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瑩 孫繼榮 鄧先春



摘要:為了更好地培養綜合型、創新型的高職院校應用型人才,更好地發揮校企合作中企業方在考核中的作用,提出了分層次、多元化的過程考核方式。并在三個專業中進行試點運行,將考核與用人需求相聯系,對發揮考核的引導和激勵作用有一定的成效。
關鍵詞:高職教育;考核方式改革;校企合作;專業課程
一、引言:
2017年9月,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在《人民日報》撰文指出:要始終堅持以學習者為中心,為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受教育者提供個性化、多樣化、高質量的教育服務,促進學習者主動學習、釋放潛能、全面發展[1]。
高職教育要適應社會需求,單純的專業知識培養已不足以滿足市場的需要,因此提出了分層教學的思路,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設想,考核方案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對進行了校企合作的計算機應用專業群三個專業的考核方式進行了改革和實踐,引導學生從“考試結果”到“學習過程”進行轉變,貫徹“因材施教,分層教學,人人進步”的基本理念。
二、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路
(一)全面開展過程考核及監督,分層次、多元化考核
考核應該重過程而非結果,根據學生基礎的差別,并結合崗位對知識與技能的層次要求,對采用分層教學、分層考核。
首先,考核全程化。在學習的各個階段進行考核,有助于任課教師掌握、監督學生學習的實時情況及存在的問題,并不斷改善教學方法,也有助于教師對學生進行客觀、合理的評價。
其次,考核方式多元化。考核方式不應局限于考試和作業,應多進行其他方式的考核,如實踐作品、小組作業、成果演示等,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
再次,考核對象層次化。根據學生的興趣、能力,以及學生的意愿和選擇,對改革試點專業進行分層教學,各個層次采用不同的考核內容及評價標準,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考核與用人需求相聯系,發揮考核的引導和激勵作用
以企業、市場為導向對學生的能力進行培養,充分發揮考核的引導和激勵作用,一方面強調專業能力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注重學生“軟素質”的培養。
專業能力,是指學生的實踐技能和邏輯思維能力,具備職業崗位活動所需要的知識結構和操作能力,這是學生畢業后立足職場的根本。
軟素質,是指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創新能力等職業發展所必須的能力。在與企業方進行的人才培養探討中,企業方多次提到對畢業生這些能力的看重。這代表用人單位不只看重畢業生已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更看重畢業生將來的能力可塑性。
(三)企業作為考核評價主體
任課教師對考核進行評價打分的方式比較單一,企業方參與,能夠更準確地反應出存在的實際問題,因此作為校企合作主體之一的企業方應參與到考核評價的階段中來。
學生完成企業項目的過程,是將生產型任務需求轉化為教學任務需求的過程,企業提供的生產型任務要具體化且各環節要清楚。在考核中側重學生典型工作任務是否完成,典型技能、素養是否具備。根據項目的不同階段,分別側重考查不同層次的學生。
在項目實踐的需求階段,側重學生交流、溝通、歸納等能力的考察,制作、開發階段,主要側重學生專業技能的考察,交付階段,則側重學生文檔、整理、演示等素質的考察。
學校及教師在各個階段積極配合,對優秀人才進行選拔,為企業供應鏈上下游輸送人才,降低企業參與的難度。
三、考核方式改革的具體實施
采用分階段、多層次提取考核信息的方式,注重過程考核和監控,并且將考核貫穿到學生成長的整個過程中。將專業能力和軟素質的培養貫穿于整個考核過程中。
(一)考核內容多維化
對于技能型內容的考核,加大針對操作技能和實戰能力的考核比例。教師在布置作業和實訓內容時,偏重對某一問題的解決,而不是某一知識點的練習,通過小程序和項目訓練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對于知識型內容的考核,減少理論性知識和記憶性知識的考核比例,加大針對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考察。例如,采用分組討論或個人完成的方式,并要求整理成報告或演示文檔,在相應環節進行演講。一方面小組作業的方式可以鍛煉團隊協作能力,另一方面引導和激勵學生對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進行有目的地訓練。
(二)考核方式多元化
為了提高學生多個方面的能力,對學生的考核采用以下多種方式:1)實踐作品:試點專業是技能型較強的專業,應以技能為中心進行人才培養。促進學生提高方式是定期讓學生完成完整的作品。作品的考核由老師點評和學生互評共同完成。2)成果演示:讓學生對自己所作的內容進行演示,演示的對象可以是學生的實踐作品,也可以是課程作業及報告。這種方式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資料整合能力,也能促使學生做作業或報告時更用心。3)階段考核:階段性的檢查、評價,應注意避免考太多理論性和記憶性的內容,以考核學生的知識結構、技能、思路為重點。4)技能競賽: 技能競賽對學生能力的提高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團隊參賽可有效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及溝通能力,支持學生參加技能競賽,并且對參與和獲獎同學進行加分鼓勵。
