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企業碳排放權交易活動頻率日漸提高,同時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機制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健全、相關法律法規不斷完善,因此碳排放權交易活動逐步走向標準化、規范化。不過,由于尚未形成與碳排放權相應的科學會計準則與方法,因而碳排放權相關會計信息仍然缺乏真實性、可靠性,對于相關決策的指導價值不足。為此,本文主要分析企業碳排放權會計確認與會計計量,希望能夠提供有價值的借鑒。
關鍵詞:碳排放權;會計確認;會計計量
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使得物質財富日漸豐富,但也導致一系列環境生態問題,因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過度排放而導致的全球變暖現象就是其中之一[1]。盡管我國并不需要承擔強制減排溫室氣體的義務,不過,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引及建設“美麗中國”號召下,我國也嘗試應用市場經濟促進節能減排實現。會計確認與計量在碳排放權交易活動的會計核算工作中占據重要地位,為切實推動碳排放前會計核算水平提升,必須深刻認識碳排放權交易活動,促進碳排放權會計確認與計量走向規范化發展道路。
一、碳排放權會計確認
(一)對于碳排放權會計性質的分析
對于企業而言,碳排放權屬于一種具備高度稀缺性的重要資源,與企業未來經濟效益密切相關[2]。從資產的定義與性質出發,在會計工作之中,可以將企業所擁有的碳排放權作為一種資產來進行確認和計量:首先,企業無論以何種方式獲得碳排放權,都屬于以交易方式獲得碳排放權,對于碳排放權具有控制權;其次,伴隨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逐步走向規范化發展道路,其完善程度日益提高,因此對碳排放權進行成本計量與會計計量成為可能;最后,企業在未來可以通過出售碳排放權獲得一定經濟利益。綜上所述,在會計工作之中,應將碳排放權視作企業的一項資產,以此增強會計確認實效性。
(二)碳排放權會計確認理論分析
資產可以分為金融資產、存貨、無形資產等不同形式[3],當前,將碳排放權視作以上三種形式的觀點均存在,現對其進行分析:(1)首先,存貨必須以實物形態呈現,由于碳排放權并無實體,因此不能在會計確認中將其視為存貨。此外,持有碳排放權的企業,并不一定將其用于生產經營,也可能將其用于交易,這更不符合存貨的特征;(2)其次,如果只根據定義和特征(不具備實物形態特征、能夠得到辨認、回收金額不確定性強)將碳排放權確認為無形資產,那么實質上無法有效反映碳排放權所涉及的經濟活動特點。由于持有碳排放權的企業除將其用于生產經營之外,還可以通過出售碳排放權獲得一定利潤,因此碳排放權實際上與無形資產之間存在著本質區別;(3)最后,將碳排放權視為金融資產的觀點認為,現階段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總體發展狀況良好,相應市場機制健全,因而碳排放權交易環境較好,企業可以將碳排放權作為一種金融工具,通過交易這種金融工具獲取利潤。不過,持有碳排放權的企業確實需要將一部分碳排放權用于滿足自身排放溫室氣體的需要,因此不能將企業碳排放權整體確認為金融資產,只能將企業用于交易的碳排放權作為金融資產。綜上所述,對于碳排放權進行會計確認,必須根據具體情況綜合展開,若企業將其用于自身生產經營,可以將企業用于生產經營的部分碳排放權確認為無形資產、將企業用于交易的部分碳排放權確認為金融資產。
二、碳排放權會計計量
(一)碳排放權會計計量屬性分析
對碳排放權進行會計計量,以碳排放權會計確認為前提和基礎,由于企業所擁有的碳排放權根據用途可以被確認為不同的資產形式,因此,在對企業碳排放權進行會計確認時,也必須綜合考慮不同形式,從而提高碳排放權會計計量準確性和可靠性[4]。首先,對于企業用于滿足自身生產經營活動中溫室氣體排放需求而使用的、具備無形資產性質的碳排放權,應使用歷史成本計量對其進行會計計量;其次,對于企業用于交易獲得經濟利益、具備金融資產性質的那部分碳排放權,應采取公允價值對其進行會計計量。
(二)碳排放權會計計量準則
碳排放權會計計量主要可分為初始計量和后續計量兩部分,這兩部分會計計量工作在實際展開時有不同的要求:(1)初始計量:①對于企業用于滿足自身生產經營需求而使用的碳排放權,在進行初始計量時,應根據其具體來源進行會計計量。如果企業所擁有的碳排放權來自政府無償分配,那么應以公允價值計量對其進行初始計量;若企業擁有的碳排放權來自經濟交易(購買或拍賣),那么應按照歷史成本計量對其進行初始計量;②對于企業用于交易和投資而使用的碳排放權,在進行會計初始計量時,一般將其視為金融資產,應用公允價值計量展開相應會計計量工作;(2)后續計量:①企業用于自身生產經營的碳排放權的后續計量:由于在會計確認時,將這部分碳排放權確認為無形資產,因此在對其進行會計計量時,應按照無形資產后續計量原則展開會計計量。由于這部分碳排放權屬于有使用期限的無形資產,因而在企業使用期限內,應采取科學方法,結合企業實際碳排放情況,對其進行準確的減值測試;②企業用于投資交易的碳排放權的后續計量:伴隨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發生變動,企業所擁有的、用于交易投資的碳排放權的公允價值也會發生變化。此外,在企業交易和出售碳排放權時,應對比出售公允價值和賬面余額,將其差額計量為碳排放權投資收益,注意結轉公允價值變動損益[5]。
結束語:
總而言之,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各項要求,必須加強對于企業碳排放權會計確認與計量的重視力度,建構起對于碳排放權會計確認與計量相關理論和方法的全面認知,根據企業對于所擁有碳排放權的實際使用情況,把握碳排放權的會計性質、確認和計量準則,全方位促進我國碳排放權會計確認水平提升,切實推動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進程加快。
參考文獻:
[1]鄧夢婷.企業碳排放權交易會計確認與計量研究[J].當代會計,2016(7):5-6.
[2]朱金鳳,賈芳文,陳欣.企業碳排放權會計確認與計量:理論觀點、實務處理與準則演進[J].技術與創新管理,2018(4):392-396.
[3]徐玉德.我國碳排放權會計的確認、計量及披露分析[J].財務與會計,2018(1):80-82.
[4]張旺峰.碳排放權會計確認與計量問題探討[J].財會通訊,2016(28):54-56.
[5]王陽,譚高佳,張文軒.碳排放權的會計確認、計量與信息披露研究綜述[J].現代經濟信息,2018(1):154-155.
作者簡介:
楊林,(1986-11-1),漢族,云南昭通人,中級會計師,本科學歷,主要從事審計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