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術凱 袁珊珊 熊雯雯 王彩

摘 要:創業是就業的源泉,是經濟發展的根基。大學生是國家重點培養的人才儲備,引導大學生創新創業是時代必然的責任。本文立足大學生雙創的內涵,翻閱大量文獻,結合前人研究成果,基于指標體系的建立原則,確定從知識儲備、意識思維、個人素質、平臺環境、成果產出六個維度構建大學生雙創指標體系。
關鍵詞:雙創能力;指標體系;綜合評價
雙創是進步的首要動力,是建立現代化經濟體制的戰略支撐。引導當代青年積極創業,以高質量創業推動高素質就業是緩解社會就業困境、改善就業環境嚴峻的必經之路,這正與我國創新驅動發展的實施戰略部署相適應,并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
一、大學生雙創能力的涵義
文章結合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從知識儲備、意識思維、個人素質、平臺環境、成果產出六個維度來體現大學生雙創能力。知識儲備是雙創能力的基礎;意識思維是雙創能力的前提與重要組成部分;個人素質是大學生雙創能力最直接的表達方式;平臺環境對大學生雙創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而成果產出對是雙創能力的體現。
二、大學生雙創指標體系構建
在構建指標體系的過程中,需遵守可量化性、可操作性、系統性、客觀性、簡明科學性等基本原則。
(一)知識儲備方面
對于雙創而言,雙創知識是雙創能力的基礎。雙創知識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在學校安排的課程活動以及課余時間閱讀書籍,參加各類競賽所積累的經驗。知識可以轉化為強大的力量,它可以稱得上是徹底改變我們命運的第一推動力。在如今的知識時代中,誰滿腹經綸、誰擁有才華就相當于握住了掌控自己命運之門的鑰匙。現在我們將知識儲備分成五個部分:學年平均成績、交叉學科知識、網絡技術知識、專業知識技能、創業知識技能。
(二)意識思維方面
所謂雙創意識是指一個人運用所學的知識跳出固定的思維模式對舊事物進行改造、創新的行為。而雙創思維是以新穎、獨特的角度思考問題得到不同意義的研究成果。當代心理學界認為意識的含義就是賦予現實的心理意象的總體,是我們直接經驗的主觀想象,表現為知、情、意三者的統一。從哲學的角度思考,意識是以我們的思維為中心,經過種種思維交錯后產生的有著概念性和理論性的系統,是我們個體行為中一種潛在的驅動力量,它有著簡明的目的性、方向性和能動性。對于培養當代大學生擁有積極的雙創意識,并不是要求每個大學生都去創業,而是要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將就業思想巧妙地轉化、建立自主創業的意識,在這個基礎上傳授給他們相關的理論知識,增強他們的實踐能力。在這些具備著良好雙創意識的大學生中,他們能夠堅定理想信念,積極發現并把握創業機遇,主動引領更好的自我發展。所以意識思維對于創新創業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將意識思維分解成五個方面:雙創興趣、雙創意識、雙創動力、雙創動機明確、雙創信念。
(三)個人素質方面
所謂創新就是反復實踐累積經驗的結果,任何我們頭腦中產生的有關創造性的想法,只有真正將其付諸于行動,并且產生可見可感的具體實體,才能實現它的價值。基于創新途中的艱難復雜性,因而在這個轉化過程中就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因素存在,例如失敗風險。這就需要每一個創新者必須具備極高的個人素質,在承受巨大壓力、不斷面對失敗時,有著不退縮不氣餒的頑強意志,才能使得艱難復雜的創新路堅持走下去,避免創造中所結果實因為創新者本人的氣餒而半途夭折。我們知道在創新路上充滿了艱難險阻,它需要腦力、體力、心力和精力四者相互配合共同發揮作用的過程。由于創新途中有著不確定性,因此要求創新者個人必須具備不斷實踐勇于探索的品格,所以在雙創領域中,高素質高要求對于創新創業者來說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將個人素質分為八個方面,分別為機遇識別的能力、組織管理的能力、用于迎接挑戰的能力、動手實踐的能力、心理承受的能力、溝通交往的能力、風險感知的能力、分析決策的能力。
(四)平臺環境方面
就雙創而言,首先考慮的是平臺與機會,例如硬件平臺和軟件平臺。硬件平臺的含義是大學生展開雙創活動所必備的硬件設施。包括基礎的設施、儀器設備等,這些是大學生展開雙創活動的必要前提條件。軟件平臺又叫“潛在平臺”或“隱形平臺”等,它是大學生雙創實踐平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對比硬件平臺,它本身不具有實體的形態,但在推動大學生雙創活動過程中卻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并且平臺就本身而言,對于雙創就存在著推動作用,可見平臺環境的好壞對雙創活動或多或少都存在著一定的影響。但一定要對雙創平臺進行一定的維護,保護雙創的平臺環境,進行良性循環。我們將平臺環境分解為十一個方面,分別為:雙創氛圍、稅收優惠政策、銀行貸款政策、其他政府政策、雙創指導培訓、雙創場地支持、雙創競賽組織、雙創師資團隊、學校獎勵政策、家人鼓舞支持、家人物質支撐。
(五)成果產出方面
創新是發展的源泉文章 而大學生是國家雙創的生力軍。以大學生雙創成果推動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是我國早日邁入智能制造工業社會的必經之路。因此促進大學生雙創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顯得尤其重要。當前的教育模式對大學生雙創存在一定的制約推動教學模式改革對適應新時代下大學生雙創需要促使大學生雙創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具有很高的社會價值體現和歷史意義。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說到提升創業的意識、提高創新的水平使得線上線下相結合、產學研用協同實現創新成果的實踐應用打造“雙創”的升級版,這是提高大學生雙創成果產出政策手段。國家高度重視大學生雙創成果的產出,強有力的說明成果產出對大學生雙創起著重要作用。我們將成果產出分解成七個方面:專利產權的獲得、雙創項目、科研成果的獲取、實習實訓參加、技能證書的獲取、雙創競賽的獲獎、學科競賽的獎項獲取。
三、結語
隨著我國對創新型人才的高度重視,對于提高大學生的雙創能力方面勢在必行,同時在培養大學生的雙創能力方面,在大學生雙創能力的提升方面等是需要很多部門之間共同協作完成,知識儲備、意識思維、個人素質、平臺環境以及成果產出缺一不可。
參考文獻
[1] 安佳,彭小英,耿子健.以互聯網+競賽為載體的民辦高校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J].統計與管理,2018(06):103-108.
[2] 安佳,張雨涵,侍術凱.民辦高校大學生創新能力指標體系構建[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8(21):98-99.
基金項目:文章為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一般規劃課題:“民辦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發展現狀及發展路徑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GH19527。
作者簡介:侍術凱(1990- ),男,漢族,江蘇連云港人,統計學碩士,講師,長春財經學院經濟統計系,研究方向:區域經濟與大學生雙創;袁珊珊(1999- ),女,漢族,吉林省吉林市人,本科,學生,長春財經學院,研究方向:大學生雙創;熊雯雯(1998- ),女,漢族,四川達州人,學生,本科,長春財經學院,研究方向:大學生雙創;王彩(1999- ),女,漢族,遼寧朝陽人,學生,本科,長春財經學院,研究方向:大學生雙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