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紅
[摘 要]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未來性使其在本質上有別于原生金融工具,在會計處理上也獨具特色,但我國并未以獨立具體準則的形式對其會計處理進行規范。文章擬對準則中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確認問題進行探討,并完善提出建議。
[關鍵詞]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確認;改進建議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3.125
衍生金融工具是20世紀70年代金融創新的產物,憑借其優越的避險和投機套利功能,現已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上重要的投資工具。
1 衍生金融工具定義
衍生金融工具又稱派生金融工具、金融衍生品等。從本質上看,它是由原生金融工具衍化而來,以杠桿和信用交易為特征的金融工具;從品種上看,它包括期貨、期權、互換、遠期合約以及具有其中一種以上特征的金融工具;從交易特征上看,我國金融工具準則(CAS22,2006)將其定義為具有下列特征的金融工具或其他合同:一是價值隨特定利率、金融工具價格、商品價格、匯率、價格指數、費率指數、信用等級、信用指數或其他類似變量的變動而變動;變量為非金融變量的,該變量與合同的任一方不存在特定關系。二是不要求初始凈投資,或與對市場情況變化有類似反應的其他類型合同相比只要求很少的初始凈投資。三是在未來某一日期結算。[1]
2 我國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確認
2.1 初始確認
CAS22(2006)引入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概念,并以“成為金融工具合同的一方”作為金融工具初始確認的唯一標準。作為補充,我國金融工具列報準則(CAS37,2014)對金融負債和權益工具的概念作了區分,要求企業嚴格按照準則的定義對金融工具及其組成部分分類進行確認。
2.2 終止確認
CAS22(2006)規定:第一,金融資產滿足以下條件之一的應當終止確認:一是收取該金融資產現金流量的合同權利終止;二是該金融資產已轉移,且企業已將金融資產所有權上幾乎所有的風險和報酬轉移給轉入方。第二,金融負債的終止確認標準:金融負債的現時義務全部或部分已經解除的,才能終止確認該金融負債或其中一部分。
3 我國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確認存在的問題
3.1 確認規范不健全
CAS22(2006)規定金融工具初始確認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從合約簽訂到履行,其價值幾經變動,決定了企業必須在資產負債表日對衍生金融工具的價值進行復核,也就是后續確認。然而,我國僅在CAS22(2006)中規范了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確認和終止確認環節,沒有指明如何進行后續確認。隨著衍生金融工具的應用普及和品種創新,現有準則已不能為實務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提供指導。
3.2 會計科目單一
衍生金融工具歸屬于資產還是負債取決于未來的交易結果,在初始確認時無法判定,因此,CAS22(2006)要求企業通過共同類科目——“衍生工具”對其進行核算。然而,“衍生工具”最終反映在資產負債表上的是借貸雙方抵減后的結果,在衍生品品種多、交易量大的情況下,衍生金融工具的個別風險會被掩蓋。
3.3 確認標準缺乏可操作性
我國采用風險報酬分析法作為金融資產轉移效果的確認原則。這個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無論是對特定資產或負債全部風險和報酬的識別,還是對其是否發生實質性轉移的判斷,都具有很大的主觀性。當交易雙方判斷不同時,還會出現一方確認,另一方不確認的情況。其次,它把金融工具及其附屬的風險和報酬視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在金融資產轉移時,若轉移方保留了部分風險或報酬,則轉移方仍須將實質上失去控制權的部分繼續作為資產確認,這顯然不合理。[2]最后,隨著金融衍生品結構的日趨復雜化,以“控制權”為核心的交易實質和以“風險和報酬的實質性轉移”為標志的交易形式的沖突越加明顯。
3.4 套期保值確認標準有待改善
我國套期保值的初始確認采用主要條款比較法,通過比較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項目的所有主要條款以確定套期是否有效。這種方法的局限性體現在:一是不適用于主要條款不存在直接對應關系的套期保值項目;二是只能用于套期預期性評價,不能用于套期回顧性評價。
套期保值的后續確認采用比率分析法,通過比較被套期風險引起的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項目公允價值或現金流量的變動比例來確定套期是否有效。變動比例的計算基礎既可是單個期間的變動數,也可是累積變動數,不同的計量基礎可能導致不同的結果,這給企業預留了操縱空間。
4 改進建議
4.1 制定獨立的衍生金融工具會計準則
衍生金融工具所造成的經濟利益流動取決于未來可能發生的交易或事項,這使其與原生金融工具存在本質差異,因此,有必要針對其特點制定更加詳盡的獨立準則。我國應密切關注國際相關準則的最新進展,結合我國衍生金融工具的發展情況適當超前地細化現行準則,增強相關規范的可操作性。我國應加強對各個確認環節和披露規范等準則改革深水區的研究,加快制定獨立的衍生金融工具準則。
4.2 完善披露規范
針對使用單一科目對衍生金融工具進行會計核算的現狀,學者們提出了兩種主要的改進方法:一是設置“衍生金融資產”和“衍生金融負債”科目對不同性質的衍生金融工具分開核算;二是打破現有的會計要素分類格局,將資產和負債分為金融類和非金融類。然而,這兩種方案都缺乏可操作性。首先,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未來性使企業在初始確認時無法對其是資產屬性還是負債屬性做出判斷,因此方法一在實務中無法落實。而至于重構會計要素,目前也只是一個初步的設想,并未獲得普遍認可。
要彌補會計科目單一的不足,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借助披露手段來實現。具體可從三方面著手:一是分類規定衍生金融工具的重要性水平,對滿足重要性水平的,要求單獨披露其合同主要條款;不滿足重要性水平的,分類匯總后再披露;二是要求單獨披露本期新增的衍生金融工具合同;三是要求詳細披露本期發生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及其損益。
4.3 引入金融合成分析法
金融合成分析法是以“控制權的獲得或失去”為標準來對資產和負債進行確認的方法。它與風險報酬分析法最顯著的區別在于它承認金融資產的風險和報酬是可分割的。當金融資產部分轉移時,轉移方對放棄控制權的部分予以終止確認,將保留控制權的部分視為新訂轉移合同的產物重新確認,避免了將轉移金融資產當作融資活動的情形。同時,它使得衍生金融工具的分階段確認成為可能。
4.4 完善套期保值的確認標準
初始確認時,若套期項目和被套期項目的主要條款相互對應,則采用主要條款法;若間接對應,則采用間接主要條款法,并在報表附注中進行披露。
后續確認時,考慮到無效套保并不總是由企業故意錯配或投機所致,而是受到不發達交易市場所限,可適當降低現有的有效性量化標準,使更多的套保業務走進表內,增強財務信息的有用性。但為避免過度受到人為操縱的影響,目前不建議取消有效性量化標準。
參考文獻:
[1]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2]李陽,高媛.衍生金融工具會計確認問題的探討[J].財會通訊:學術版,2005(7):67-69.
[3]張明霞.關于衍生金融工具的會計確認[J].中國農業會計,2014(11):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