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輝權
摘要:國有企業的設立通常是為了實現國家調節經濟的目的,大型國有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中的中流砥柱,這是國有企業全民所有的性質決定的。國有企業應伴隨國民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腳步,將其所管控的國有資產向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先進基礎材料和產業技術基礎方向轉移,塑造自身具有前瞻性的明星產品和金牛產品,支撐整體國民經濟的繁榮,增強整體國民經濟發展的后勁和韌性,這是政府賦予的穩定經濟的責任所決定的。國有企業以其核心基礎性產品,使得國有資產保值,并保障國民經濟平穩運行、引領行業發展;以其衍生產品,達到國有資產增值為目標,并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尋求精神富足、生活富裕的要求,并最大程度撬動社會資本,使得社會整體效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國有企業更要完善和加強管理體制建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效率,體現公平。國有企業還肩負更多的社會責任,當然包括對現行財務制度和法規義務模范遵從,加強內控和風險管理,以收入、利潤作為管理切入點,按照相關準則確認、披露、報告,為政府掌控宏觀經濟狀況提供可靠依據,為各利益相關者做出正確決策提供可靠信息。
關鍵詞:國有企業;收入與利潤;問題及對策
一、國有企業收入、利潤管理的重要性
(一)收入、利潤在經濟系統中的重要性
收入是企業在日常的商業活動中形成,日常活動是企業為完成其經營目標所從事的經常性活動及與之相關的活動。利潤的本質是企業盈利的表現形式,是收入減去各項成本費用的余額,是勞動者為社會創造的價值,用于擴大社會主義再生產,是社會主義積累的主要來源。
(二)國有企業在國家經濟領域中的重要地位
國有企業作為一種生產經營組織形式,同時具有營利法人和公益法人的特點,其營利性體現為追求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其公益性體現為國有企業的設立通常是為了實現國家調節經濟的目標。尤其大型國有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中的中流砥柱,是我國支柱產業的重要支撐。
二、收入、利潤與國有企業發展階段相匹配的問題及思考
隨著全球高新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科技水平的迅猛提升,各行業領域的高科技被廣泛應用。中國政府擬定并實施了制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要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等十個行業領域里取得突破性發展,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第一步,到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比如半導體產業,2018年,中國半導體國內自給率為15%左右,到2020年自給率提高到40%,到2025年提高到70%。
國有企業在中國國民經濟系統中處于中流砥柱的地位,比如芯片產業,在民用領域由于國有企業在人才、資金、體制和產業鏈等方面投資、配套能力不足,對行業乃至經濟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但軍用芯片基本不求于人,就是當時正確布局的結果。產業升級現已成為世界潮流,國有資產重點集中的領域,應該是與時俱進的、前瞻性的調整過程,例如美國政府就曾因5G而意欲將通信行業中的企業收為國有。國有企業應以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先進基礎材料和產業技術基礎,支撐整體國民經濟的繁榮,增強整體國民經濟發展的后勁和韌性,在關鍵核心領域勇立潮頭責無旁貸。
國有企業肩負協助國家實現調節經濟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國有企業自身的使命因適應國民經濟發展階段的不同,有適時調整或轉型的必要,根據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目標分拆、分析的結果,著眼長遠,把握經濟發展方向和布局,結合其自身使命,發揮自身優勢,準確定位,合理安排研發、投資、轉型等戰略布局,統籌協調各階段發展目標,與國民經濟中其他主干命脈協調一致,環環相應,協調共進。財務投資戰略的導向性和超前性,要支持國有企業所設定的這種基于未來的發展規劃。另一方面,收入、利潤應與國有企業發展階段、產品生命周期相匹配。無論產品設計,固定資產建設項目,還是無形資產研發的立項、投入到最終產生收益,首先應立足于可預見的國民經濟發展的未來需求。有的國有企業產品即便超然于市場競爭,也要基于調節經濟的使命,并綜合經濟發展、科技進步、需求偏好的預期影響,與時俱進,塑造自身具有前瞻性的明星產品和金牛產品。
