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圓
摘 要:股東股本構成企業創立的基石,企業運作達到資產的保值增值是企業的立身之本。企業的保值增值體現在資產負債表上就是所有者權益的增加,根據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的會計恒等式,所有者權益的認定依賴于資產的認定關系到所有者權益的價值。本文從資產的計量、認定、應計制原則等方面闡釋資產負債表中資產確認的真實性、可靠性、相關性等角度闡述資產計量對權益的影響。
關鍵詞:所有者權益;應計制;會計計量;會計確認
開源節流,創造價值,增加股東財富是企業存在的最終原因,也是企業存在的根本目的。股東財富反映在財務報表上即為所有者權益的價值。根據靜態會計恒等式“所有者權益價值=資產價值-負債價值”,單純從會計學角度來講所有者權益得賬面價值是剩余價值,依賴于資產與負債價值的確認。負債的價值是企業承擔的可確定的現時義務,在企業持續經營的前提下,負債的價值由借款合同,產品購銷合同等確定,價值變化小,具有穩定性。當負債價值相對穩定時,資產的確認與計量,直接影響所有者權益的大小。只有資產的價值確認可靠,我們才可以所有者權益真正體現股東權益價值。事實上由于會計信息系統確認,計量基礎,原則,應用程序方法的問題,會計報表往往不能正確衡量資產,確定股權價值。
首先,財務報表是運用應計制會計計量原則提供貨幣計量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的報表。會計計量有兩因素構成:一是計量屬性,解決計量什么的問題;二是計量單位,解決用什么計量。會計核算在以貨幣為基礎計量單位的前提或假設條件下,進一步作出記賬本位幣的幣值穩定假設,與其他計量尺度不同,貨幣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解決的是計量單位的問題,并且其本身的價值是變動的,具體會表現是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在幣值不穩定時,貨幣這一衡量價值的“稱”顯示的以歷史成本計價的資產價值,還可信嗎?所以資產負債表中以歷史成本計量屬性的資產價值有待商榷。
相對于歷史成本,以公允價值提供的信息具有更高的相關性。是否能反映資產的價值呢?從理論上講公允價值的來源有兩種未來現金流折現和市價。后者表面上看更科學合理,但是在實務中要求精確的未來現金流,合理的風險調整后折現率,資產的使用期限。技術升級還貸的周期越來越短,市場瞬息萬變。現金流折現模型的數據涉及主觀判斷,其微小的變化對于推導的公允價值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因此財務報表中采用采用存在活躍市場市價提供的貨幣信息。運用市價法師需要對交易的市場條件作出假設,選擇具有替代性的參照物,并對不可比因素做出相應調整。以企業持有的可供出售的投資性房地產為例,評估該項資產的價值時,我們往往尋找與該資產用途,年限,新舊程度,地段等要素相似的參照物的價格,然后根據對要素調整后確認該資產的價值。企業往往傾向于高估資產價值。由于這里面涉及的主觀判斷,外部報表使用者很難拿出客觀證據去評價可供出售房地產的價格。同時公允價值計量具有順周期效應,企業資產的價值會隨著市價顯示泡沫,也會顯示市場的恐慌。
其次,在會計信息系統中,會計要素確認受到會計人員主觀判斷,會計準則的制約,會計信息實質重于形式這一要求往往得不到很好的貫徹。使得在現行會計準則下,企業的資源流出所形成的企業優勢,由于不符合會計報表要素的確認原則,在會計報表中無法體現為資產的增加,或者負債的減少,企業整體價值無法得到合理體現,所有者權益被低估。企業的經營活動受到市場不確定因素的影響,或有事項的結果的由未來不確定性事項決定,由此或有事項對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造成影響的程度,金額往往取決于歷史數據的可靠性,相關性,特別是財務人員依據歷史相關數據和或有事項的定義和特征對或有事項的主觀判斷。以上財務報表中沒有體現的企業資源和企業即將承擔的現實義務是客觀存在的。
