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進軍 高霞
摘 要:地球之肺還在不停的燃燒,此時此刻會切實體會到習近平總書記倡議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艱巨性和長期性,那句“勝非其難也,持之者其難也。”的真實含義;以及中國對外開放事業所面對的巨大挑戰。
關鍵詞:生態;文明思想;實踐
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實踐發展分為六個主要時期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實踐發展分為六個主要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從學習到再認識的學習認知時期,具體就是在延安7年當知青的初心時期。第二個時期是從學習到實踐的邊學邊干時期,具體就是在河北正定任職期間實踐創新時期,那個時期的總書記的理論認知是首先要解決人民群眾的生活問題,正定縣的穩步發展需要協調生態建設。第三個時期是從學習提升到理論總結的時期,具體就是在福建的總結加宣傳時期,習近平總書記開始在理論的基礎上總結宣傳“1.0版本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撰寫并出版發行了《擺脫貧困》這本書。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直到現在對實踐的指導意義都大于任何教科書,這本書是總書記同時期詳細的心路歷程。第四個時期是汲取了中華文化精髓的理論總結時期,提出了意在推進”綠色浙江”建設的“2.0版本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兩山論,”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論著。第五個時期是以“一國兩治”的以區域協調發展為基礎的實踐路徑創新的“3.0版本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就是調入中央后,習近平指出綠色發展的根本目的是實現人民的美好生活,生態文明理念需要融入整個社會并轉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清潔美麗的世界是全球生態發展的歸宿。第六個時期是可以預期可見的“4.0版本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即對外開放前提下的世界生態文明建設的命運共同體時期。
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實踐路徑受中華文明8千年的智慧精髓指引創新
針對以上六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形成階段對應著六個實踐路徑的創新階段。第一個階段的實踐就是學習陜西米脂縣高西溝——村高西溝村位于陜西省榆林市米脂縣城東北20公里,有40架山、21條支毛溝,屬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被譽為“陜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生態環境建設的一面旗幟”。第二個階段是學習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階段。這個階段要特意分出來的意思就是,中國共產黨把環境保護納入到國家級戰略的高度和地位對一代人的影響深遠。這個階段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里程碑的形成階段。創新之處在于飛播造林。第三階段是向福建當地農民及農業干部學習的階段。第四階段是學習杭州城邊上的良渚遺跡汲取中華智慧的階段。第五個階段綜合全國的區域結構特點形成“一國兩治”的以胡煥庸線為邊界劃分兩治的界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所內蘊的生態文明思想,正是“紅色”《共產黨宣言》的“綠色”續篇,不僅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新生產力論,還把社會正義和生態正義統籌起來,嵌入到從新時代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偉大征程中,為開辟人類文明新境界提供了中國方案,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指明了方向、規劃了道路。第六階段是面對國際上的種種生態危機如“切爾諾貝利”核泄漏;地球之肺的亞馬遜巴西熱帶雨林的不斷燃燒;以及來自西班牙的大農場主為了擴增種植面積,而不計對當地可能造成的生態后果,果斷焚燒植被,留下了一片又一片的裸露巖石,等等國際行為。
三、習近平的“一國兩治”生態文明思想的實踐路徑創新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實踐來源于習近平總書記的工作實踐總結;來源于對胡煥庸線的切身體會;更來源于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睿智從容,特別是1978年11月黨中央、國務院站在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戰略高度,作出了在我國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嚴重的西北、華北、東北地區建設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的重大戰略決策。實踐路徑的創新在于以胡煥庸線和三北防護林體系為界限畫出了中國大陸地區的經濟發展地圖。創建了“一國兩治”的大國治國理政生態文明思想實踐路徑創新。
首先,在針對2020脫貧攻堅的實施上就打破了對國家統一的基本標準,針對各地情況不一樣。具體提出了“一國兩治”的細化標準比如,對住房安全有保障,南方住房要注重通風,北方住房要注重保暖;對飲水安全有保障,西北地區重點解決有水喝的問題,西南地區重點解決儲水供水和水質達標問題。各地執行時要結合實際進行把握,不能一刀切。
其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實踐還遵從《共產黨宣言》在肯定資本正面作用的同時,深刻揭示出生態問題的制度根源。由此就透射出資本邏輯固有的“任性”:罔顧自然界的內在律令,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意志來型塑包括人類在內的整個自然界,而生態問題的制度根源正在于此。資產階級的經濟理性遮蔽了人類的生態理性。《共產黨宣言》指出:“資產階級生存和統治的根本條件,是財富在私人手里的積累,是資本的形成和增殖。”資本邏輯的空間化導致生態破壞的全球化。針對資本邏輯的橫向空間擴展,《共產黨宣言》寫道:“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開發”,最終“使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于西方”。資本增殖具有時空的雙重性:在時間上貫穿資本運動全過程, 正可謂“資本決不是簡單的關系,而是一種過程”;在空間上表現為“世界的資本”而非“地域的資本”,“力求用時間去更多地消滅空間”。資本空間化不僅是資本增殖邏輯在經濟層面的橫向布展,而且是資本社會權力的空間化。《共產黨宣言》在社會正義和生態正義互動耦合中建構未來社會事實上,早在《共產黨宣言》之前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就基于社會和生態兩個維度謀劃了未來社會的美好前景,他富有激情地寫道:“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同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同于自然主義。”那時,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雙重矛盾將迎來雙重和解,自由與必然、個體與類等之間的沖突也將得到全面消解。
再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三條紅線”對生態環境設定紅線是實施嚴格環境保護制度的一大創新,所謂生態紅線指的是“為維護國家或區域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根據生態系統完整性和聯通性的保護需求,劃定的需實施特殊保護的區域”生態紅線利用先進的規劃技術、數字技術、建立臺賬等方式,對環境質量、環境承載度、環境承受力等進行預算評估,設定嚴格的空間邊界與管理限值。“生態保護紅線是繼‘18 億畝耕地紅線后,另一條被提到國家層面的‘生命線”。近些年來,生態保護紅線這一思維理念被廣泛應用到了環境保護的各個領域,如城市生態紅線、海洋生態紅線、陸域生態紅線等。所謂環境質量底線,指的是各級政府、組織、企業在日常工作中要堅持生態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要嚴肅問責。所謂資源利用上線是指要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不能涸澤而漁只圖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這“三大紅線”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的不能再干“吃祖宗飯砸子孫碗”的工作原則和底線 ,是黨中央國務院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底線要求。
最后,習近平總書記秉持“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鮮明理念,要求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建設天藍地綠水凈的美麗中國,將生態環境視為“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將生態環境質量視為小康全面不全面的關鍵。在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實踐中,二者同頻共振、交互一體,社會正義和生態正義統籌考量,嵌入到新時代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偉大征程中,不斷開辟人類文明新境界。
參考文獻
[1] 一丁.整合與創新──讀《生態文明論》[J].湖南社會科學,2000(02).
[2] 賀培育.走向人類文明的新境界──讀《生態文明論》[J].求索,2000(02).
[3] 廖福霖.建設生態文明,永葆地球青春常駐[J].生態經濟,2001(08).
[4] 徐春.“生態文明與價值觀”高級研討會召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2).
[5] 陳志尚.在“生態文明與價值觀”高級研討會上的致辭[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1).
[6] 生態宣言.走向生態文明[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4).
[7] 朱孔來.論生態文明[J].管理科學文摘,2004(10).
[8] 姬振海.生態文明建設的若干思考[J].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02).
[9] 牛生霞.和諧社會離不開生態文明[J].協商論壇,2005(05)
[10] 孔云峰.生態文明建設初探[J].重慶行政,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