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英
摘 要: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課程內容比較貼近現實生活,這對教師的生活化教學理念提出了更高要求。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必須將課程內容融入學生的現實生活,才能真正將生活化教學目標落到實處。本文對小學生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展開了探究,并提出了有效的實踐策略,希望可以為廣大教師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
前言:
隨著新課改的持續推進,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還需進一步深入優化。一方面要求教師必須將課程內容融入學生的現實生活,從學生生活中拓展教學資源,豐富實踐教學的活動內容;另一方面要求教師不斷革新教學理念,創新生活化的教學方法,構建綜合性教學評價體系,從而確保生活化教學的有效性。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幾種策略開展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活動。
一、多維的教學目標是實現生活化教學的基礎
教學目標是生活化教學的重要基石,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具有導向作用。新課改背景下,制定多維的教學目標是實現生活化教學的基礎。要求教師不能局限于課程內容本身,需從學生實際生活出發,尋找生活中的教學資源,并與之完美融合,探尋出有效的生活化教學方案,從而將生活化教學目標落到實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并運用道德與法治相關知識剖析社會事物和生活現象,學會自主分辨、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并在學習過程中學會總結經驗,獲取更多的生活技能和辨別事物的方法。
另外,對于學生的情感體驗、態度變化和價值目標,教師要給予一定的尊重和正確指導,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揮主體學習作用,只有這樣才能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學會關心他人、關愛社會,從而樹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和正確價值取向,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二、充實的教學內容是實現生活化教學的動力
新課改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內在動力就是課堂教學,所以教師應竭力充實教學內容,不斷挖掘生活中的教學素材,這樣才能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更具親切感,也能在思想上形成認同,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質量[1]。
首先,教師要靈活運用教材。新課改實施后,人教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也做出了相應調整,為教師提供了更多自由發揮空間,使得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有了自主性。同時,教師也能夠在教材基礎上進行二次開發,根據學生實際生活與學習情況,開發出更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內容,促進了生活化教學知識體系的形成。其次,教師要關注社會熱點。新課改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要與時俱進,教師要注重挖掘和提煉社會熱點中的知識點和教育點,以此充實教學內容。教師可以通過視頻、課件等方式向學生傳授適合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知識,放眼于當代社會環境,讓學生學習更多道德與法治課外知識。
三、多樣的教學方法是實現生活化教學的手段
教學方法是否科學合理與教學質量和教學體驗有著直接關系,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選擇并運用多樣的有效教學方法是實現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師應根據實際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情況來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如:討論交流法、情境模擬法、角色扮演法等來促進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實踐。
例如:在學習《吃飯有講究》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討論交流法開展教學活動。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一段小朋友吃飯不講衛生和挑食的相關視頻,在學生觀看視頻后,教師向學生提問“視頻里的小朋友哪些地方做的不對?”并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交流。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夠在學生討論與交流過程中,讓學生了解正確的吃飯習慣。
四、綜合的教學評價是實現生活化教學的保障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綜合的教學評價體系是實現生活化教學的重要保障,也是教學活動特色的直接體現[2]。也就是說教學評價不僅是生活化教學順利實施的保障,同時也是對生活化教學成果的監督。因此,在新課改背景下,除學生成績評價外,還應從評價方式和評價方法兩方面構建綜合性的教學評價體系。
在評價方式方面,需要做到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相互結合。傳統教學中,他人評價方式主要是教師評價,存在單一局限性。而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摒棄這些弊端,努力構建綜合的評價結構和方式。如:自我評價、家長評價、學生之間評價、集體評價等,這樣才能充分反映學生的方方面面,評價結果才更具客觀性。
在評價方法方面,需要教師采用鼓勵式評價。小學生年齡小,獲得教師表揚心理較強,一個小小的鼓勵可能為學生帶來極大成就感。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從不同層面做出多種評價,如:表揚學生認真聽講、勇于發言、助人為樂、文明守信等。評價方法和表現形式可以是口頭表揚、榮譽勛章、成長日記等。
總結:
總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是培養小學生道德情操的主要途徑,生活化教學更是時代發展所需。在新課改背景下,通過多維的教學目標、充實的教學內容、多樣的教學方法、綜合的教學評價等多方努力,可以順利有效的開展生活化教學活動,發揮出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育人效用。
參考文獻:
[1]胡立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的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9(23):70-71.
[2]張桂生.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生活化教學策略[J].亞太教育,2019(07):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