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華
1 案例背景
小A,女,系我院2015級學生,來自浙江省內相對經濟發展比較落后的地區,在入學前的學生情況摸底過程中,小A通過QQ向我告知了其家庭基本情況。其父母都是殘疾人,且殘疾的等級較高,之前一直都在家鄉當地的福利工廠上班,想要集資建房,結果積蓄被福利工廠老板騙走,目前只能在外打零工并蝸居在臨時搭建的簡易房中,家中經濟十分困難。小A本人的求學之路也十分曲折,兩年前臨近考試,卻因訓練時意外骨折無緣我校。在外工作一年后,重新下定決心,在巨大的壓力中,恢復訓練終于考上我們武術專業,十分珍惜這次來之不易的機會,渴望在大學的舞臺上綻放自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開學后,在家庭經濟認定過程中,我詳細核實了她的家庭情況,確實非常困難,并且由于家庭困境和自身經歷,導致該生并不自信,而且有很強的防御意識,缺少大學生應有的活力和朝氣。于是推薦該生獲得福慧趙氏廷芳獎學金,并評定給予二等助學金,得知結果后,該生第一時間給輔導員發去了信息,感謝之余立志好好學習,不負學校培養。
然而,小A大一兩個學期的成績不盡如人意,班級排名中下,大二開學初,輔導員察覺到小A的微信朋友圈十分消極,不久就出現了其與室友矛盾激化到動手的突發事件……
2 案例分析與處理
小A出現這樣的情況,原因比較復雜,既有家庭背景造成的個性問題,家庭貧困不易使她產生自卑的心理,從而面對困難不夠自信,面對矛盾容易激動,容易將同學間的正常的生活摩擦理解為對她的孤立和攻擊,防御性強;復讀單招入學的基礎較差,學習方法也不恰當造成的績點排名落后給她長期的心理壓力,降低了其心理承受能力,與室友間的偶然口角沖突成為了她長期壓力爆發的觸發點。
作為負責學生資助工作的輔導員,同時也是其年級輔導員而言,這不僅僅是一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物質幫扶問題,更涉及到在心理素質建設、人際關系處理、乃至人生觀、價值觀等深層次思想引領的問題。從小A的個人情況出發,以本次突發事件為切入口,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處理:
2.1 開誠布公,融洽寢室氛圍
首先,關于這次寢室矛盾,與小A進行交流,對其如何處理好人際關系提供一些建議。正確認識人不能決定出生,但是可以選擇如何生活,大學生活是人生的一個新起點,應當敞開心扉,與人交流,凡是多往好的方面想,心理互換和相容,多站在別人的位置看問題,理解別人的所言所行,縮短心理上的距離。應學會自我調節,排解壓力和不良情緒,調節的方式有很多。交流之后,小A也對自己的不理智有所歉意,愿意向室友道歉,并作出改變。其次,與小A的幾位室友進行座談。希望大家充分理解小A的內心沖突,理解她的家庭生活經歷,每位同學都來自各個不同的地方,生活習慣不一樣是很正常的事。同在一個屋檐下,生活在一起是緣分,我們需要做到的更多的是包容而非計較,更多的是體諒而非抱怨,更多的是溝通而非逃避。小A和他的室友們冰釋前嫌,并對一些生活作息達成了公示,并約定對于矛盾多克制,多理解。
2.2 悉心引導,多方面助力成長
寢室矛盾的處理,小A真正敞開心扉地與輔導員交流,為進一步的引導打好了良好的信任基礎。通過小A的任課老師、班主任、以及班級同學了解到,小A的學習態度還是比較認真的。輔導員從時間管理、能力提升等方面對小A進行幫扶,與她一起制定比較詳細的學習計劃,對她比較薄弱的課程,安排學生黨員進行輔導。同時鼓勵小A多與別人進行交流,提高專業技能水平,利用我院免費教職工子女培訓公益平臺,推薦小A擔任武術項目的助教,在對小孩子們的教學過程中,小A收獲了經驗、歡笑和成長。
3 案例思考與啟示
在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的存在,是一種普遍現象,做好貧困生工作亦是學生工作當中的一項常態化工作,特別是一部分貧困生群體無法擺脫家庭經濟困難的壓力,往往表現出孤僻、緊張、敏感等現象,從而產生自卑、多疑、焦慮等等心理問題。這些無形的精神壓力經常耗費了他們大量的精神壓力,是他們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生活中去,嚴重時影響他們正常的生活,這些貧困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極弱,是輔導員需要重點關注的對象,也是工作的難點。
應當關愛貧困生,構筑師生互信的基礎。從關注、到關心、再到關愛,這樣才能聊得深入,聊得真實,及時的給予學生一些幫助,才能觸及學生的心靈,贏得學生的信賴。
適度引導,陪伴學生成長成才。在物質幫扶之外,要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引導,努力培養貧困生積極向上的心態,增強他們的承受挫折的能力,特別是在學生受到挫敗的時候,引導他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動力。
整合資源,營造良好育人環境。通過寢室、班級、教師、家庭的合力,發揮學生組織、學生社團的作用,積極開展心理互助活動,為貧困生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讓他們有一種集體的歸屬感。利用網絡、實踐活動、新媒體等為貧困生的成長提供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