時代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對于振奮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青少年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中之重,小學階段是一個人道德發展的啟蒙階段,是兒童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形成期。正所謂“根正苗紅”,從小給孩子烙上“紅色印記”,傳承“紅色基因”,我們責無旁貸。如何立足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培養孩子的愛國之情,樹立孩子的強國之志,為將來實踐報國之行做好準備,讓愛國主義教育真正落地?筆者有這樣幾點思考。
一、讀懂吃透教材,用好“紅色素材”
統編教材使用已有一年多,在教學中,我們發現這套教材編得很好。(1)圖文并茂,直觀形象。讀圖是小學生喜歡的一種形式,配以簡單的或填空式的文字,通過卡通人物,將抽象的問題以對話的方式呈現,利于孩子更好地理解、感知學習內容。(2)精心設計,活動主導。教材將學生的活動過程作為設計的主要依據,基本沒有說教的內容。教師不再是簡單地告訴學生一個結論,而是通過組織各種活動激發學生思考和交流的興趣,讓他們在活動中去探究、感悟。如三年級上冊《讓我們的學校更美好》第二板塊“我為學校出點力”設計了調查問卷的任務,要完成這項任務,孩子們必須學會觀察,去發現校園中的垃圾問題;學會交流,去收集大家對“校園垃圾問題”的看法;學會思考,可以提出哪些合理的建議;學會表達,勇敢地展示調查報告。在活動過程中,孩子們對學校有了更多的了解,更多的關注,“主人翁意識”在孩子們的心底扎下了根,各項能力也得到了鍛煉。今天做好學校的主人,讓我們的學校更美好,明天才能成長為棟梁,為國家的發展而奮斗。(3)由淺入深,螺旋上升。課程內容由淺入深既遵循了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也是課程目標的要求。道德品質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的、遞進的過程。低年級注重培養兒童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如熟悉學校里的秩序和規則,并懂得遵守。中高年級則更注重學生的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公民奠定基礎。
所以,學科教師要吃透教材,用好紅色素材,做到事半功倍。
二、走進兒童生活,聚焦“紅色元素”
《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可見,兒童的生活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基礎。要想學生做到課上有話可說,有事兒可干,就必須讓孩子們在真實的生活中去感受、品嘗、發現。如執教三年級下冊《請到我的家鄉》一課,課前布置一項小組任務:我做家鄉小導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合理分工,有的找景點圖片,有的搜集景點傳說,擅長攝影的記錄下欣賞到的美景;愛好寫作的編一段解說詞;善于表達的負責小組匯報。整個課堂就是一場報告會,小導游們展示、介紹,互相點贊,還有的學生帶來了家鄉特產,做起了產品宣傳,現場試吃。學生在這樣的活動體驗中,不但更了解自己的家鄉,也增進了對家鄉的熱愛之情。課后延續活動“美麗中國行——去朋友的家鄉做客”,鼓勵學生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了解各地的風土人情。這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
三、優化課程內容,挖掘“紅色資源”
《綱要》還指出:“創新愛國主義教育的形式,豐富和優化課程資源。”大數據時代,可用的課程資源多種多樣。教師要找到能為教學服務的、切實可行的資源并巧妙整合。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有效整合和利用校內資源。教材及參考用書、教學用具、音像資料、學校圖書館、少先隊活動室、校園環境建設等都是教師最重要的資源。我校的校本特色課程“全閱讀”將七月的閱讀主題定為“紅色閱讀”,全校師生利用假期閱讀紅色經典,交流讀書心得,展示閱讀報告,中國心在潤物無聲的閱讀中生根發芽。
2.積極聯系社區、場館、高校資源。社會公共設施,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博物館、少兒活動中心等都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金秋十月,組織學生去現代農場參觀實踐,一方面讓學生了解現代化的農業生產過程,另一方面也讓學生親自參加勞動,孩子們干得不亦樂乎。要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就要讓孩子們接接地氣,動動雙手,掌握基本的勞動技能,體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動生活,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培養其熱愛勞動的精神品質。
3.注重運用儀式禮儀。認真學習“八禮四儀”的要求,貫徹執行國旗法、國徽法、國歌法,學習國旗升掛、國徽使用、國歌奏唱禮儀。
4.發揮傳統節日、重大節日的涵育功能。利用春節、端午、中秋、國慶等節日,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健康的文化活動,引導學生感悟中華文化,增進家國情懷。
5.宣傳發揚榜樣的力量。弘揚“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大力宣傳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做出貢獻的英雄,引領學生樹立報國之志。2020年,全國上下各行各業涌現出了許多感人事跡,如可敬的鐘南山爺爺、巾幗英雄李蘭娟院士,他們的高大形象早已深深地刻在孩子們的心中。
課堂教學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承擔著育人的重大責任,廣大學科教師應牢牢地守住這片沃土,激活孩子們的“紅色基因”,讓中國心在這里“生根發芽”,家國情在這里“拔節孕穗”,報國行在這里“揚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