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曦 陳永超 丁雪 王芳
[摘要] 目的 評價具有民族敏感性的健康教育對貧困少數民族地區兒童喂養行為的干預效果。 方法 以云南省怒江州為案例,采用多階段隨機抽樣方法,于2012年5~6月和2015年11月~2016年1月分別抽取當地學齡前兒童照護人869名和897名進行問卷調查。干預措施包括發放具有民族敏感性的健康傳播材料、舉辦宣傳活動、利用常規門診提供營養咨詢等。采用χ2檢驗和logistic回歸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結果 干預后兒童近1個月內沒有及≤4次/月進食奶類、豆類、肉類和蛋類比例低于其他進食頻率,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除豆類外,其他類別食物進食頻率≥5次/周比例明顯高于其他進食頻率,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接受干預、家庭收入高、父母未外出務工為進食各類食物的影響因素(OR > 1,P < 0.05)。 結論 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貧困少數民族地區兒童喂養行為,建議采取健康教育、提高家庭收入、關注留守兒童等綜合干預措施。
[關鍵詞] 健康教育;兒童;喂養行為;少數民族;貧困
[中圖分類號] R174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3-7210(2020)04(c)-0069-04
Intervention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on feeding behavior of children in poverty and ethnic minorities areas
LIU Xiaoxi1,2 ? CHEN Yongchao2 ? DING Xue2 ? WANG Fang2
1.National Center for Chronic and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Beijing ? 100050, China; 2.Institute of Medical Inform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 10002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of ethnic-sensitive health education on feeding behavior of children in poverty and ethnic minorities areas. Methods A total of 869 and 897 caregivers of preschool children in Nujiang Prefecture, Yunnan Province were sampled respectively by multi-stage random sampling from May to June 2012 and November 2015 to January 2016. The release of ethnic-sensitive health communication materials, publicity activities, and nutrition counseling through routine outpatient were included in the interventions. Chi-square test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were adopt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proportion of preschool children who did not or less than 4 times/month eat milk, beans, meat and eggs were lower than other eating frequencies,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highly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With the exception of legumes, the frequency of eating other types of food ≥5 times/week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other eating frequencies,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highly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Acceptance of intervention, high family income, and parents not working outside wer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ating various types of food (OR > 1, P < 0.05). Conclusion Health education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feeding behavior of children in poverty and ethnic areas. It is suggested to take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s such as health education, raising family income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left behind children.
[Key words] Health education; Children; Feeding behavior; Ethnic minority; Poverty
科學的兒童喂養行為是兒童獲取充足營養的重要保障,對于兒童健康成長和建立科學的膳食行為與習慣具有重要影響[1-3]。在貧困少數民族地區,受經濟、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響,兒童喂養行為問題尤為突出,肉類、蛋類、豆類、奶類等食物攝入明顯不足[4-6]。很多研究報道兒童喂養行為現狀及其影響因素[7-9],但通過健康教育措施對喂養行為進行干預的研究較少。云南省怒江州是我國最貧困的少數民族自治州之一,本研究以怒江為案例,依托怒江州兒童健康綜合干預項目(以下簡稱“怒江項目”),探討健康教育措施對貧困少數民族地區兒童喂養行為的干預效果,為類似地區有效改善兒童喂養行為提供科學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2年5~6月,開展怒江項目基線調查,采用多階段隨機抽樣程序在怒江州選擇學齡前兒童照護人869名。2015年11月~2016年1月,開展終期調查,采用相同抽樣方法選擇學齡前兒童照護人897名。本研究經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醫學倫理審查委員會批準,所有研究對象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和方法 ?參考較為成熟的調查工具[10-11],自行設計調查問卷,了解照護人家庭人口學情況和兒童喂養行為情況。由經過培訓、熟悉民族語言的當地婦幼衛生服務人員擔任調查員,經詢問照護人后填寫問卷。