基于國有企業肩負實現國家調節經濟目標的使命,2019年,國資委與央企簽訂的經營責任書,將央企凈利潤、經濟增加值的一檔目標設定為增長7%以上或達到歷史最好水平,這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情況下,對國家財政,包括整個經濟形勢好轉具有很大作用。同時,為加強國有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所起的中流砥柱作用,國資委在新修訂的《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辦法》中更進一步突出了效益效率、創新驅動、實業主業、服務保障等考核導向,立足當前、著眼長遠,著力引導央企提升發展質量,加快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三、在收入、利潤管理可比性方面存在的橫向對標目標不匹配的問題及思考
國有企業肩負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重要責任,應基于國民經濟和行業發展趨勢分析的結果,制定科學合理的收入、利潤目標,維護社會簡單再生產從而進行擴大再生產,使企業自身整體價值最大化,并以較少的國有資產,控制和運作巨大的社會資產。
這種保值增值最重要的體現在對于國民經濟整體進步和行業發展的基礎性后盾作用,更傾向于實用性。據長江證券數據,截至2018年二季度末,中國A股市場上市公司中,以公允價值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合計達到5951億元,這其中國有企業赫然在列,但這似乎并非國有資本保值增值之道,還是為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復興號高鐵擊節稱贊吧。沿著“八縱八橫”高鐵網,高鐵奔馳在我國廣袤大地上,加快了地區間的優勢互補,補齊了地區經濟發展短板,實現了區域經濟發展的強強聯合,在潛移默化中,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學習方式。高鐵使人民群眾生活更加多樣化,幸福感和獲得感進一步提升,成為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帶動了中國社會整體經濟水平的飛升,如果僅用其自身的收入、利潤來衡量其價值,顯失偏頗,但這的確是國有企業的整體價值、社會價值之所在。
掌握國有資產的國有企業,由于所處行業不同,使命不同,應設定適宜的保值增值評價體系。《中央企業綜合績效評價實施細則》對各項財務指標的設定及所反映的財務狀況的評價體系,做出了詳盡的規定。有些國有企業收入、利潤橫向可比,若再利用會計準則條文修飾業績,來衡量保值增值,顯失公允。有些在我國處于行業發展乃至經濟發展中起支撐地位的國有企業,體現更多的是其基礎性,其在國內核心產品競爭對手少,而國外類似企業又處于不同的經濟體制下,與其收入、利潤對標并不匹配。
國有企業的財務評價必不可少,但權重及適用范圍應分別衡量。一是國有企業本身的全民所有的性質所決定的,那么其就該承擔保障最大多數人民群眾基本需求的責任,典型的如自來水公司等。二是政府為保障社會穩定所管理的,那么其就該承擔保障基礎性產品需求的責任,典型的如糧食公司等,不能凸顯其收入和利潤豐厚與否,應重點關注其保障程度和穩定性。而更多的是被政府賦予促進經濟發展責任的國有企業,應注重其研發能力、行業發展引領或保障能力、如何為現在和未來的客戶進行創新和創造價值等長期發展指標的評價,著重綜合評價其對宏觀經濟或所支撐行業的發展程度,來衡量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情況。
四、在收入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及思考
國有企業對現行財務制度和法規義務的模范遵從的表現也要格外重視。其肩負更多的社會責任,通過合法經營取得收入、利潤,并按照相關準則確認、披露、報告,為政府掌控宏觀經濟狀況提供可靠依據,為各利益相關者做出正確決策提供可靠信息。
各種錯誤乃至瑕疵匯集在一起,可能引起巨大的偏差和誤解。目前延后確認、隨意暫估收入、粉飾利潤等現象仍時有發生。這不僅違背了可比性、準確性原則,嚴重的可能對整個國民經濟體系造成不良的沖擊,帶來不實的表象。這種問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收入、利潤管理不符合準則要求和精神,為局部利益,濫用條文,對整體造成傷害。
同時,國有企業必須加強收入的風險管控。新修訂的會計準則——收入準則已于2018年實施推廣,其強調以“合同”為基礎,明確了收入確認計量“五步法”模型,會計人員要正確理解和運用,嚴格遵照各項會計準則要求和精神,確認收入。對于應收賬款的全面、系統管控也尤為重要,從客戶品質入手,到合同訂立,到風險評估、風險應對,直至現金流入,都應職責明確、措施得當,避免國有資產損失的風險。
國有企業更要加強內控工作,將風險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內。在財務管理方面,不相容的職務要分離,加強會計系統控制,財務人員對各項固定資產及流動資產的獲取、維護和處置等會計記錄,均應符合會計制度的規定,要恪盡職守,著重強化謹慎性、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使得會計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可比性等會計原則落到實處。
