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丹 鄭君
[摘 要] 在當今經濟時代的大環境下,為了提升教育質量,更好地培養人才,高校要擔負起構建科學課程體系的責任,承擔起教育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功能。目前國家倡導的校本課程改革為文化的傳播及人才培養提供了可能。依托新媒體技術的特點與優勢將地方優秀的傳統文化納入課程,打造形式多樣、具有區域文化特色的沉浸式課程體系,這不僅可以更好地弘揚我國傳統文化,打造學科特色,創新人才培養機制,還能更大程度地滿足社會、地方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需求。
[關鍵詞] 新媒體;齊魯傳統文化;校本課程;沉浸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0) 05-0072-02
一 新媒體背景下校本課程開發的特點
校本課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最開始是由菲呂馬克于1973年在愛爾蘭阿爾斯特大學召開的“校本課程開發”國際研討會上率先提出來的,即“以學校為本位、由學校自己確定的課程”。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校本課程提供了良好的改革契機,同時也為校本課程的開發提供了全新的路徑,使校本可以更好地與地方歷史、地理、風俗等文化形式有機地結合,既可以開拓學生的文化視野、陶冶文化情操,又可以傳承當地文化,滿學生多元化發展的需求,具有深遠的意義。
(一)多領域的開發主體
以往我們在進行校本課程開發時的主體多為學校,教師、學生,甚至社會專家都是主要的參與者。但隨著新媒體技術的應用,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傳播載體發生了變化,單一型的課堂教學體系已經無法滿足教學的需求,所以新媒技術產生的網絡課程等新課程形式應運而生。這種虛擬的課程體系單純靠原有的課程開發主體是無法實現的,此時新媒體技術人員在校本網絡課程開發中所扮演的角色就尤為重要了。
(二)沉浸性的學習方法
在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中,教學方法的改革是最重要的環節,傳統的教學內容只是單純地將一種文化知識形態單向的傳授給學生,知識內容與學生之間是割裂的關系。而新媒體的運用恰恰彌補了傳者與受者之間的分立關系,可以利用視覺化的方式展現傳統文化的場景,更可以使學生進行互動的、沉浸式的文化體驗,切實地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三)碎片化的課程內容
傳統的教學內容更加強調系統性、全面性,而新媒體傳播在時間、空間、內容上具有碎片化的特點,因此課程的內容開發應該符合這一特點,打破線性的教學內容,開發符合小時段學習的碎片化、可視化的教學內容。
二 新媒體背景下傳統文化沉浸式課程體系開發原則
“沉浸式教育理來源于語言的教學實踐,其理論主要是讓學生在相對空間內在各個行為中都要使用目標語言,進而阻斷母語的干擾,在短時間內形成目標語言的思維習慣,達到靈活運用該語言的目的?!?/p>
在進行齊魯傳統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中,也可以借鑒語言學中的這種沉浸式教育理論,利用新媒體技術將課上的教學內容及課下的實踐活動相融合,給學生營造一個傳統文化沉浸式教育的大環境,并通過這種教育方式有效地進行課程體系開發。
(一)區域文化特色凸顯原則
文化類校本課程開發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和傳承區域文化,在文化課程體系開發的過程中要突出地域特色。課程內容的設計應立足于我省優秀的文化遺產,從多個層面探索區域文化的淵源和當代的發展狀況,了解并弘揚齊魯文化的精髓,實現課程開發的意義。
齊魯文化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文化的精髓,主要源自其精神文化內核,如齊魯文化以仁民愛物為價值取向、齊魯文化崇尚大一統的愛國主義思想、齊魯文化追求和而不同的和合精神、齊魯文化具有自強堅韌的進取精神、齊魯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理論品格,在進行校本課程開發時這種精神的傳達尤為重要。同時齊魯文化中的諸多類型,如民俗文化、手工藝文化、節慶文化、泰山文化等都可以成文校本文化開發的只要內容。
(二)傳統與創新相結合的原則
傳統文化校本課程開發的目的是將優秀文化與人才培養納入教學目標中,因此在校本課程開發中既要注重傳統文化精髓的傳承,還應將新媒體等方式作為傳播渠道來補充單一課堂教學的限制。移動客戶端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主要獲取信息的載體,“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為8.29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8.17億,手機已經成為我國網民最主要的上網渠道”。目前很多學校都在社團中開設了傳統文化公眾號,學生不僅可以在公眾號中進行互動,還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有效的傳播傳統文化。因此針對高校大學生利用好兩微一端的新媒體形式進行校本課程的傳播可以更好地彌補課堂教學。將傳統文化與創新的傳播形式相結合成了傳統文化校本文化課程開發的新途徑。
