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蔚穎
摘 要:全球化語境下,藝術緊隨著時代發展的偉大浪潮在歷史進程中穩步前行。“新生代”藝術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并日益呈現出個人創造行為與主流價值體系的整合要求、文化產業體制的商業營銷活動相交融的新特征。《藝術學原理》[1]中將藝術創作的當代特征概括為:個性化仍是藝術的生命、產業化體制對藝術創作的約束作用、產業化體制下創作符合主流價值體系的藝術品牌。可筆者認為,以上三點特征均是從當代藝術創作的實質出發,例如所謂“產業化體制”并非是新時代的產物,任何時代藝術創作都無法避免“產業化體制”對其的約束,也無法獨立于當時的“主流價值體系”而獨立存在。因此筆者認為,若想探討藝術創作的當代特征,只探討以上三點并不全面,需結合當代數字媒體藝術的呈現形式對該論題進行適當地補充。綜上,本文從書上介紹的三點特征出發,又將自己理解的數字媒體時代藝術創作的新特征概括為第四點,探析數字時代語境下藝術創作的當代特征。
關鍵詞:藝術創作;當代特征;數字媒體
根據緒論中提到的新時代語境下藝術創作的當代特征,筆者將其歸納為以下四點:
一、個性化仍是藝術的生命:以電視攝影為例
無論當代藝術如何演進、發展,無疑,藝術家的個性化追求依然是藝術創造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甚至可稱之為藝術的生命。
以電視攝影為例,凡是名留攝影史的大師,無論是一生追求精準測光的安塞亞當斯、追求獨特擺拍方式的塞西爾必頓,還是“攝影分離派”的創始人卡塞比爾,通常是某種風格的開創者,有著自己個性鮮明的攝影語言,并對一個時代產生深遠的影響。阿諾德·紐曼是當代著名的人像攝影大師。其早年為藝術家史特拉文斯基拍攝了一張廣為流傳肖像照片,作者以黑、白、灰三個色調構成畫面,黑色琴蓋與主體在面積上構成對比懸殊的對立關系,而灰色的墻壁恰好是平衡畫面的關鍵所在。而這種崇尚完美和諧的構圖方式也成為了阿諾德·紐曼之后人像攝影的個性化符號,并使他在人像領域獨樹一幟、成為不可替代且獨具特色的人像攝影大師。
當代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作時,仍然保有并不斷追求個人創作的個性化表現。而正是這種趨于個性化的創作特征,才讓個體間的差異轉換為藝術史上百花齊放的絢爛多姿。
二、產業化體制的約束作用:以電影藝術為例
當代藝術的產業化進程決定了藝術不再單純是藝術家個性的揮灑園地,而很大程度上是當代文化產業體制的體制化結果。筆者認為,這里的體制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大方面:市場的引導作用和文化管理體制的制約作用。
“20世紀初期,那時的電影導演并沒有所謂“市場”的概念。”[2]即使是《黃土地》《一個和八個》《孩子王》這些代表著中國電影當時最前衛、最反叛、最極致的創作水平的電影,也并沒有所謂制作班底、全明星陣容、宣傳、甚至票房的概念,觀眾也是少之又少。直到西方電影的市場觀念逐漸被國內導演接受,國內也漸漸出現了像《英雄》這樣的市場導向型的影片,再到如今一個電影的制作班底、導演演員、投資手筆均或多或少地直接面向市場,毋庸置疑,市場的引導功能正在當今的電影創作甚至是其他藝術創作領域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至于文化管理體制對于藝術創作的制約:自1993年1月5日《關于當前深化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發表開始,國內的電影體制改革便隨之展開,在電影創作特別是拍攝和剪輯方面發揮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三、產業化體制下創作符合主流價值體系的藝術品牌
當代藝術創作的一個新特征在于,需要讓藝術家的個性化需求沿著藝術產業化的軌道進行,直到打造出符合主流價值體系的藝術品牌。
說到符合主流價值體系,如果筆者自己加以概括,便是要求藝術創作者不僅要有屬于自己的獨特的藝術表達,創作出來的作品還要滿足大眾文化的心理需求,符合社會群體的整合訴求。像習總書記要求的那樣:藝術應該服務人民群眾,應該觀照人民的生活、命運、情感,表達人民的心愿、心情、心聲。[3]
四、數字時代的新特征:往往會在藝術作品中反映受眾的想法
數字媒體藝術自誕生之時便與網絡密不可分,網絡作為數字媒體藝術傳播的重要載體,自身的交互性反之也影響著數字時代藝術作品的創作。即使傳統藝術作品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著交互性,如讀者在閱讀小說時可以進入作者營造的虛擬世界,這便是讀者與作家間的交流。但數字媒體的交互性卻在這種無意識交互的基礎上跨出了一大步。
“多數數字媒體藝術所依賴的超鏈接技術平臺,直接導致了藝術作品展示的非線性,作品是在用戶的一步步控制中逐步展開的,受眾控制的不同,導致了結果呈現的不確定性。”[4]這就導致了第四個藝術創作的新時代特征:作者的主觀意志往往無法貫穿作品始終,需要借助程序將受眾的想法和控制行為反映在藝術作品中。
例如,在網絡游戲中,玩家通過自身意志的控制選擇不同的情節走向時,往往會使游戲故事的結局大相徑庭。在著名網絡游戲《魔獸世界》中,就有許多玩家通過“集體自殺”這種反邏輯行為宣泄自己的不滿情緒,而這種行為導致的游戲結果也是游戲開發者始料未及的。
結語
“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和藝術媒介數字化的變革使藝術創作有了更鮮明的時代特征。”[5]除了“個性化仍是藝術的生命”“產業化體制對藝術創作的約束作用”“產業化體制下創作符合主流價值體系的藝術品牌”三個特征外,數字時代的交互性也對當代藝術創作起到了不可忽視的影響,作者的主觀意志往往無法貫穿作品始終,需要借助程序將受眾的想法和控制行為反映在藝術作品中,這也為藝術作品的創新提供了新思路、拓展了新視野。
參考文獻
[1] 王一川.藝術學原理(第二版)[Z].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李佩玲.《80后藝術創作中的情感表現》[D].河北師范大學.2013
[3]左盛丹.《評論:用積極的文藝歌頌人民》[N].中新網.2016
[4]楊虹.《數字媒體藝術的呈現研究》[D].湖南工業大學.2010
[5]胡媛媛.《新媒體時代藝術的審美性研究》[D].東南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