所有者權益被低估的價值在出現企業合并時就表現為收購企業多支出的資產和合并報表中的商譽;當未來或有事項的時機成熟,企業將承擔不可推卸,延長地現實義務,該現實義務必然會導致企業資源的流出,當期由于財務人員未能對影響企業資產負債表的或有事項進行合理計量,導致負債被低估,所有者權益被高估。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廣告費用支出計入銷售費用或管理費用,進行費用化處理,直接沖減當期損益,但是直接的現金支出減少資產,所有者權益減少。而在企業持續經營的狀態下,廣告費用支出后形成的是企業的社會公信力,影響力,品牌等無形的優勢,這些優勢最終會裝化為企業未來的銷售收入的增加,股東財富的增加。又如企業的員工培訓費,企業對員工的培訓支出減少資產,增加相關的管理費用,沖減利潤,最終影響所有者權益中的未分配利潤。而從戰略地圖的角度來講,員工素質是企業創新,生存發展的基石,良好的員工會用自身的智力資源創造性的解決企業面臨的問題,優化業務流程,節約成本,增加企業客戶滿意度,最終開源節流,增加股東財富。對于企業的擔保事項,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性,企業很難獲得被擔保企業的所有信息。特別是在被擔保企業存在大額表外的隱形負債,并惡意隱瞞的條件下企業的管理人員,會計人員很難對或有負債進行合理估計,往往會低估企業資源流出的可能性,使得所有者權益被高估。
最后,每個會計期間所有者權益的增加來源于企業每期的經營成果,經營成果的確認直接影響資產負債表中所有者權益的確認。不幸地是,“成也配比,敗也配比”。應計制會計的優越性在于運用配比原則,將企業一定期間企業所最初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就予以恰當配合,便于企業所有者確定當期的經營成果,而配比原則受到會計準則,財務人員的主觀判斷等因素,企業期間的經營成果未能得到合理的計量。企業從事的是生產經營活動,從市場中獲取原材料,工人服務,土地,專利技術,資本等,然后通過企業的經營活動將這些資源轉化為產品。對于無法做到“JUST IN TIME”生產性行業來講,一個完整的經營周期少則幾個月,多則幾年,在企業的生產經營周期期間內,市場瞬息萬變企業購入的原材料會出現波動,我國的會計準則規定:企業的原材料應采用先進先出確認計量。這就造成當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時,出售商品的售價與成本不配比,出現企業毛利率虛高的狀況。這樣的假象誤導了報表使用者,使其誤認為企業的盈利能力上升。同時,在完全成本法下,企業的生產產品越多,在固定成本基礎上單位產品成本反而越小。因此在產銷不一致的情況下,企業存貨承擔的期間制造費用比例大,造成資產價值虛高,另外單位成本降低,貢獻毛益升高,營業利潤增大,凈利潤又通過未分配利潤轉化為所有者權益。這就可能出現企業有大量存貨,很少的已售商品,職業經理人卻通過這種手段做出看似完美的資產負債表,獲取高額獎勵,損害所有者權益。
另外,會計信息系統作為企業信息系統的一個重要環節,還受到公司治理結構的制約,無法完全避免企業內部委托——代理帶累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更加加重了財務報表的噪音。管理者傾向于高估資產和收益,低估風險,從而達到自身的業務目標獲得高額報酬。
因此面對資產負債表的數字,報表使用者應當明確會計報表反映的是企業過去的企業經營狀況,并受到相關制度,人為判斷的制約。應該堅持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結合企業的經營實際,撥開報表的迷霧,發現企業的真正價值,正確評估企業所有者權益的價值。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
參考文獻:
[1] Accounting:The Basis for Business Decision,Melgs&Meigs,Ninth Edition,McGraw—Hill,Icn.
[2] 楊利群.論JIT存貨管理方法及其在中國的應用[D].上海財經大學,2014
[3] 卡普蘭.平衡計分卡戰略實踐[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4] Ittner C D,Lanen W N,Larcker D F.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ctivity-Based Costing and Manufacturing Performance[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2,40(3):711-726.
[5] 沈生宏,劉峰.權責發生制、公允市價和會計信息相關性[J].會計研究,2013(6):3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