(三)科技與文化的交互原則
文化影響科技的發展,而科技又為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生命力,所以在校本文化課程開發過程中應該充分利用新技術的優勢,運用數字媒體技術、互聯網技術、全息投影技術、3D 技術、VR、AR 技術、H5技術等非傳統媒體創作的、適應學生學習需求的各種新媒體設備,以交互性為其主要特征融入文化教育各個層面。
三 齊魯傳統文化校本課程沉浸式開發模式
(一)實踐性課堂開發
齊魯傳統文化校本課程進行開發的過程中,要區別于國家的通識教育課程,應當著重考慮課程內容的實踐性,結合地理位置和地域文化特點打造課堂教學內容,開拓新的教學領域。通過多媒體技術、相關影音資料的展示和現場的實踐,使師生可以更好地在課堂上實現互動性實踐。如將山東的傳統手工藝文化剪紙藝納入課堂教學,通過教師在課堂上講解剪紙的歷史、發展現狀及展示相關的剪紙技法,讓學生通過親自實踐的方式,沉浸在剪紙文化及活動中來,真切地感受這種傳統手工藝的魅力。
(二)興趣小組課下開發
學校通過調研學生的興趣愛好,組織學生建立興趣小組,通過課下的活動進一步延展課堂的傳統文化教育內容。通過學生課下的興趣小組活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意識,還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傳承意識,使學生沉浸在課下的自我文化興趣中,達到傳承齊魯傳統文化目的。
(三)社會力量融入課程開發
通過學校與社會力量合作的開發,使校外的專家、科研機構、社會組織等群體都參與到課程的開發中來。融入社優秀的社會文化活動,使其成為校園教學的有益補充。這不僅可以讓學生在校園內學習傳統文化的魅力,更可以讓學生通過社會團體組織的活動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精髓。如可以讓學生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真切的感受齊魯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的創新發展,親自動手操作,將課堂學習的理論融入實踐活動中去,更好地去體會文化的內涵。
四 齊魯傳統文化校本課程開發建議
(一)整體設計,系列開發
齊魯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手工藝文化形式多樣種類繁多,所以在進行校本課程開發時注重整體的設計與系列性的開發,使課程開發能夠反映出齊魯文化的特色。如根據齊魯大地地理環境和生活習慣開發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系列課程。根據齊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影響力開展一些國學經典課程,讓更多的學生領略齊魯文化的精髓與內涵。齊魯大地人杰地靈,涌現了許多歷史名人,如孔子、孫武、扁鵲、魯班、王羲之、東方朔、辛棄疾等都是山東人,這些人的歷史故事都可以開發出一系列齊魯歷史名人類課程。
(二)融媒體傳播,豐富教學方式
齊魯傳統文化擁有厚重的積淀,單純地依靠教師課堂語言的講解,并不能達到良好的預期效果。同時目前的授課方式多是課堂教學為主,輔以少量的講座或活動。為了能更好地了解、學習、傳承齊魯文化,除了依托我們已有的教材,還應該發揮融媒體的傳播特點和力量,將相關傳統文化課程制成視頻,利用微課、慕課等授課方式進行傳播,同時利用移動客戶端等新媒體擴大課程的傳播面。依托區域文化館、博物館等、手工作坊等,通過現場的實踐操作,使學生更直觀地了解文化。還可以通過社團活動或比賽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這些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有效地彌補了單一的課堂教學。
(三)合理篩選資源,提高課程內容質量
我們處于一個大數據時代,如何更好地利用現有文化數據信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新媒體背景下校本課程開發首要思考的問題。我們在使用新媒體帶給我們的大量信息的同時要進行合理的篩選,保證傳遞給學生的是有效的資源,而不是信息垃圾。
(四)培養傳承人,注重文化創新
文化的傳承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力量,除了開發教學內容之外,更應該是培養文化傳承人的過程。“課程不只是傳遞知識的工具,也是創造和重新創造我們和我們文化的工具。”通過課程的有效開發,不僅可以使學生深入了解齊魯傳統文化,更可以感受文化的魅力,增強區域認同感,進而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課程開發中注重傳統文化與新時代發展的融合創新,只有不斷地創新才能使我們的傳統文化長久不衰,培養出更多有文化涵養的優秀學生。
參考文獻:
[1]黃翠華.校本課程開發中的歷史深度與文化廣度.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12).
[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2019.
(責任編輯: 王義祥)