多種考核方式要求教師記錄好成績,并對考核內容的合理性進行評估。
(三)考核成績的構成及評價標準
采用分階段、多層次提取考核信息的方式,采用“總成績 = 過程化成績+ 項目實訓成績+ 期末考試成績”的方式,其中“過程化成績=課堂表現及作業成績 + 軟素質評分”。注重過程考核和監控,任課老師應在學習過程做好成績的統計和記錄。
1、課堂表現及作業(20%)
積極參加課堂討論,給予相應的加分,每學期專業課的課程作業應不少于12次,形式多樣化。任課教師根據作業完成情況給予評分,并折合比例計入總分。
2、軟素質評分(20%)
每學期初為學生建立個人檔案,期末根據學生在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價。
學生參加社團活動、黨建活動、演講大賽、創新創業比賽等作為加分項,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有意識地鍛煉自己的能力。
評價標準以學生在一個學期的結束和開始之間的對比作為指標,而非學生之間的差異。
3、項目實訓成績(30%)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要求實訓項目考核加強與企業的密切聯系,充分把握和體現市場和企業對高職學生的實際需求,結合IT行業的相關標準,探索符合社會需求和行業發展的考核標準和方式[2]。
項目實訓充分體現對學生專業能力和軟素質能力的培養和考核,根據企業方對人才的要求,將軟件項目實訓的評價分為三個方面:專業知識與技能、職業素質和演示答辯。既要通過結果性評價來評判實訓的實際成效,同時對學生在需求、設計、開發、測試等不同階段的表現進行形成性評價[3]。
(1)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評價
主要以軟件項目開發流程的生命周期為依據,培養學生規范開發的能力,使學生掌握軟件設計思路、方法和流程。開發和測試的過程中,通過以下幾方面進行評估:
開發過程:①正確性:程序邏輯正確、執行無誤。②規范性:遵守編程標準和規則,命名合理,代碼可讀性強、注釋說明完整,界面風格統一。③清晰性:不存在不可執行或冗余的代碼。
測試過程:①完整性:界面測試、可用性測試、功能測試、穩定性測試。②形成測試文檔報告:對測試過程及測試結果進行記錄,包括測試用例、bug數、回歸次數、測試結果等。
(2)職業素質的評價
在我院召開的教研大會中,邀請了行業專家和企業領導人圍繞專業建設及人才培養展開了交流與研討。各位企業專家指出,學生在就業時所掌握的專業知識難免與企業需求有一定的差距,除了專業知識企業同樣也看重學生的再學習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交流溝通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項目演示答辯的評價
項目答辯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及項目完成的過程指標。每組包含15分鐘的PPT報告和答辯時間,評價內容及指標:
4期末考試成績(30%)
針對專業核心課,制定不同難度標準的試卷,分為高等、中等、低等難度,高等難度的總分為100分,中等難度總分90,低等難度總分80分。根據學生的平時成績和意愿確定使用不同的試卷類型。
四、考核方式改革的數據
將學生過程中的成績記錄成報表,進行統計分析,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實時的了解和干預。
(一)學生過程性成績報表示例
(二)查看學生成績曲線,教師隨時查看學生的學習曲線,對曲線異常的學生進行重點關注。
在過程中形成的統計數據,一方面為教師調整課程進度及難度提供了依據,一方面也為后期進一步的成效分析及對比提供了數據源。
五、考核方式改革的效果
考核方式改革后,學生參加技能競賽的比例顯著提高,2018級學生在第一學年參加了2019年全國軟件和信息技術專業人才比賽,省賽獲獎比例達到90%以上,并有學生進入國賽并取得了一定的名次。學生對互聯網技能大賽和創新創業大賽參賽熱情較高,參賽人數及獲獎比例較往年約提升25%。通過調查問卷了解到,學生加強了實踐能力的培養,對參與創新創業項目及實際編程應用有了更高的積極性及自信心。
六、結語
對考核方式的改革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更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實踐操作的能力。考核改革是一項長期而任重的任務,不但要引導學生注重學習過程中的技能培訓和素質提升,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不斷進行創新和探索。因此,專業課程考核方式改革要循序漸進地推進,建立科學的、規范的、合理的、系統的考核機制[4]。
參考文獻:
[1] 韓燕. 基于“以學生為中心”的高職課堂教學診改實踐與探索——以廈門城市職業學院國際貿易實務專業為例[J]. 職業教育(中旬刊), 2018, 17(10): 45-48.
[2] 田明君,張學俊. 高職軟件技術實訓考核評價標準構建[J]. 科技視界, 2016, (18): 64-66.
[3] 李曉琴,王祥. 軟件驗證測試技術[J]. 電腦開發與應用, 2010, 23(01): 68-70.
[4] 張穩穩,劉琳. 淺析高校專業課考核改革的必要性[J]. 大學教育, 2016, (07): 50-52.
作者簡介:
雷瑩(1987.3—)女,漢族,籍貫:河南,四川廣播電視大學高職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為人工智能、計算機應用技術。
基金項目:四川省教育廳2018年教育體制機制改革試點項目(G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