1.2.2 干預方法 ?開發制作3種宣傳海報、5種卡片和1種折扇,宣傳兒童合理膳食、營養素補充等信息。傳播材料以簡單易懂的圖片為主,配有少量漢語-傈僳語文字;背景采用當地民族特色景觀和人物形象,旨在提高材料的可接受性。宣傳海報在村委會、集市、婦幼衛生服務機構等人員集中的地方以“三聯貼”形式張貼,卡片和折扇由村醫發給每個兒童。同時,指導當地舉辦宣傳活動并利用門診提供營養咨詢。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AS 9.2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表示,采用χ2檢驗。為控制混雜因素,將基線和終期調查樣本進行合并,以各類食物攝入頻率≥5次/周為因變量,以是否接受干預、個人基本特征為自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基本情況
調查對象在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方面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其他特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2.2干預前后兒童喂養行為變化情況
干預后沒有及≤4次/月進食奶類、豆類、肉類和蛋類比例低于其他進食頻率,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除豆類外,其他類別食物進食頻率為≥5次/周比例明顯高于其他進食頻率,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見表2。
表1 ? 干預前后調查對象家庭人口學特征比較(例)
表2 ? 干預前后兒童喂養行為變化情況比較(例,n = 1676)
注:因6月齡兒童開始添加各類食物,故排除6月齡以下樣本
2.3 兒童喂養行為的多因素分析
在控制個體基本特征后,接受干預、家庭收入高、父母未外出務工均為進食各類食物的影響因素(OR > 1,P < 0.05)。見表3。
3 討論
食物種類單調可增加兒童營養性疾病發生風險[13-14],健康教育作為常用的健康干預措施在很多兒童健康干預項目中予以應用。然而由于文化、受教育水平、經濟等因素限制,健康教育在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的干預效果往往難以達到預期。怒江項目開發的健康傳播材料充分考慮到當地文化、語言、受教育水平等因素,有效保障健康傳播材料的可接受性[12]。本研究結果顯示,健康教育對兒童進食肉類、奶類、豆類和蛋類頻率均具有正向影響,提示健康教育可有效改善貧困少數民族地區兒童喂養行為。
既往大部分研究顯示[15-19],家庭收入、照護人文化程度是兒童喂養和飲食行為的影響因素。但本研究僅觀察到家庭收入的影響,并未觀察到照護人文化程度的影響,可能與本研究開發的健康傳播材料更加簡單易懂有關,不同文化程度的照護人在通過傳播材料獲取健康知識方面可能并不存在明顯差別。提示在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的貧困少數民族地區,健康傳播材料的簡單易懂十分重要。本研究顯示,父母沒有外出務工的兒童更可能每周進5次及以上各類食物,與國內研究結果一致[20]。
綜上所述,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貧困少數民族地區兒童喂養行為,同時還需考慮到家庭收入和父母外出務工對喂養行為的顯著影響,建議在貧困少數民族地區采取健康教育、提高家庭收入、關注留守兒童等綜合干預措施。
[參考文獻]
[1] ?章志紅,朱小康,廖承紅,等.學齡前兒童家長喂養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9,34(15):3549-3552.
[2] ?Nowicka P,Flodmard C,Hales D,et al. Assessment of parental overt and covert control of child′s food intake:A population-based validation study with mothers of preschoolers [J]. Eat Behav,2014,15(4):673-678.
[3] ?杜維婧,劉語方,程玉蘭,等.貧困地區3歲以下農村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喂養狀況比較研究.中國婦幼保健,2015,30(17):2184-2787.
[4] ?陳永超,王芳,曹彬,等.云南省怒江州兒童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4,7(2):57-64.
[5] ?尤莉莉,劉璐,毛春蕊,等.農村貧困地區學齡兒童的食物攝入情況分析[J].中國生育健康雜志,2017,28(4):306-310.
[6] ?蔣秋靜,肖年,楊莉,等.重慶市貧困地區6~24月齡兒童營養及喂養現狀調查[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7,25(1):97-99.
[7] ?張延峰,吳瓊,王瑋,等.青海省貧困農村6~23個月齡兒童喂養和營養狀況調查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6,31(13):2712-2717.
[8] ?段丹輝,朱明元,羅家有,等.中國部分農村地區2~7歲留守兒童膳食營養現況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9, 30(4):326-330.
[9] ?湯蕾,羅霞,李英,等.中國農村貧困地區6~30月齡兒童喂養狀況和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37(3):84-96.
[10] ?蔭士安.中國0~6歲兒童營養與健康狀況——2002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11] ?黃潤平,王旗,韓萍,等.兒童膳食營養知-信-行問卷的編制及信效度評價[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34):3918-3920.
[12] ?陳永超,劉曉曦,丁雪,等.云南省怒江州兒童健康教育實踐經驗與啟示[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8,32(7):65-66,74.
[13] ?劉月芬,黃蕾,張玲,等.甘肅省貧困地區嬰幼兒喂養與喂養困難狀況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4,22(5):530-533.
[14] ?許媛媛,陶芳標.兒童少年缺鐵性貧血篩查管理[J].中國學校衛生,2012,33(11):1398-1401.
[15] ?李曼麗,于冬梅,劉愛東,等.中國貧困地區2~5歲兒童的貧血患病現狀及家長喂養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J].衛生研究,2011,40(2):147-149.
[16] ?袁靜,楊顯君,張昊,等.學齡前兒童照護人喂養行為與兒童飲食行為相關性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9, 27(3):244-247.
[17] ?何美坤,劉曉君,毛宗福.健康相關行為影響因素[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9,40(3):366-370.
[18] ?謝潔妍,嚴學勤,曾潔.5302例0~6歲兒童喂養狀況調查[J].中國婦幼保健,2019,34(19):4533-4536.
[19] ?楊吉酉,岳愛.陜南貧困農村嬰幼兒食物喂養特征及其風險因素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4,26(8):823-826,830.
[20] ?高春海,胡小琪,許娟,等.我國貧困農村地區留守與非留守兒童早餐現況及影響因素[J].中國健康教育,2019, 35(4):291-294.
(收稿日期:2019-12-18 ?本文編輯:王曉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