五、在利潤方面存在的問題及思考
現代成本管理愈發重視事前管理和戰略成本管理,對未來的成本水平及其發展趨勢進行預測和規劃,講求與企業發展戰略和競爭戰略相適應。現在各項稅收優惠撲面而來,加強科技研發,加大高科技設備投入,投身高科技產業等等,不僅為企業未來發展目標明確了方向,也為國有企業合理進行成本規劃和支出指明了道路。習總書記根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一降”就是降成本。國有企業更應倡導和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無論在自然資源方面,還是社會資源方面,挖掘自身潛力,充分調動各方面資源,凝聚合力,通過講求以效率、和諧、持續為目標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方式來降低社會總成本。
大多國有企業的核心產品應突出其基礎性、實用性和公共性,在市場競爭中又能得以充分拓展并衍生出各種針對不同需求的產品,回過頭來又促進核心產品的提升和進步。為了凸顯各產品不同的定位和價值,從而提升國有企業整體價值和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能力,進行資產重組、業務重組等活動,應是國有企業價值重建的階段性而且是必要的工作。財務管理也要根據國有企業總體目標的要求,根據不同產品定位,分別設定適當的長短期收入、利潤預算,獲得收入彌補成本費用,獲得利潤增強自身能力儲備,與企業戰略相匹配。
很多集團公司是這樣布局的,但對基礎性產品和衍生產品的管理層次和機制尚待明確和完善,相互支持和協作有待加強,仍需進一步提高效率和公平性。對于核心基礎性產品,比如現在討論最熱的芯片,應面向廣大商業客戶,以薄利多銷為原則,以國有資產保值為根本,以保障國民經濟平穩運行、引領行業發展為宗旨。對于衍生產品,比如將芯片用于通訊產品制造,則以增值為目標,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尋求精神生活富足、物質生活富裕的期盼,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中國現在還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正視這個階段所不能超越的人民群眾按勞分配的要求。例如在機床行業,在同樣的市場環境下,民營企業漸漸凸顯出自身優勢,部分民營企業經營狀況良好,而相當部分的國有企業以及國企改制后的企業,遇到不同程度的經營困難。再比如華為公司,其成立于1987年,短短三十余年,成為全球5G翹楚,其中值得國有企業認真思考、總結、借鑒的經驗太多、太深刻,這其中,不能輕視與分配機制的莫大關聯。
對于核心產品,要勇于比肩國際先進水平,甚或引領行業技術發展,乃至制定行業標準,要重視領軍人才的培養,鼓勵他們的開拓精神,重視他們技術水平的發揮,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在資源、名譽和待遇上充分給予,增強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對于在其基礎上開發實用化的衍生產品,要重視管理人才的培養和教育,愛護他們的創新創意,重視他們管理才能的發揮,在收入管理、利潤分配、財務評價等方面按市場化模式管理,全面引入競爭機制,與競爭對手相互促進,充分釋放國有資本活力,撬動社會資產,使得社會整體收益最大化。
六、結語
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經濟正常運行,推動技術進步等方面,都起著積極而重要的作用,在對國有經濟進行整頓和改造中,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更應與時俱進,隨著科技發展,及時調整國有企業投資領域,開展前瞻性的布局,促進社會平穩進步。
現在世界正處于以人工智能等為技術突破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國有企業肩負著實現國家調節經濟的目標,在我國國民經濟中承擔著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為社會提供基礎性產品和服務責無旁貸。
同時,由于國有企業先天掌握大量的、重要的資源,更要分別針對核心基礎性產品和衍生產品,采用靈活而有效的管理機制,為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為國民經濟平穩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郭英男,劉文雪,高文雅.強化企業收入管理工作的有益探索[J].商場現代化,2018(13).
[2]謝東林.基于新收入準則下的會計收入確認及其納稅影響[J].財會學習,2018(25).
[3]邱建平.關于國有企業改革的思考[J].管理世界,2017(03).
(作者單位:中國民航信息網絡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