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恒濤
摘 要:在教育事業不斷發展的今天,我國教育界越來越關注學生們的全面發展。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我國學生的應試能力較為突出,學生們的思維也因此受到了影響,學生們在學習中習慣通過做大量的習題來熟練掌握知識點,雖然這樣的方式能夠記住知識點,但也讓學生們的思維變得固化。所以在現在的教學中應當改變這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學習中開發自己的思維能力,讓學生的思維更加富有創造性。本文針對如何在小學科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進行研究并提出一些策略供教師們參考。
關鍵詞:學生;創造性思維;小學科學
創造性思維能夠讓學生們在看待問題時有獨到的見解,能讓學生們思考一個問題時有多種想法,讓學生們不只是局限于一道問題只有一個答案。小學科學課程對小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有著較為顯著的作用,正如愛迪生發明電燈泡一樣,科學本身就是一個富有創造性的活動。
一、小學科學教學現狀
現在許多學校雖然都開設小學科學這門課程,但由于小學科學這門課程不納入小學升學考試的范圍。所以學生與家長們對其都不太重視,小學生們把這門課程當做一門娛樂的課程。因為受不到重視,久而久之小學科學的教師們在課堂上的積極性也受到影響,教師們對待這門課程也就較為隨意。再加上現在小學生升學考試競爭非常激烈,常常有其他科目的教師占用小學科學課程的時間來進行教學。
小學科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所以這門課程對于實驗的道具有一定要求,許多學校并沒有專門設立小學科學這門課程的實驗教室或提供實驗道具。這就導致學生們在課堂上只看教師使用小道具進行實驗,或通過觀看視頻、課本來了解實驗。學生們沒有動手做實驗的過程,這就使得學生們對于這門課程的學習局限在書面知識上,從而導致這門課程沒有起到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作用[1]。
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策略
1.讓學生動手做實驗
由于小學科學動手實踐能力較強,所以使小學科學教學達到培養小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效果。那么就必須讓學生們在課堂上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動手進行科學小實驗,讓實驗來檢驗知識是否正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前準備一些問題,上課時先把問題拋出來給學生,讓學生們帶著問題去做實驗,然后在學生們實驗過程中讓學生們得出結論。最后在以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們檢查結論是否正確或錯誤,讓學生們說出其中的原因。以此來激發學生們的思維能力,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們創造性思維的效果。
例如:在進行《溫度與水的變化》這一單元學習時,教師可以先給同學們準備好下堂課需要用到的實驗材料,讓同學們分成幾個小組來共同實驗,在課堂上先提出問題,水會通過溫度的變化嗎?在什么條件下水會變化?然后讓學生們通過加熱水,或對水制冷,觀察水的變化來解答這些問題。
2.分組討論,敢于質疑
在學生們學習時,讓學生們分組動手實驗,然后每個小組派出一位代表上臺講述小組所得出的結論與相關原因。若是有出現不同結論時,讓兩個小組的學生大膽質疑對方,通過辯論的方式來討論究竟哪個結論出了問題,或是兩個結論都是正確的結論。學生們在辯論的過程中能夠發散自己的思維,思考自己或對方的結論為什么錯誤或正確。這個過程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還能夠使學生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升[2]。
例如:在《溫度與水的變化》這一單元學習時,教師通過課堂上的問題引導學生們對水的溫度進行試驗操作,但不告訴學生們對水加熱還是制冷。在學生們得出結論時,一定有小組結論是水會變成水蒸氣,也一定會有小組的結論是水會變成冰。那么就讓兩個小組辯論,哪個小組的答案是正確答案。在小組辯論完成之后再告訴學生們最后的答案。通過這樣的教學流程來讓學生們的創造性思維得到啟發。
3.教師互相學習,設計教學環節
學校應當定期讓教師進行經驗交流,讓教師們互相借鑒好的教學方式,教師們相互討論如何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在什么時間進行哪個環節。在課堂上一個好的引導也能夠讓學生們的思維能力活躍起來,能夠讓學生們思維陷入困境時幫助學生們疏通思維,讓學生們能夠繼續完成對知識點的探索。
4.激發學生探索欲望
教師在課堂結束之后,可以讓學生們回家觀看一些科學上的未解之謎,以這樣的方式激發起學生們對于科學的探索欲望,學生們若是被這項神秘的未解之謎吸引,那么在課堂上學生們學習時就會更加專注,思維更加活躍。若是學生們在課堂上有一些天馬行空的想法,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們大膽去驗證,不應當打擊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喪失對探索科學奧妙的積極性。在學生探索的同時也會起到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效果。
三、結論
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鼓勵學生們動手做實驗,鼓勵學生們敢于尋找不同的答案,讓學生們的創造性思維在探索各種不同的答案的同時得到培養。教師們應當在工作中不斷創新教學方式,以此來吸引學生,讓學生們能夠保持對學習的專注,從而能夠讓小學科學教學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首新. 小學生的科學高階思維[D].陜西師范大學,2018.
[2]黃斯妍. 基于創客教育理念的小學科學教學設計與實踐[D].重慶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